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書法藝術凝聚著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書法的藝術實踐,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作品的本身,更是對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生活方式的傳承,是引導創(chuàng)建集體人格價值的精神訴求。因此,書法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基因若改變則預示著文化性質的改變。在鍵盤時代,傳播民族的書寫狀態(tài),掌握書法文化知識,增強審美能力,對傳承中華文化將是功在當代,澤被千秋的大事。
書法作為藝術,它植根于傳統(tǒng),光大于時代。它既有技法的要求,更是文化和審美的綜合體驗。書法藝術的本體乃是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揚與發(fā)展。只有代代師承相傳,時代出新,中華文脈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承繼。只有經過“技”的嚴格訓練,由技人道,技法才能成為“隨心所欲不逾矩”溝通心靈與情感的介質,書藝才能在當下全球化語境的多元色彩下,弘揚當代人文精神。所謂:“大匠之巧焉,能不出于規(guī)矩哉?”(錢鍾書《談藝錄》)。
中國書法包蘊的人格理想是人類的最高理想。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理體驗是書法家對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雙重感悟。中國古代對書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為根本支點,從書法的內在精神到技法體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其思想根源是老莊的“天人合一”,其審美情趣是“虛靜”。因此,當代書法的歷史使命是用中國人文藝術的“元語言”融合時代精神去構建當代書法藝術語言與視覺圖式。
黑格爾說過:“傳統(tǒng)并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中國書法藝術重神釆為上,氣韻生動。“意趣具于筆前,不求工巧,而自多妙趣。后人刻意工巧,有物趣而乏天趣?!睂γ恳晃粫襾碚f,“技進乎道”的內質指向是從文化的覺醒到人性的覺醒,需要對自身和這一代人的思考,猶如從深井中一點點攀登上采,在更廣闊的大地上看到小溪匯成洪流……
尼采說通向智慧之路有三個必須階段:一是合群時期,二是沙漠時期,三是創(chuàng)造時期。在求藝的“合群期”,尊崇傳統(tǒng),敬畏“二王”,臨習“二王”達無我境地;進入“沙漠期”,欲逐步掙脫束縛,讓自由精神慢慢成長;隨后是“創(chuàng)造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即要尋求無法中有法、無我中有我。這就需要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走向現(xiàn)代哲學的思考,需要從人類文化學的高度觀照傳統(tǒng)書法文化的演繹,將藝術還原于文化,求真于經典,重建中國文化價值之緯。這是靈魂的哲思,這是精神的攀登。書藝之品,人文之道,法之為上,藝成為下。求藝傳道其實質是當代人文精神之重鑄。作為一個有家國情懷和文化理想的當代書家,必須提升藝術的哲學思考,從而順利地回歸藝術的原創(chuàng)和主體意識,完成當代書法文化社會身份的自我定位與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
藝術真諦的陽光平等地普照著每一個人,來不得半點的虛妄與高傲。因為他懂得藝術境界誕生于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層的自我,而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品格的鍛造。只有保持對中國傳統(tǒng)人文經典的敬畏之心,才能扎根傳統(tǒng),開掘傳統(tǒng),只有對時代與生活心存感激,才能開啟心靈的藝術空間,支撐起心中理想的高度!敬畏與感恩是一種生存態(tài)度、一種人生境界、一種追尋真善美的道德情懷。
記得有位哲人說過:“靈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來盛天上的凈水,你就是圣徒;如果你用它來盛大地的佳釀,你就是詩人;如果你兩者都不肯舍棄,一心要用它們在你的杯子里調制出一種更完美的瓊漿,你就是一個哲學家。”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名片,書法是“道”的化身,簡約且自由。在變化了的書法線條中曾寄托了歷代書家無限的人世滄桑與審美理想?!罢{制瓊漿”就是將民族情愫作為自我生命的底色,將書法藝術化為人生旅程的符號。
“精、氣、神”人生三寶中,“神”為最重要。養(yǎng)神即養(yǎng)心,心安則神安,神安則體安。所以書家要做到“心態(tài)平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黃帝內經》)]、“心情快樂”(快樂在于發(fā)現(xiàn),在于轉換思維)、“心地善良”(智者樂,仁者壽,仁者心地純凈)、“心胸開闊”[包容仁讓之心,“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黃帝內經》)]、“心靈純凈”(道、儒、釋追求的最高境界。佛家有虛空之心,道家有虛無之心,此比恬淡更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拔虻馈?,是悟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是悟書法還原的文化。這樣才能實踐“會古通今”“極慮專精”的古訓,哲思才能明辨,啟智首在明德。不求碌碌而旁騖,斤斤以取巧,“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才能識得大味必淡,和光同塵。
從“經世致用”到“文以載道”,作為一個熱愛中國書法的求索者,欲求“得道”,必須活的是自己并且純凈,崇尚“高古”,而非“媚世”,崇尚“虛靜”,而非浮躁。那么,他們的審美情懷必然向往“清逸氣象”“恬淡風神”。
如果說,西周時代的“四大國寶”是當時社會博大輝煌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反映,那么,今天我們傳承并創(chuàng)變的應轉捩為當代中國的文化精神。因此,藝術中所須追求的“雄深蒼渾”的正大氣象與格局則是我們今天堅守的人文情操與審美理想!
傳統(tǒng)審美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變,首先,它的創(chuàng)作與接受對象都發(fā)生了變化,由文人藝術向大眾藝術轉化。為此,它的內在機制也必須相應地轉換。就書法而言,是改變群眾運動狀態(tài),強化學科建設,提升藝術作品的學術含量。其次,審美轉型帶來傳播方式的變化。理性與感性的分裂是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主要特征。程式化、平面化的大眾娛樂藝術占據了人們的審美心靈,與身處競爭日益激烈的廣大市民心態(tài)正相契合。因而,書法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浮躁、浮動、浮面,產生了“文化快餐”效應。再次,社會生活節(jié)奏變化不僅是文化現(xiàn)象,也是審美演進的重要特征。盛唐文化豪放激越,當時都市生活節(jié)奏輕急熱烈,車馬火熱,故出現(xiàn)了書法之“狂草”,舞蹈之“胡旋”,樂曲之“急竹繁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