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良
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先生(1923—2014)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方志學家和圖書文獻學家,在三個領域都有卓越貢獻,故被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圣譽為“縱橫三學”。
來新夏先生號弢盦,齋名邃谷,祖籍浙江省蕭山縣長河鄉(xiāng)(今杭州市濱江區(qū)長河街道),1923年出生于杭州中城的三元坊;1946年畢業(yè)于輔仁大學歷史學系,1949年入華北大學第二部學習,隨即師從范文瀾先生攻讀研究生;1951年調到南開大學歷史系任教。20世紀80年代以來,來先生在南開大學分校創(chuàng)辦圖書館學專業(yè),在總校創(chuàng)辦圖書館學系。此外,他還擔任過南開大學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務。
來新夏先生治學偏于樸學路數(shù),注重史料考辨,并多有真知灼見。
來新夏先生讀高中時,也就十七八歲的年紀,即在報刊發(fā)表文章,終其一生學術生涯超過七十年。來新夏先生的諸多成果,源于其深厚的圖書文獻學功底;而其圖書文獻學功底,則源于早年的“童子功”。先生的祖父來裕恂(1873—1962)是清末秀才,少攻經史諸子,從學于杭州詁經精舍,得到經學大師俞樾提點,被譽為“頗通許鄭之學”,行世著作有《漢文典》《中國文學史》《蕭山縣志稿》等。
1927年,來新夏先生五歲時發(fā)蒙讀書,由祖父親自督課,教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幼學瓊林》《龍文鞭影》等。更為重要的是,祖父時常拿來市面上的粗陋讀本,讓他與佳善之本對照閱讀,以提高版本鑒別能力。這種最初的直觀的文獻學啟蒙,奠定了來新夏先生一生為學的基礎。
1937年至1942年,來新夏先生于旅津廣東中學就讀,在國文教師謝國捷(1949年后為河北大學教授)指導下,系統(tǒng)研讀“前四史”并《十七史商榷》等,初步鍛煉了檢索、辨析和考證史料的能力。
1942年9月,來新夏先生進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他選修了“目錄學”課程,授課者是著名目錄學家余嘉錫。課程主要研習張之洞所編《書目答問》,具體教材為范希曾的《書目答問補正》,分兩年按四部循序講授。對來新夏先生影響更為深遠的,是指導其畢業(yè)論文的陳垣先生。來新夏先生把《漢唐改元釋例》文稿送請陳垣先生審訂,陳垣先生同意以之作為畢業(yè)論文初稿。最后幾經修改謄正,來新夏先生畢業(yè)并獲學士學位。
1948年2月,來新夏先生受聘到天津私立新學中學任教。1949年3月,被保送到華北大學接受政治培訓;到9月份結業(yè)時,因其有專業(yè)經歷被留在歷史研究室,師從范文瀾先生轉攻中國近代史。其間,來新夏先生參與了整理北洋軍閥檔案,進入了全新的學術領域。
1956年6月,為豐富中國近代史教學內容,來新夏先生檢讀南開大學圖書館所藏清人年譜,隨讀隨撰寫提要,1962年8月完成《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初稿。1958年6月,中華書局將《林則徐集》書稿送交來新夏先生審讀,他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完成《林則徐年譜》草稿。1963年3月,來新夏先生又檢讀學校圖書館所藏清人文集與筆記,撰寫文集提要曰《結網錄》、筆記提要曰《清人筆記隨錄》。
1978年9月,來新夏先生恢復工作,為南開大學歷史系開設“古典目錄學”課程。進入20世紀80年代,豐厚的學術積累終于給來新夏先生帶來學術的春天,這一時期來新夏先生出版了一系列開拓性的學術著作。這些著作大多為學術領域開拓或學科建設發(fā)展起到過奠基作用。
來新夏先生的圖書文獻學著述,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有兩種——《古典目錄學淺說》和《古籍整理講義》。《古典目錄學淺說》先后于1981年、2003年、2014年、2016年四次出版或再版印行,2009年還出版了韓文版(書名改為《中國古典目錄學》)?!豆偶碇v義》的影響雖然略遜于《古典目錄學淺說》,但也曾一次內部印行,三次公開印行。因為所收篇目時有增減,故其版本略微復雜一些。
從來新夏先生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的圖書文獻學思想——“淑世”圖書文獻學思想,即圖書文獻學作為工具要為社會所用,而不是單純的書齋趣味。這里所說的“淑世”圖書文獻學思想,主要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為研究服務,堅持學術立身,與己方便也與人方便。
從20世紀50年代起,來新夏先生就不斷編輯各類論文集、資料集或工具書,服務教學的同時也為其他學者提供便利。如《中國近代史參考資料》《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史論集》《中國農民起義論集》等。
現(xiàn)在來看,這些成果似乎沒有什么特出之處,但在20世紀90年代網絡文獻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它們?yōu)橹沃袊?、圖書文獻學以及相關專題史的學者提供了巨大便利。其中《北洋軍閥》共五冊,作為“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之一,更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尤其是北洋軍閥史必備的資料參考書,滋養(yǎng)了一代學人。
二是為教學服務,堅持學術淑世,傳道授業(yè)以作育人才。
作為著作等身的學術大家,來新夏先生從來不以此自喜。他更認同的身份是大學教師,以教書育人作為人生樂事和學問根本,并以培桃植李作為立世之基。
20世紀70年代末,因為教書授業(yè)的需要,來新夏先生不斷延伸治學領域,由古典目錄學漸及圖書館學等領域。來新夏先生很多與圖書文獻學有關的著述,都是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服務于教學實踐的成果。截至1993年4月離休,他公開出版的相關著述主要有:《古典目錄學淺說》《文獻整理十論》《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概要》《中國古代圖書事業(yè)史》《古典目錄學》《古籍整理散論》。這些成果,都是出于教學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教學之需,這些成果很可能就不會問世。
來新夏先生關于方志學的系列著述,也是其教學實踐和實際操作的結晶,如《方志學概論》《志域探步》《河北地方志提要》等。方志和家譜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兩個獨特而重要的分支,因此來新夏先生的方志學成果,可以看作是其圖書文獻學研究的細化和深化。
三是為社會服務,堅持學術反哺,走出象牙塔以澤被民眾。
這一點以來新夏先生的學術隨筆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得最為典型。來新夏先生治學嚴謹而不枯燥。這在其《結網錄》以及學術代表作《清人筆記隨錄》中都有明顯體現(xiàn)。學術文章寫得耐讀且讓人愛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植根于深厚學養(yǎng)和廣博智識。而來新夏先生晚年致力的隨筆創(chuàng)作,將其學術有力地進行了通俗化,成為易于流傳的社科普及性文字。當然,來新夏先生的隨筆絕大部分都是學術隨筆,學者仍可從中汲取精華,但是其服務對象明顯更為廣泛,由文史學界下沉到普通知識階層。這種學術下沉,非但沒有影響其學術地位,相反給他帶來了更大的學術聲譽和學術影響。如此看來,社會既需要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的學問,也需要服務社會澤被民眾的普及性的學問。而怎樣實現(xiàn)從象牙塔到社會的轉化,恰好是如何學以致用的問題。來新夏先生用他的千余篇、二十余部學術隨筆的創(chuàng)作實績,給學術普及樹立了高蹈的標桿。
《古籍整理講義》最初脫胎于教學需求,因此兼顧了學術性和普及性,既便于初學者漸窺學術殿堂,也便于愛好者催生學術興趣。其特點之犖犖者,概括起來有如下三端。
一是史論結合。
《古籍整理講義》除序言外,全書正文共15章,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八章橫向論述各種古籍整理的根底和技巧;后七章縱向介紹各類古籍文獻的本末和內容。這種縱橫交錯和經緯結合,非常便于初學者掌握古籍文獻的一般情況和古籍整理的基本手段。微有遺憾之處有二:一是前半部分未談輯佚。作為馳名的圖書文獻學家,來新夏先生遺忘輯佚恐無可能,因此肯定是有意的舍棄。輯佚作為古籍整理和再生的高級手段,是建立在分類、目錄、版本、句讀、工具、???、考據(jù)、傳注等基礎之上的,來新夏先生大約認為它不便初學,故此未能予以論述。二是后半部分述及中國古代各類文獻,包括經史子集以及類書與叢書、地方志、佛藏與道藏等,唯獨未包含家譜。家譜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先生還撰寫過關于家譜的專書,而《古籍整理講義》卻未及于家譜,個中原因筆者迄未想通。
《古籍整理講義》每章都貫穿了史論結合的思路,既簡述各種古籍整理手段和各類古籍文獻的發(fā)展變化,也穿插著對重要節(jié)點或者人物的學術評價。這一點對初學者十分重要。此外,該書最后附錄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遞》,雖然與正文部分有所重復,但這里用將近四萬字的篇幅,以史家的眼光和筆法,縱向討論了中國古代文獻產生、收藏、發(fā)展、傳播等方面的問題,在正文以論為主的情況下,大大加強了全書史的意味,使正文略顯片段和零散的知識成為整個中國古代文獻有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
二是粗細結合。
《古籍整理講義》既然最初作為教材出現(xiàn),粗和細的結合幾乎是必然的。古籍整理作為成熟且龐大的知識體系,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平均用力。
這里說的“粗”當然不是粗疏,而是對相關史實的粗線條勾勒,尤其是避免了煩瑣的考證。本書史的部分和論的部分,大都具有高度概括、要言不煩、簡潔流暢等基本特點。如論述《史記·太史公自序》時,引述“作《項羽本紀》第七”一段文字后,來新夏先生分析說:
這是很出色的一篇目錄。前八句是“錄”,概括了《項羽本紀》的全篇內容:一二句是講秦末紛擾的歷史條件;三四句是指明項羽繼承了叔父項梁創(chuàng)建的實力;五六句是講項羽誅殺按兵不動的卿(慶)子將軍宋義,解救了趙國邯鄲之困,因而受到諸侯的擁立;七八句指斥項羽殺死出降的秦子嬰,背棄了楚懷王的命令,因而遭至天下人的非難而失敗。這既敘述了項羽的主要事跡,又評論了項羽的功過是非;同時,作者撰傳的意旨也表達出來了。最后一句是“目”,確定了篇名和編次。把這樣一百三十條篇目集合排列在一起,就成為《史記》一書的目錄。
來新夏先生用二百余字的篇幅,對《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目錄學意義作了精簡述論:首先給出引述者的觀點,接下來分析每句文字,然后概括司馬遷的意旨,最后綜合評價《太史公自序》的價值。像這樣高屋建瓴、簡繁有序且?guī)в惺纷R的文字,在《古籍整理講義》中隨處可見。
這里說的“細”自然指的是細節(jié)。出于授課之需,《古籍整理講義》在史論結合的框架下,也有對大量案例的引述及細節(jié)的解讀,既避免了課堂的枯燥單調,也使初學者能明確知識的重點。如第三章“論版本”談到“版本”一詞來源,這個詞匯對圖書文獻學來說,當然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因此來新夏先生的論述也就不厭其煩。在援引《宋史·邢昺傳》中“今版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原文之后,來新夏先生對這段文字做了四條解說:
版本當指雕版印刷的書,版本之名作為印本書的專稱,或即以此時為最早。由于雕版印刷品比寫本價廉,一般士庶之家都能購置。私家藏書的范圍顯然擴大,為目錄學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這些解讀不但精細精準,而且也體現(xiàn)了超拔開闊的學術識見。又如第四章“論句讀”引用陳垣《通鑒胡注表微》,指出胡三省標點《資治通鑒》的失誤,敘述前因后果整整用了七八百字,既能使初學者了解句讀不易,精審淵博的學者亦難免失誤,同時也提示了句讀古文的方法和技巧,此外還隱含著微言大義,體現(xiàn)了不為尊者諱的史家精神。
三是雅俗結合。
教學固然是一樁莊重嚴肅的事,但作為教材如若過于正襟危坐,實際傳授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豆偶碇v義》以雅俗相生的筆法,避免了這種問題。雅俗結合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雅中寓俗。如第二章“論目錄”中談木牘,本來是很正式的,先說用木片制作的書寫材料稱“牘”,主要是用來寫信的,長度是漢代的一尺,所以后世稱信札為“尺牘”。本來行文至此即可告一段落,但書中卻做了適當引申:信在木牘上寫好之后,要加一塊空白牘當“信封”,然后用繩子捆扎好;當信封的牘叫“檢”,在檢上簽名叫“署”;檢中間微凹的方塊叫“函”,故后來用以指稱信件;捆扎牘和檢的繩子在函處打結,用泥封好加蓋印章以免別人拆閱;蓋了印章的泥叫“封泥”,而“封”則成了信的計量單位;方形的牘稱為“方”,一般用來寫百字以下短文;畫圖的牘稱為“版”,民間以之畫土地四至標示所有權;國家用版來畫疆域,故此后世稱領土為“版圖”;版還用來登記戶口,所以戶口冊也稱“版籍”。這一連串引申或許可以省略,但其間諸多知識點也會隨之消失。這些內容似乎可有可無,但如果在課堂上講授起來,再輔之以圖形或動作,一定能引起初學者的興趣,可以看作是雅中蘊含的俗趣。
另一方面是俗中蘊雅。如第三章“論版本”談佳善之本的重要性,述明陸深《儼山外集》所記,有俗醫(yī)叮囑病人煎藥時放“錫”,名醫(yī)戴元禮恰好經過,感到很是詫異,便不恥下問追根求源,最后弄清是俗醫(yī)讀了劣本醫(yī)書,“錫”字乃是“餳”字之誤,也就是麥芽糖,非金屬錫也。這既是一個笑話,同時又能鄭重提醒初學者版本的重要——如果誤讀劣本,其甚者是有可能“害命”的。而同一章談到清代版本學家顧廣圻時,對其“書以彌古為彌善”的絕對化觀點進行了批評,并引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對泥古者予以嘲諷。故事說王鼎臣嗜好宋版書,在昆山當知縣時買到《孟子》一部,并經常以此夸耀于人。陳其元希望能見識一下,王鼎臣讓人負書櫝以出,打開之后又有個楠木匣,打開楠木匣才看到書:
書之紙墨亦古。所刊之筆劃亦無異于今之監(jiān)本。余問之曰:“讀此可增長智慧乎?”曰:“不能?!薄翱尚e本多記數(shù)行乎?”曰:“不能。”余笑:“然則不如仍讀今監(jiān)本之為愈耳,奚必費百倍之錢以購此耶?”王恚曰:“君非解人,豈可共君賞鑒。”急收之。
對宋本的過度追求,造成了藏書“以夸”的偏執(zhí),勢必扭曲文獻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豆偶碇v義》對此段文字的引述,適當?shù)卦黾恿宋恼碌拈喿x趣味,但也是在諄諄囑咐初學者,一定要建立通達而科學的版本觀念,不能簡單地佞宋或者泥古。
以上所述《古籍整理講義》的“三個結合”,完全體現(xiàn)了教材兼顧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特點,而方之于全書的各篇文字,雖然并非每篇全部具備,但大都能夠契合上一兩條。正是抓住了教材的這一“根本”,此書才能夠多次重印。如今南開大學出版社又獨具慧眼,將其收入“津沽名家文庫(第一輯)”影印出版,亦足見其影響力之大和生命力之強。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南開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副會長。)
人的身體和對待身體的態(tài)度不是永恒的。身體隨著年齡而變化,受物質條件和文化的制約,而不同的時代對身體則表現(xiàn)出不同的關注?!渡眢w的歷史》皇皇三大卷,時間跨度從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到20世紀,從宗教、藝術、醫(yī)學、性、衛(wèi)生、屠殺和暴力、體育、表演等各個角度論述了身體的文化史,全方位地展示了西方社會的變化對人類對身體的自我認知的影響。
《身體的歷史》
●作者:(法)喬治·維加埃羅
阿蘭·科爾班
讓-雅克·庫爾第納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定價:47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