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18年度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發(fā)展報告

        2019-01-09 17:52:04王永健
        藝術探索 2019年3期
        關鍵詞:民族志人類學田野

        王永健

        (中國藝術研究院 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北京 100029)

        引言:藝術人類學的獨特價值和發(fā)展態(tài)勢

        藝術人類學作為一門學科和方法論,近年來在藝術研究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主張眼光向下,深入鄉(xiāng)土社會,對民族民間藝術進行田野調查;同時,也緊扣當代社會發(fā)展脈搏,關注城市藝術區(qū)的研究。之所以受到不同學科研究者的熱捧,還在于它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它通過歷時性的文獻研究和共時性的田野研究,將藝術置入其生存的文化語境,從人、社會、歷史和文化等與藝術的關系角度來思考問題,通過藝術事象去探析藝術背后的意義世界,區(qū)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只關注藝術形態(tài)的藝術研究。借助于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這個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來自國內外的1200余名學者為學術研究和學科建構貢獻智慧,越來越重視本土化的理論建構和國際化的學術交流,為藝術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一大批頗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涌現(xiàn)出來。

        近十年來,藝術人類學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呈現(xiàn)出井噴式增長態(tài)勢。2018年又是一個豐收之年,學術研討熱烈,大量的學術專著和研究文論涌現(xiàn)出來,研究的深度不斷擴展,學術的規(guī)范性、學科與理論建構意識、問題反思意識不斷增強,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強化對策性研究,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日益增強。本報告資料主要來源于2018年度公開出版的著作、文集以及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的學術刊物和報紙公開發(fā)表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成果,以問題意識為導向進行分類、梳理和概括,不做面面俱到地收羅與資料堆積。以下將圍繞學界關注的熱點理論問題分別展開論述。

        一、學科建構與學科反思

        自藝術人類學進入到中國學界以來,學科建構便是該研究領域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所形成的一系列著作和論文不僅探討藝術人類學的學科發(fā)展史,而且探討學科本身的基礎理論問題。尤其是2006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以來,每年召開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后精選優(yōu)秀論文出版年會文集,目前已出版10套,①這些文集對于學科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藝術人類學是一門具有反思性的學科,善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更好地促進學科進步。值得指出的是,東南大學于2018年11月14日設立了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該所致力于藝術學理論交叉學科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是國內第一家融藝術人類學和藝術社會學兩大學科方向為一體的研究機構,相信它的成立會為藝術人類學的學術發(fā)展和學科建設做出貢獻。2018年度該領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學術史、基礎理論、研究范式和研究對象等方面。

        學術史研究方面,方李莉的《中國藝術人類學發(fā)展之路》,在為王永健新著《新時期以來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知識譜系研究》所寫序言的基礎上提出,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發(fā)展具有邁向人民的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中的藝術人類學、社會發(fā)展中的藝術人類學、國際交流中的藝術人類學、本土理論建設中的藝術人類學五個方面的特點。這一總結較為準確地概括了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發(fā)展之路。

        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王永健《走進藝術人類學》(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是作者近年來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文集。全書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探索,第二部分是田野尋真,第三部分是評與論,第四部分是學術譯介。四部分內容相互關聯(lián),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全書圍繞著“藝術人類學”這個母題展開,為學界認知藝術人類學學科本身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基礎性的文本,為如何運用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進行藝術田野研究工作提供了鮮活的研究案例。同時,他在《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開設了《藝術人類學名家訪談》欄目,2018年度共刊出3篇文章,②通過對藝術人類學名家的訪談,以更具可讀性的方式立體呈現(xiàn)了學者的治學經歷和學術研究心得,有利于本土化理論和經驗的總結。趙書峰的《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闡釋——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為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對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學科問題等進行了分析與研究,主要涉及歷史民族音樂學研究、儀式音樂文本的互文性與符號學闡釋、音樂口述史理論與方法、音樂民族志電影、民族音樂學的田野考察、中國民族音樂研究的學科問題及瑤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調查研究等內容。該書可以作為一本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教材使用。這些研究對于藝術人類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多有裨益。

        藝術人類學在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形成了一批源自中國本土藝術田野研究的理論,也到了總結理論與經驗的時候。如洛秦《論音樂人類學的“中國經驗”》[1],從學科意義、研究視角、領域和范疇、研究范式幾個方面對“中國經驗”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對“中國經驗”的實踐成果和結構性思考展開了系統(tǒng)論述,對當下藝術人類學本土話語體系的建構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研究范式與研究對象方面,張士閃等著的《禮俗傳統(tǒng)與中國藝術研究——中國藝術人類學前沿話題三人談之十四》[2],回溯了以往中國藝術學研究的傳統(tǒng),分析了當下研究朝向本土化和國際化發(fā)展的趨勢,認為當下的中國藝術研究應該觀照在國家與地方之間長期的禮俗互動中形成的藝術傳統(tǒng),秉持人地互動、禮俗互動、人際互動的基本視角,深入田野現(xiàn)場,關注社會復雜面相,這一研究理念值得關注。熊曉輝的《藝術人類學與音樂研究的范式》[3]主張將音樂生產、音樂時間、音樂審美和音樂傳播等四個文化因素納入音樂研究的范疇,認為藝術人類學以其整合觀、整體觀、適應觀、普通觀、相對觀的視野和田野民族志方法對音樂研究做出了獨特貢獻。這一研究理念值得門類藝術研究者借鑒。李世武的《藝術人類學:反思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在對藝術人類學方法論進行深入反思的基礎上,依據藝術民族志的典型個案,提出了“懸置審美,回歸語境”的方法;注重經驗實證方法的運用,對藝術與歷史記憶、身份表述、道德建構和心理治療的關系進行了探討,這種反思意識和學科研究范式建構意識值得關注。李世武《論西方藝術哲學與藝術人類學間分歧及成因》[4]一文,分析了西方藝術哲學與藝術人類學在研究范疇、藝術劃分標準、藝術經驗和審美經驗的關系等問題上的分歧和原因。文末從研究資料的整合、研究方法和學科建設方面進行了反思,指出了未來應著重加強之處。向麗的《藝術·審美經驗·審美偏好——審美人類學研究對象新探》[5]指出,審美人類學是關于審美和藝術的物質基礎,及其“美”之規(guī)定性的同構性的系統(tǒng)性研究。在美學與人類學的交流互補中,審美文化這一聚合性對象根據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場域性和心理機制等層面,主要形構為多元化的藝術形態(tài)、地方性審美經驗、審美偏好三方面。喻輝主編的《音像時代的民族音樂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是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音像民族音樂學分會首屆“音像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集,主要通過音像資料對世界各民族音樂進行分析和研究。該著作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對于新時代的藝術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此外,《民族藝術》期刊在《藝術人類學》欄目推出了西方藝術人類學譯介文章,該譯介版塊由李修建研究員主持,本年度共譯出6篇,③文章所涉內容均為當前西方藝術人類學領域的前沿話題,對藝術人類學的理論研究和學科建構具有借鑒意義。

        二、藝術民族志的理論與書寫

        隨著藝術人類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學科建構發(fā)展的需要,對藝術民族志書寫的理論與方法的需求日益強烈,對學術研究范式規(guī)范性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于2016年12月4~5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了“藝術民族志的書寫”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9月23~24日與山東大學聯(lián)合主辦了“藝術民族志的理論與書寫”論壇,以期從學理層面探討藝術民族志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厘清藝術民族志的寫作范式,為國內藝術人類學研究提供參照。2018年度涌現(xiàn)出一批藝術民族志書寫理論、方法和田野個案的研究成果,以下將分而述之。

        (一)藝術民族志的理論與方法探討

        藝術民族志的書寫理念和方法仍是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第一次研討會的理論和典型田野案例文章,收入了方李莉主編的《寫藝術:藝術民族志的研究與書寫》(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年)。該文集分6個部分,共有30余篇論文,內容涵蓋城市藝術民族志、舞蹈民族志、音樂民族志、美術民族志、非遺、民俗等方面,為藝術民族志的書寫和學術規(guī)范的確立,提供了理論和田野案例文本。

        藝術人類學是一門善于反思的學科,王永健《中國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6]一文,從學科反思的層面,對處于學科建設初期的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正如作者所言:“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還處于學科建設初期,如田野工作的基本時間規(guī)范、廣度和深度、多點田野研究、動態(tài)追蹤、田野研究基礎上的理論提升以及民族志文本書寫中的歷史與國家在場、正視文化變遷、尊重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解釋權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反思?!盵6]79作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探討,對學術規(guī)范的確立與學科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孟凡行《地方性、地方感與藝術民族志創(chuàng)新》[7]一文認為,在具體的藝術田野研究中,要重點注意對地方性和地方感的雙重挖掘。地方性通過對地方藝術界的結構和功能、藝術法則等的研究,闡明作為藝術界一般規(guī)律的各種人文關系,為藝術民族志夯實社會和文化層;地方感通過對藝術能動性,藝術界中人的情感、感受等的考察,闡明作為藝術界特殊規(guī)律的各種人文關系,為藝術民族志建構藝術層和意義層。二者的結合為藝術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過田野個案來談藝術民族志的書寫理念,有兩個案例值得關注。周特古斯的《音樂民族志文本建構——以科爾沁薩滿儀式為例》[8],從儀式的音樂、身體、空間幾個維度出發(fā),對薩滿儀式的音樂過程進行了多維度描述。作者認為音樂民族志文本的構思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客位視角對儀式過程和音樂進行描述,主要運用田野資料的儀式圖片、儀式音樂及儀式行為進行記錄和描述;一是在平面的文字、譜例等表述手段基礎上,通過一首薩滿曲來記錄與闡釋音樂發(fā)生的文化場域,并運用“多行描述”的方法,完成其聲音與行為、時間與空間相對應的較為立體的儀式民族志文本。苗金海的《書寫“全息式”儀式音樂民族志——鄂溫克族敖包祭祀儀式音樂研究反思》[9]通過對以往鄂溫克族敖包祭祀儀式音樂研究的反思,提出了“全息式”儀式音樂民族志的構想,其包括三個層次:底層立足于對表象的“全息式”感知,著眼于近景;中間層次關注情感體驗與“互主體”間的情感互動,著眼于中景,強調在儀式中音樂和情感對于建構身份認同的重要作用;第三層次是對于概念、信仰、思想等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認知。這種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書寫理念對于藝術民族志寫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藝術民族志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一直是藝術人類學所擅長的,研究者通過長期、深入的田野調查呈現(xiàn)出民族志文本。2018年度該領域出現(xiàn)了多部著作和論文,以及學術刊物開設的田野調查專欄。例如,《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開設了《田野調查》專欄,刊發(fā)藝術民族志調查研究成果,2018年度共刊出論文20余篇,涉及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多個門類藝術領域,主要以田野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問題意識明確,調查較為細致,較為真實客觀地展現(xiàn)了田野現(xiàn)場情況。通過對這些成果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中國藝術人類學界研究的問題意識越來越明確,學術規(guī)范性普遍增強,田野調查的深度有了明顯提高,能夠主動借鑒人類學的理論來闡釋藝術功能和文化意義、藝術形態(tài)、藝術的傳承發(fā)展等藝術事象諸方面的問題。

        在藝術的功能和文化意義探討方面,注重將藝術事象置入其生存的文化語境中予以考量,堅持長期持續(xù)的田野調查,在此基礎上建構藝術民族志文本。劉桂騰的《鼓語:中國薩滿樂器圖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8年)值得關注,該著是作者對薩滿樂器持續(xù)30多年田野研究的成果,可視為一部薩滿樂器的音樂民族志。該著共包括三部分內容:遠古而來的薩滿祭祀風俗、作為象征符號的薩滿樂器、融入世俗之中的薩滿藝術。該著對薩滿文化的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對民間信仰體系以及中國音樂文化的理解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馮莎主編的《東南民族的藝術實踐:審美感知與文化情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8年),對東南地區(qū)民族藝術的形態(tài)、技藝、審美及其社會文化體系進行了整體性的考察,深入探究了東南民族藝術的發(fā)展路徑、歷史情境和文化意義,以及當地人在具體場景下的藝術實踐方式。書中圍繞民族藝術如何濃縮感知體驗,如何實現(xiàn)社會文化功能,如何在當代語境中尋求生存之道等核心問題進行探討。秦竩《當代藝術與宋莊的三重解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從田野案例出發(fā),以民營美術館、當代藝術從業(yè)群體為主要研究對象,解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過程。

        安麗哲《從歷史功能論角度談傳統(tǒng)手工藝的復興——以濰坊風箏為例》[10]一文,從歷史功能論的角度分析了風箏功能的變遷更替,指出其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在應對社會轉型與全球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在地化的生存與復興策略,主要包括技術革新、產品分化以及功能轉換三項基本內容。這一概括較為清晰地總結了當下傳統(tǒng)手工藝復興所采用的比較通行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覃英、朱福軍的《苗嶺神韻:湘西苗族鼓舞》(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層面對苗族鼓舞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了論述,分析了苗族鼓舞的形態(tài)特點、價值、傳承方式和文化內涵。黃龍光的《彝族花鼓舞民間自組織“花鼓會”的結構與功能》[11]探討了花鼓會的內部組織結構和多重功能。王陽文的《甘肅天水“夾板舞”的文化意義闡釋》[12]探討了甘肅天水夾板舞在當地社會中的功能,所體現(xiàn)的觀念,以及在發(fā)展變化中所承載的文化意義。

        在對藝術形態(tài)的探討方面,朱奕亭的《音樂人類學視角下的長沙彈詞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8年)通過對長沙彈詞的調查,對其曲目腳本、彈琴指法、唱腔音樂和表演技藝等內容展開了系統(tǒng)研究。謝旭斌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五寶田》(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以湘西傳統(tǒng)村落五寶田為個案,對村落歷史、氏族文獻、規(guī)劃與建筑營造、地域文化圈的宗教信仰與遺存、建筑裝飾藝術、鄉(xiāng)賢文化、民風習俗進行了論述,對研究我國傳統(tǒng)村落歷史文化樣態(tài)、民間藝術資源和精神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海維清的《有意味的形式:舞蹈符號視角下的中華“圈舞”舞蹈文化遺存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年)對“圈舞”的符形特點、分布特點、文化內涵、傳承與流變、繼承與發(fā)展等問題進行了考察和研究,解讀了其在原始社會產生并流傳至今的奧秘。陳剛的《中國手工竹紙制作技藝》(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年)對我國各地現(xiàn)存的手工竹紙制作技藝進行了記錄分析,同時運用科技手段,探討了竹紙制造工藝的科學內涵及與紙張理化性能的關系。該書將田野調查、文獻整理與科學實驗手段相結合,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

        探討藝術傳承發(fā)展的研究,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層面予以觀照,強化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對藝術的傳承、發(fā)展和保護具有指導性的建議。王建民等著《西藏唐卡的傳承與保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從當代西藏唐卡傳承、保護的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聚焦于其傳承與保護現(xiàn)狀,力求發(fā)現(xiàn)目前唐卡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研究和實施對唐卡藝術及相關傳承文化環(huán)境的保護與發(fā)展提供了參考依據。聶羽彤的《走近非遺:歷史、祖先與苗族女性服飾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通過分析苗族同支系族群的遷徙歷史與服飾變遷之間的關系,闡釋了苗族服飾作為文化遺產的生成過程。文靜的《大美民藝: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傳統(tǒng)工藝的獨特性研究及設計轉型的可行性分析》(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對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的藝術源流、傳統(tǒng)工藝的獨特性、藝術風格、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以及在現(xiàn)代設計中轉型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為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保護以及在現(xiàn)代設計中生命力的延續(xù)提供了歷史和理論依據。

        彭娜娜等著《冊亨布依族轉場舞人類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7年)探討了冊亨縣威旁大寨布依族轉場舞的歷史淵源、原型與發(fā)展、非遺化等問題,對轉場舞與鄉(xiāng)村儀式、地域文化、村落現(xiàn)代發(fā)展的關系,以及舞蹈人類學的中國實踐、國家化過程、歷史定位、布依族藝術文化等問題進行了論述。陳漪的《民間文化生態(tài)視閾下的杭劇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年)通過梳理杭劇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全面考察了其民間文化生態(tài)的演變,剖析了地方戲曲民間文化生態(tài)與戲曲發(fā)展的相生互動關系,并探索了當下的傳承路徑,為其他瀕危地方劇種的傳承發(fā)展提供了參考與借鑒。周永忠的《桂南前戲劇形態(tài)“跳嶺頭”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對“跳嶺頭”產生和發(fā)展的人文環(huán)境、時空分布、祭祀性和戲劇性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跳嶺頭”從儺到戲、從宗教儀式到戲劇表演的發(fā)展軌跡。朱紫薇、劉煉《身體“記憶”——以廣場舞蹈作為媒介的社會記憶的繼承與流變》[13]一文,從廣場舞蹈與歷史的關聯(lián)、與個人和集體情感歸屬的關聯(lián)、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三個維度,探討了廣場舞蹈作為一種社會記憶的媒介在時代長河中不斷被繼承和產生的變化。谷子瑞《變與不變:技術世界中的定州秧歌》[14]一文,以定州秧歌為例,探討了現(xiàn)代技術下傳統(tǒng)民俗傳播與傳承的實相。該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技術改變的是外在條件,不變的是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和鄉(xiāng)土本色,堅守本色、重返民間或是技術世界中定州秧歌發(fā)展的可取路徑。這些研究以深入的田野調查為基礎,聚焦于當代藝術傳承與發(fā)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路徑,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三、民間文化再生產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傳統(tǒng)村落的文化傳統(tǒng)正在發(fā)生變遷,民間藝術正經歷再生產的過程,與此同時,藝術介入鄉(xiāng)村建設等成為熱點話題。《民族藝術》雜志開設了《中國藝術人類學前沿話題三人談》欄目,由王永健博士擔任欄目主持,刊發(fā)該研究領域的學術論文。專欄的開設有利于問題的聚焦和研討的深入。2018年度該欄目共刊發(fā)3篇文章,其中兩篇都是探討鄉(xiāng)村社會與民間藝術的話題。李祥林等著的《社會轉型期的傳統(tǒng)村落與民間藝術再生產——中國藝術人類學前沿話題三人談之十三》[15]提出,傳統(tǒng)村落是孕育中國鄉(xiāng)土文化的“文化母本”,從文化傳統(tǒng)語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著手,結合現(xiàn)代技術、文化審美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換,是民間藝術再生產的基本模式,也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路徑。李耕等著的《藝術參與鄉(xiāng)村建設的人類學前沿觀察——中國藝術人類學前沿話題三人談之十二》[16]認為,當前藝術介入鄉(xiāng)村建設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在地和主體性,藝術鄉(xiāng)建開始變成背負過強道德性與倫理感的一種“身份壓力”。把藝術鄉(xiāng)建放置在建設的知識經驗中,會弱化藝術鄉(xiāng)建在替代性、可能性、先鋒性上的特質。在如何處理與當地人的關系等倫理問題上,人類學應有所貢獻。藝術鄉(xiāng)建在觸動和改變有關鄉(xiāng)村話語體系和城鄉(xiāng)文化關系方面已經成效顯著,但在新形態(tài)的主體性養(yǎng)成方面,仍然需要假以時日才能有所論斷。方李莉《論藝術介入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藝術人類學視角》[17]一文認為,藝術介入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是一場中國式的文化復興,將有可能代表人類未來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形式。其意義在于通過藝術復興傳統(tǒng)的中國生活樣式,修復鄉(xiāng)村價值,將舊文化轉變出一個新文化來,推動鄉(xiāng)土中國走上生態(tài)中國的發(fā)展之路。這樣的探討對當下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的藝術介入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民間文化再生產是以原有文化為基礎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王永健的《三江侗畫:從文化遺產到人文資源》[18]對其具體的實現(xiàn)路徑做了探討。該文論述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費孝通先生在擔任西部人文資源保護、開發(fā)和利用課題的總指導過程中,提出了“人文資源”的概念;方李莉在具體負責完成此課題后提出了“遺產資源論”的理論。該文以三江侗畫為案例,就文化遺產到人文資源的具體轉化方式展開探討。作者認為,在當代的發(fā)展中應該積極轉變觀念,將侗畫文化遺產作為可資利用的人文資源,在當代實現(xiàn)文化價值的再利用,那么侗畫的未來發(fā)展空間是充滿想象力的,在多個方向和實踐路徑上實現(xiàn)突破也是有可能的。人文資源是有溫度的,可以使其融入日常生活,在不同材料介質、不同用途或不同的手工藝門類中實現(xiàn)文化資源的再利用。[18]72-73這種理論觀念的提出對于當下民間文化再生產、文化產業(yè)和非遺生產性保護均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董波《佛教音樂與草原文明再生產》[19]一文指出,佛教及其音樂傳入草原后,經過發(fā)展演變,成為草原文明的一部分,集中體現(xiàn)在敖包祭祀、成吉思汗祭祀和草原和諧社會構建等草原文明再生產的諸多方面。文化再生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可行性的路徑有待學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鄉(xiāng)村振興與文化再生產緊密相關,需要具體的實現(xiàn)載體。孟凡行《手工藝共同體的理論、意義及問題——以陜西鳳翔泥塑村為例》[20]一文,以鳳翔泥塑為例,探討了傳統(tǒng)手工業(yè)社區(qū)手工藝共同體的形成。作者認為,作為村落共同體基礎的傳統(tǒng)耕種勞作模式基本退場,在文化遺產、傳統(tǒng)工藝備受重視的今天,手工藝勞作模式是復原村落共同體剛性社會聯(lián)系,進而復興村落共同體的一種可靠路徑。趙倩的《地方戲曲復興與鄉(xiāng)村社會重建——藝術人類學視野中的宛梆劇種研究之二》[21]通過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禮俗是地方戲曲與鄉(xiāng)村社會的黏合劑,禮俗中的戲曲表演不僅對鄉(xiāng)民知識結構和精神世界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禮俗的建構與鄉(xiāng)村社會發(fā)展亦具有不可忽視的功能。這些研究對政府在鄉(xiāng)村建設上的規(guī)劃和政策制定具有借鑒意義。

        四、身份建構與族群認同

        認同是人類學問題研究的一個概念和角度,通過藝術研究解析身份建構與族群認同問題,是近年來學界較為關注的話題,說明藝術研究領域運用人類學理論闡釋問題的能力有了較大提升。2018年度,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既有對宏觀問題的探討,也有對具體個案背后意義闡釋的觀照。

        周星的《實踐、包容與開放的“中式服裝”》(上、中、下)④從歷史和當下兩條線路,論述了中式服裝在近現(xiàn)代歷史脈絡中不斷被創(chuàng)造和建構的進程和成就。作者認為,中式服裝反映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廣大民眾服裝生活的穿著實踐和政治及知識精英的創(chuàng)制建構實踐,“所有這些實踐均指向旨在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認同的方向”[22]59。該文為深入探討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中式服裝在中國社會及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提供了可能性。王建民在《民族民間音樂與多重認同的場景性表達》[23]一文中提出,在民間音樂實踐中,認同的建構和表達受到多種現(xiàn)實存在的場景性因素的影響,需要更多地從藝術實踐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和認識。作者以當代現(xiàn)實場景中哈薩克族阿肯阿依特斯和圖瓦卡斯拉音樂實踐為個案,探討了民族民間音樂與文化認同的關系,凸顯了認同的多重性及其與現(xiàn)實場景的關系。楊民康《從布朗族“索”調的60年變遷看“音樂與認同”》[24]一文,通過回溯布朗族索調60年以來的發(fā)展與變遷,分析了其所經歷的多重社會和文化轉型,以及在強化和建構民族、區(qū)域、國家、文化認同中的作用。

        榮樹云的《“非遺”語境中民間藝人社會身份的建構與認同——以山東濰坊年畫藝人為例》[25]以濰坊年畫藝人為例,探討了非遺語境中民間藝人社會身份的構建與認同問題。作者指出,民間藝人對社會身份的建構與認同是國家在場及市場主導雙重影響的結果,也是民間藝人獲得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以及經濟資本的有效途徑。民間藝人在建構新的社會身份的同時,又重塑著他們的社會關系、價值觀、行為模式、文化規(guī)則以及手工藝品的多元生產機制。王明月的《傳統(tǒng)手工藝的文化生態(tài)保護與手藝人的身份實踐——基于黔中布依族蠟染的討論》[26],從文化生態(tài)、社會互動、經驗內化、工藝生產等方面探討了文化生態(tài)作用于手工藝生產活動的機制與過程,進而對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生態(tài)保護的理念與實踐進行了探討。劉冬梅《唐卡的審美實踐:造像量度作為審美評價的社會過程》[27]一文認為,美學的實踐觀主張將對唐卡的價值評價還原到文化價值體系中,關注造像量度的審美評價及其表述的社會過程。張穎《交換的禮物:藝術人類學視域下“中國紅”之名與實》[28]一文指出,“中國紅”是多民族中國最重要的視覺象征符號,從他者命名到本土色尚,紅色中國的視覺經驗凝聚并非孤立僵化的歷史遺存,而是一個不斷生成、接納、轉化和傳遞的動態(tài)過程。

        魏琳琳主編的《音樂與認同:民族音樂學與人類學的跨學科對話》(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一書,將近年來有關音樂與認同話題的研究成果進行匯編,統(tǒng)合了不同學科門類的研究,實現(xiàn)了跨學科整合。魏琳琳《蒙漢雜居區(qū)四胡演奏與族群認同研究》[29]一文,通過對蒙漢雜居區(qū)四胡演奏的調查與研究指出,四胡“頂弦”的演奏技法承載著蒙古曲兒的特色和蒙古族的民族身份,以及“準格爾地”所特有的音樂風格,是蒙古族族群身份的標識。賀宇《歷史記憶、身份表述與文化維度——雙重文化認同下的蒙古族杭哈民歌與民歌手》[30]一文,從人類學視角考察了杭哈蒙古族的歷史與當下,將其置入時間、空間雙重維度中,探討了當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們在音樂生活中的文化建構。馮麗榮的《族群記憶的審美觀照》(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全書通過坡芽探究、審美實踐、詩意棲居、滇地風情、民俗田野、文學小議等幾個部分,探索與呈現(xiàn)了云南本土文化的精神內核,對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相關學術研究亦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熊曉輝《土家族打溜子的隱喻敘事——一種音樂人類學解讀》[31]一文,通過對土家族打溜子藝術事象的解讀去認知土家族社會內部結構及其文化藝術,窺探土家族人在民俗生活中的思想觀念。曾瀾的《地方記憶與身份呈現(xiàn):江西儺藝人身份問題的藝術人類學考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年),探討了江西儺藝人家族宗族身份、地緣身份、族群身份與地方家族宗族記憶、村落公共空間記憶及族群記憶各個層面在歷史和邏輯兩個維度上的復雜性關聯(lián)與互動。楊柳《從小爐匠到非遺傳承人:鶴慶新華村工匠群體的角色轉變與文化自覺》[32]一文,通過研究新華村70年的手工藝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指出新華村工匠緊跟市場需求,在與云南其他少數民族、藏族群眾、城市精英文化的互動中,積極學習對方優(yōu)勢,并結合自身工藝特色,逐漸轉變產品藝術風格和自身角色定位,以適應更大范圍內的市場需求。工匠群體的文化自覺意識,是促使鶴慶新華村細金工藝和整個村落欣欣向榮發(fā)展的動因。

        五、非遺保護與發(fā)展研究

        藝術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田野調查,這對于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為非遺保護提供理論和方法論支撐。2018年度該研究領域涌現(xiàn)出多部著作,既有對非遺保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的討論,也有對當下非遺調查資料的呈現(xiàn),這些研究對于當前的非遺保護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王寧宇的《挽弓當挽強——“非遺”保護的田野思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年)是作者十幾年來關于傳統(tǒng)民間美術研究的文集。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傳統(tǒng)民俗文化空間的保護》、第二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民生》、第三編《改造我們的學習》。作者多年來耕耘于陜西民間美術研究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中的民俗活動、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和傳承方面的具體問題展開了討論,對于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吳紅梅的《貴州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從民族理論、民族文學、民族藝術等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系統(tǒng)了解貴州地區(qū)非遺狀況提供了翔實的田野調查資料。李潔的《貴州苗族造型藝術的地域文化研究》(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年)對貴州苗族民間造型藝術整體的人文精神,以及與教育的關聯(lián)予以關注,詮釋了貴州苗族民間藝術的文化價值,建構符合時代精神的新的地域民族審美視覺文化。

        郭淑云、王維波主編的《薩滿教與傳統(tǒng)藝術》(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年)由各國多學科領域的薩滿教傳統(tǒng)藝術研究的專論構成。該書所選論文涵括了音樂、舞蹈、造型藝術、戲劇等薩滿教藝術的諸方面,體現(xiàn)了薩滿教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張春娟的《晉商、移民與戲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年)探討了山西戲曲在明清時代發(fā)展繁盛的原因以及傳播流布的軌跡。作者多次深入田野點進行調查,采訪當地的民間藝人。該書對當代改革與發(fā)展戲曲藝術提出了一些見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楊鴻榮的《納西族東巴畫田野調查及藝術教學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對麗江周邊城鄉(xiāng)的民俗祭祀儀式、東巴面偶、東巴文化、傳統(tǒng)東巴畫與現(xiàn)代東巴畫之比較、東巴繪畫在東巴教儀式中的應用,以及東巴畫在高校的傳承模式和小學的教學實踐進行了詳盡論述。鄧小娟的《守望田野:西北民間舞蹈的人類學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對西北地區(qū)甘肅寧縣社火“地故事”、武威“攻鼓子”舞、天水武山旋鼓舞、清水軒轅鼓舞、永昌縣趙定莊“節(jié)子”舞等進行了深入的考察與研究。

        胡牧著《在歌俗中詩意生存——以侗族河歌為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系統(tǒng)研究了侗族河歌生發(fā)、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構成及其在當下的傳承和保護路徑,指出了侗族詩意生存的具體規(guī)程和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賈懷鵬的《淮陽泥泥狗的故事:意象及其審美潛能》(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年)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考據,論證了泥泥狗意象與東夷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血脈關聯(lián),探討了泥泥狗的宗教性意象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褪去功利性色彩,轉變成為審美意象的過程。這些研究聚焦于具體的非遺個案,地域性明顯,田野調查較為深入,呈現(xiàn)出當前非遺的生存和保護現(xiàn)狀,為下一步非遺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以及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更為有效的保護提供了學術準備。

        六、海外藝術民族志研究

        海外藝術民族志研究是近年來新興的一個專門研究領域。國內的藝術研究通常就國境以內某一地域社會的藝術事象展開調查與研究,去海外展開藝術民族志研究的案例并不多見。由于語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國外田野調查的難度較大,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充足準備方可成行。在藝術人類學研究領域,有一批學者扎根于異域田野研究,以中國學者的視角陸續(xù)產出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當代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方面,在國內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

        馮莎《藝術在別處:對中國當代旅法藝術家的人類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一書,基于其在法國的田野工作,對當下旅居法國的中國藝術家展開研究,呈現(xiàn)他們的生活世界、創(chuàng)作形態(tài)、職業(yè)境遇和身價策略,探討這些方面與藝術史敘事、社會文化語境、藝術場體系的關聯(lián)與互動,以藝術家的多重實踐回應既有認知框架。萬輔彬、韋丹芳的《東南亞銅鼓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在田野調查和考古研究的基礎上,分十章論述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銅鼓的分布、現(xiàn)狀與源流、工藝特點等,提出了“銅鼓文化圈”的概念,呼吁加強國際協(xié)作與交流,通過建立國際性的銅鼓數據庫,恢復并保護“銅鼓文化圈”的文化生態(tài),對于傳承、保護和發(fā)展銅鼓文化具有指導作用。

        楚高娃《文化記憶與認同建構——蒙古國達錫朝楞寺查瑪樂舞儀式音樂調查》[33]一文,解讀了查瑪樂舞法會儀式結構與音聲結構之間的同構關系。這一藝術形式在國家和政府的推動下,逐步成為增進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和國家認同的重要文化符號。宋宸《南傳佛教課誦儀式音聲的跨界融合與變遷——基于中緬邊境兩個市(縣)的比較研究》[34]一文,對中國云南打洛鎮(zhèn)和緬甸小勐拉市兩個邊境市(縣)的南傳佛教課誦儀式作比較研究,探討了儀式套曲和誦經音聲風格的當代變遷過程及影響因素,對當代音樂文化傳統(tǒng)與變遷研究具有借鑒意義。高靜的《文化遺產的公共民俗化——韓國河回儺舞考察》[35]探討了韓國河回儺舞的公共民俗化過程,認為其在經歷了去脈絡化復原以及慶典化開發(fā)后,隨著傳承主體的交替,逐步從村民傳承的“村落祭祀儀式”發(fā)展成為地區(qū)和國家乃至世界共享的公共民俗資源。這一演變使河回儺舞得到了更好的保護,這一模式值得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所借鑒。康海玲的《人類學視野下的新加坡華語話劇》[36]通過海外的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華語話劇作為新加坡華僑華人的精神家園,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方面保留了“中華性”,一方面也必然走上一條“本土化”的主體重建的道路,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生存于新加坡多元的文化版圖中。張雪辰《博物館中的音樂傳承與記憶——日本北海道白老町阿依努民族博物館公演劇目的田野考察》[37]一文,分析了阿依努民族博物館在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可供學習、參考的成功理念與方法,探討了該民族博物館在音樂文化記憶、傳承與傳播方面的積極作用與影響。

        綜上所述,2018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穩(wěn)步推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通過對這些研究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緊扣時代發(fā)展脈搏,專題性越來越突出,研究視域得到了較大的拓展,通過具體田野個案的研究來闡述理論問題,理論思考和理論建構意識越來越強,積極參與學科建設??梢哉f,這一年來藝術人類學研究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學科建設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突出學科自身的特色,扎扎實實地進行田野調查,積累藝術民族志。本土化的理論建構并不是源自空想,而是來自藝術民族志,因此,多做藝術民族志是研究者今后很長一段時期的工作方向。

        注釋:

        ①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編《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田野》(上下冊),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田野工作方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8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編《技藝傳承與當代社會發(fā)展——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人類學》(上下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編《藝術活態(tài)傳承與文化共享》(上下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藝術人類學研究》(上下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北京舞蹈學院編《文化自覺與藝術人類學研究》(上下卷),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15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江南大學編《藝術人類學與當代社會發(fā)展——2015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卷),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6年;《文化遺產與藝術人類學》(上下冊),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6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大連大學編《藝術人類學的中國建構》,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8年。②王永健、王建民《跨界與融合:民族學與藝術人類學研究——王建民教授訪談》,《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年第3期;王永健、周星《面向普通民眾的中國藝術人類學——周星教授訪談》,《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年第4期;王永健、彭兆榮《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藝術人類學研究——彭兆榮教授訪談》,《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年第5期。

        ③托尼·弗洛雷斯·弗拉托著、陳春莉譯《未定義的藝術:審美人類學中不切題的范疇》,《民族藝術》2018年第1期;瑪利亞·克里斯蒂奇著、李修建譯《人類學研究中藝術方法的應用——對馬庫斯的批判性閱讀》,《民族藝術》2018年第2期;詹姆斯·埃爾金斯著、李修建譯《我們能發(fā)明一種世界藝術研究嗎?》,《民族藝術》2018年第3期;阿納德·施耐德著,秦佩、李修建譯《挪用:當代藝術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民族藝術》2018年第4期;馬魯斯卡·斯瓦色克著、關曉輝譯《人類學、藝術和文化生產》,《民族藝術》2018年第5期;格拉爾德·L.波丘斯文著、李修建譯《回歸技術:民俗藝術的詮釋維度》,《民族藝術》2018年第6期。

        ④周星《實踐、包容與開放的“中式服裝”》(上、中、下),《服裝學報》2018年第1-3期。

        猜你喜歡
        民族志人類學田野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希望的田野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走向理解的音樂民族志
        中國音樂學(2022年1期)2022-05-05 06:48:18
        關于戲曲民族志的思考
        戲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7:30
        民族志、邊地志與生活志——尹向東小說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44
        在希望的田野上擔當作為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4
        民族志與非正式文化的命運——再讀《學做工》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
        在希望的田野上
        金橋(2018年5期)2018-09-22 02:16:44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大陆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少妇丰满久久久免 | 亚洲国产精品色一区二区| 开心五月婷婷激情综合网| 色avav色av爱avav亚洲色拍| 美女视频一区|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 又爽又黄无遮挡高潮视频网站| Jizz国产一区二区| 美丽小蜜桃1一3在线观看|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区| 最新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日本av在线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无片|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四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野花社区www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片a| 尤物精品国产亚洲亚洲av麻豆| 轻点好疼好大好爽视频| 98bb国产精品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老熟女的中文字幕欲望|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久久av| a级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欧美video性欧美熟妇|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www666| 国产高清不卡在线视频| 三个男吃我奶头一边一个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