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怡 王慶武 安秀榮 武曉亮
(泰安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泰安271000)
近年來山東省速生林、生態(tài)林發(fā)展很快,但林業(yè)立體空間利用率低、見效慢。食用菌作為一種傳統(tǒng)林副產品,非常適合林菌間作,尤其是目前食用菌人工代料栽培業(yè)全面發(fā)展,國家大力提倡和推廣無公害農業(yè)生產,林菌間作模式更能產生突出的經濟、生態(tài)及社會效益[1]。
毛木耳又稱白背毛木耳、黃背毛木耳等,素有“樹上海蜇皮”之美稱[2]。毛木耳是一種食、藥兼用的食用菌,栽培簡單、生產周期短、生物學效率高,既可鮮銷又可干制、經濟效益顯著[3],是目前生產中主栽的食用菌品種之一。毛木耳作為食用菌主栽品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市場需求量大,是適宜林菌間作的食用菌品種。為篩選出適合山東地區(qū)林地栽培的毛木耳優(yōu)良品種,達到高產、優(yōu)質、高效的目的,筆者對生產上應用6個毛木耳品種進行了林地栽培比較試驗?,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從生產上搜集常用栽培品種6個,用于適宜林地栽培品種的篩選(表1)。
表1 供試毛木耳品種及來源
圖1 試驗場景(a、b)及毛木耳Ⅰ子實體出耳狀態(tài)(c、d)
1.2.1 試驗時間及設計
1月制袋,4月-6月栽培出耳。品比試驗置于同一林下耳棚內,栽培基質相同,管理條件一致。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處理100袋,試驗全程設置品種標牌。5月15日擺袋出耳。
1.2.2 栽培基質
棉籽殼60%,雜木屑15%,玉米芯15%,麩皮8%,石灰1%,石膏1%。培養(yǎng)料含水量65%。采用17 cm×33 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裝干料0.4 kg。栽培原料符合NY 5099-2002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
1.2.3 栽培方式
選擇4~5年生、郁閉度在0.7~0.8的人工速生林地,拱棚兩側與樹行間距1 m,利用鋼管作為棚體的主拱桿,桿與桿間距1.5 m。棚體由內而外依次覆有60目的防蟲網、棚膜、遮陽網。棚內留有1 m的管理操作行,棚體兩側留有通風口,視天氣決定通風口的大小。采用林下耳棚內立體墻式排袋、兩端出耳模式。碼垛7~10層高,層與層間用竹竿隔開,垛間距80~100 cm。每袋兩端各開4個“V”形出耳口。
1.2.4 栽培管理
發(fā)菌環(huán)境溫度22~25℃、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每天通風2 h。接種15 d后進行第一次翻袋,檢查菌絲生長情況和菌袋是否有雜菌侵染,發(fā)現(xiàn)污染袋及時處理,整個發(fā)菌過程中翻袋2~3次。出耳期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20~28℃,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左右,不高于95%,干濕交替,噴水后及時通風。根據毛木耳的生育特性,進行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環(huán)境條件的調控,使參試品種如期正常出耳。
同一組試驗區(qū)內的栽培管理條件與方法等均相同,各項管理措施及時、一致,并在同一天內完成。出耳期只給水,不使用任何添加劑,不使用農藥,病蟲害完全采取綜合防治,以環(huán)境的預處理和衛(wèi)生維護為主。
發(fā)菌、出耳時每小區(qū)每品種各隨機抽出20袋調查測定發(fā)菌速度(采用直線生長測量法)、菌絲長勢、污染率、原基形成時間、采收時間,污染率、出菇發(fā)病率調查總數,全區(qū)收獲計產,進行統(tǒng)計分析、綜合評價。
根據公式:每袋鮮菇總產量/每袋干料重×100%,計算鮮耳生物學效率。頭潮菇采摘后,每個品種隨機稱量500 g鮮耳,自然風干后稱量干耳重。
根據公式:干耳重/鮮耳重(500 g)×100%計算每個品種的制干率;鮮耳生物學效率×制干率=干耳生物學效率。
將適齡菌種在無菌條件下接種于栽培袋培養(yǎng)基上,接種量5%,置于發(fā)菌室內發(fā)菌培養(yǎng),以菌絲長速、長勢和污染率等為考察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2 供試毛木耳品種菌絲生長比較
試驗表明(表2),毛木耳Ⅰ菌絲生長速度最快,為3.4 mm/d,其次是上海1號;毛木耳Ⅰ、毛木耳Ⅱ、黃耳10號和上海1號的污染率較低。
供試毛木耳品種出耳子實體形態(tài)特征測定結果見表3。
表3 供試毛木耳品種子實體形態(tài)比較
由表3可見,供試毛木耳品種農藝性狀差異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出耳時間、子實體大小和顏色等方面。出耳時間相對較早的有毛木耳Ⅰ、毛木耳Ⅱ、黃耳10號和上海1號;毛781朵形最大,其次是毛木耳Ⅰ;毛木耳Ⅰ和黃耳10號耳片最厚,達0.16 cm;干耳顏色主要有紫紅褐色、深紫色和紫紅色。
供試毛木耳品種生物學效率等見表4。
由表4可見,鮮耳生物學效率較高的品種為毛木耳Ⅰ和毛木耳Ⅱ,制干率最高的為毛木耳Ⅰ,干耳生物學效率最高的為毛木耳Ⅰ,其次是上海1號。
表4 供試毛木耳品種生物學效率比較
在試驗條件下,對供試的6個毛木耳品種從4個方面進行綜合比較。干品產量:以毛木耳Ⅰ最高;菌絲長勢:毛木耳Ⅰ和上海1號菌絲生長速度最快;栽培包污染率:毛木耳Ⅰ和黃耳10號的污染率均較低,抗雜能力相對較強。耳片:毛木耳Ⅰ和毛781耳片平均直徑較大,且耳片厚度相對較厚。
綜合發(fā)菌情況、菌絲長勢、抗雜能力、子實體產量、生物學效率和子實體性狀,毛木耳Ⅰ各方面表現(xiàn)很突出,明顯優(yōu)于其他品種,是適應林下栽培,綜合性狀最好的毛木耳品種。
不同的毛木耳品種在不同地區(qū)栽培表現(xiàn)不同,在菌絲長速長勢、產量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性[4]。試驗只是在山東泰安地區(qū),至于這些新品種的穩(wěn)定性如何,在其它地區(qū)氣候條件下表現(xiàn)如何,以及不同栽培管理條件下表現(xiàn)如何?這些都有待今后做進一步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