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研究西方現代翻譯理論,人們通常會關注到其研究法則的一個特點,即將翻譯問題與語言學研究密切結合,進而將翻譯研究歸為語言學范疇。尤金.奈達的翻譯理論可謂其代表之一。
根據譚載喜(1989)[1] 30-37,51、劉燕和童琳玲(2006)[2]121-124、馬金龍(2002)[3]83-85的觀點,可將奈達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劃分為描寫語言學、交際理論、社會符號學、社會語言學、反思否定共五個階段。描寫語言學階段,主要集中于對翻譯問題的再現與思考。交際理論階段,則以“翻譯即交際”的觀點為核心,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翻譯觀。社會符號學階段,則提出了語言是依存于社會環(huán)境的符號的核心觀點。社會語言學階段,則強調翻譯應關注社會心理因素。反思否定階段,則體現了奈達基于翻譯實踐的復雜性,對翻譯理論局限性進行反思,對翻譯理論的價值提出了質疑。
對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進行檢索發(fā)現,以奈達為主題的相關文獻共計1935篇。對文獻進行年度分布統(tǒng)計,結果見圖1。由圖1可知,文獻數量逐年增加,2005年起,發(fā)文量更是急劇增加,進入迅猛發(fā)展期。
圖1 國內奈達翻譯研究文獻年度分布
對相關文獻的搜索發(fā)現,最早將奈達介紹給國人的是鄭南渡,《當代語言學》雜志1979年第2期上刊登了鄭先生的論文《奈達》[4]44;而將奈達翻譯理論介紹到國內的第一人當屬林書武,他在《國外語言學》雜志1981年第2期上發(fā)表了《奈達的翻譯理論簡介》一文,開國內奈達翻譯理論譯介之先河[5]1-7。
對1935條文獻題錄信息進行載文期刊統(tǒng)計,結果見表1(載文量≥10)。載文量達到10篇的期刊共有19種,占到載文總量的21.7571%。載文量列前7位的期刊有:《海外英語》、《中國翻譯》、《科技信息》、《安徽文學(下半月)》、《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牡丹江大學學報》、《才智》。
總體來看,載文期刊比較分散,而且發(fā)表文獻更多地集中于非核心與非CSSCI期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奈達翻譯理論研究在國內學界的由盛而衰。最初,國內學界對奈達翻譯理論進行了引介和問題分析,受到集中關注。但隨著對奈達翻譯理論研究的理性化和不斷成熟,該研究逐漸談出國內翻譯界核心學者的關注視野。
表1 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載文期刊統(tǒng)計
序號關鍵字段出現頻次百分比%累計百分比%備注1海外英語1015.2196%5.2196%2中國翻譯462.3773%7.5969%核心、CSSCI3科技信息392.0155%9.6124%4安徽文學(下半月)271.3953%11.0078%5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21.1370%12.1447%核心、CSSCI6牡丹江大學學報211.0853%13.2300%7才智201.0336%14.2636%8文學界(理論版)160.8269%15.0904%9英語廣場(學術研究)140.7235%15.8140%10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0.6718%16.4858%11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130.6718%17.1576%12外語與外語教學120.6202%17.7778%核心、CSSCI13電影文學120.6202%18.3979%核心14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20.6202%19.0181%15中國科技翻譯110.5685%19.5866%核心16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10.5685%20.1550%17上??萍挤g110.5685%20.7235%核心、CSSCI18讀與寫(教育教學刊)100.5168%21.2403%19湖北函授大學學報100.5168%21.7571%
對1935條文獻題錄信息第一作者數據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共有作者2211名。發(fā)文量為1的作者有1994名,占到作者總數的90.1854%,表明國內奈達翻譯研究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核心作者群,許多學者并未將奈達研究作為一個穩(wěn)定的研究方向,文獻發(fā)表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對發(fā)文量≥4的作者,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2。
表2 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第一作者統(tǒng)計
序號第一作者發(fā)文量百分比累計百分比h-index1李田心241.2403%1.2403%52林克難70.3618%1.6021%63勞隴70.3618%1.9638%54譚載喜40.2067%2.1705%45楊司桂40.2067%2.3773%26王琳40.2067%2.5840%1
根據表2,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發(fā)文量≥4的第一作者,共有6位,發(fā)文總量占到總發(fā)文量的2.5840%。從h-index來看,學術影響力較大的學者是林克難、李田心、勞隴、譚載喜。
林克難為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翻譯系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林克難對奈達翻譯理論進行了實踐,并將其與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和嚴復的“信、達、雅”進行了比較,充分肯定了奈達“動態(tài)對等”譯論的意義,并分析了其不足。他認為奈達翻譯理論主張,以讀者反應作為翻譯的標準,打破了我國傳統(tǒng)的“信、達、雅”標準體系,對改變我國翻譯束縛于原文字面的傾向具有重大意義;但也要注意到奈達翻譯理論的提出是以圣經翻譯為背景的,并非適用于指導所有體裁翻譯,再者,讀者反應的標準只適用于信息傳遞效果的檢驗,還應與尊重原文作者相結合[6]1-5 [7]69-73 [8]7-10 [9] 2-5。
李田心,早期在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工作,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翻譯學教授,致力于翻譯理論研究,尤其是奈達翻譯理論。李田心較為系統(tǒng)地分析了國內對奈達翻譯理論的誤讀與誤譯現象,認為“等值”“等效”是對equivalent/equivalence術語的曲解,不應求等,而應求似[10]126-130[11]60。
勞隴(1912—2006)是河北大學與北京國際關系學院許景淵教授的筆名。許景淵認為嚴復、奈達、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具有一致性,提出不應強分直譯和意譯,主張翻譯的標準應為透徹的理解和確切的表達[12]52-54[13]32-38。
譚載喜,曾在湖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任教,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譯學理論、中西翻譯史比較、中英語言文化比較。在上世紀80年代末,譚載喜即開始對奈達及其翻譯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引介,并進行了科學的批判,認為文學作品翻譯中應堅持文學化,不應一味強調可懂性[14]4-11[1]30-37, 51。
以上4位學者,對奈達翻譯理論不僅進行了引介,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了理性的再思考,對奈達翻譯理論進行了修正,厘清了翻譯中的系列基本概念,提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觀點,對翻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將文獻關鍵詞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以Time Slicing=3,Top 30為標準進行數據運算,獲得節(jié)點208個,連接1046個,結果見圖2和表3。
在CiteSpace知識圖譜中,中介中心度達到0.10的節(jié)點,表明其受到眾多研究學者的共同關注,可稱之為研究熱點。根據圖2和表3,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的熱點可概括為讀者反應、動態(tài)對等、接受者、功能對等、論翻譯6個。奈達與翻論理論作為本體詞,在研究熱點詞中剔除。
“論翻譯”是指奈達的翻譯文論,主要包括金隄與奈達合著的《論翻譯》和譚載喜編譯的《奈達論翻譯》,對國內奈達翻譯理論研究的影響均十分重大。兩部著作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奈達的語言學譯論以及對等翻譯理論,在我國翻譯界引起了較大反響,對許多爭議性問題提供了參考,推動了我國翻譯理論研究。
圖2 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熱點圖譜
讀者反應、動態(tài)對等、接受者、功能對等則構成了奈達翻譯理論的基本體系, 遂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表3 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關鍵詞中介中心度列表
序號頻次中介中心度關鍵詞11500.49翻譯理論2380.21讀者反應31680.13動態(tài)對等4120.13接受者54550.12功能對等61530.11奈達7270.10論翻譯
動態(tài)(功能)對等理論是奈達翻譯思想的核心。國內眾多學者對其進行了闡釋和剖析。但基本可以劃分為兩類觀點,一類是認為動態(tài)對等理論是對翻譯理想和實踐的優(yōu)化統(tǒng)一,超越了“直譯”和“意譯”之爭[15]46-50,一類是認為動能對等理論的基本點是以原語文本讀者與譯語文本接受者的反應為翻譯標準,具有文化歸化和文化負載詞空缺的缺陷,難以在文學翻譯中實現[16]130-132。
動態(tài)(功能)對等理論中,奈達使用的equivalence這一術語本身也成為研究的焦點。李田心專門對奈達翻譯理論中equivalence的涵義進行了探究,認為其指的是漢語“相當”一詞,并不是“等效”或“等值”[11]60。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方岳華。他認為奈達理論中的equivalence術語,是指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再現,應稱之為“貼近”原則[17]94-96。
馬會娟研究認為,奈達翻譯理論強調的是“等效”翻譯,并非“等值”翻譯,前者“強調的是兩種語言的接受者的感受應該大致相同,追求的是兩種效果之間的對等”,“強調以讀者為中心,后者強調‘以文本為中心’,兩者有本質的不同”[18]74-79。
讀者反應論也是奈達翻譯理論的一個重要基點。國內譯界對奈達“讀者反應論”經歷了從絕對排斥到理性接受的變化。劉英凱(1997)認為奈達的“讀者反應論”就是王佐良先生所批判的“但求表面光滑的順譯派”,只尊重了讀者,卻忽視了原作及原作的作者,也是對讀者認知能力、求真心理、求新求異心理、美學追求的低估,不利于文化的融合[19]2-7。陳玉萍認為讀者反應論的精髓在于讀者與文本的動態(tài)性,應該在滿足讀者的期待與尊重文本之間尋找到平衡[20]59-61。秦洪武(1999)從接受美學理論的視角對讀者反應論進行了再闡釋,認為翻譯應綜合考慮文本的性質和不同的受眾,讀者反應論并不過時[21]49-55。
以被引量為評價指標,在中國知網中進行檢索,被引量達到100的文獻共有8篇,結果見表4。
《論讀者反應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的意義》一文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對奈達的讀者反應論進行了新的闡釋,提出翻譯應確立目標讀者,強調翻譯實踐的讀者導向,適應于讀者的閱讀需求,直譯亦具有積極的作用[22]49-55。
表4 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高影響力文獻列表
序號篇名作者刊名年/期被引1論讀者反應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的意義秦洪武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013752與奈達的一次翻譯筆談張經浩中國翻譯2000/051583從語境分析看動態(tài)對等論的局限性張美芳上海科技翻譯1999/041344試論奈達“讀者反應”論在中國的負面作用劉英凱上??萍挤g1997/011245從奈達等效原則的接受看中國譯論研究中的價值判斷張南峰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05103
《與奈達的一次翻譯筆談》一文則闡述了奈達翻譯觀的轉變,首次論及奈達對翻譯理論的作用提出質疑,認為翻譯是依托譯者天賦的自動化過程,是天生生就,而非造就;好的翻譯應考慮語言、文化、語境等要素,著眼于全文的意義[22]28-33。
《從語境分析看動態(tài)對等論的局限性》,利用翻譯實踐案例,闡釋了動態(tài)對等論的局限性,認為翻譯應著眼于寫作目的、讀者文化背景、交際關系等因素,難以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對等[23]10-13。
《試論奈達“讀者反應”論在中國的負面作用》一文,對讀者反應論提出了質疑,認為其提出依從于奈達圣經翻譯的實踐目的,作為翻譯指導理論,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低估了讀者的閱讀欣賞能力,也無法滿足讀者的求真求異的心理[19]2-7。
《從奈達等效原則的接受看中國譯論研究中的價值判斷》,對國內翻譯界對奈達等效原則的接受態(tài)度提出了尖銳的批判,認為應該警惕自我中心的研究態(tài)度和一種翻譯標準應該一統(tǒng)天下的價值判斷[24]44-51。
對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研究文獻進行共被引文獻分析,以被引頻次=10為閥值,得到17篇知識基礎文獻,結果見表5。
根據表5可知,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相關文獻主要以國內文獻為知識基礎,作為研究依據使用最多的前10本著作有《奈達論翻譯》《新編奈達論翻譯》《當代美國翻譯理論》《等效翻譯探索》《西方翻譯簡史》《英漢翻譯教程》《當代翻譯理論》《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翻譯論集》《語言與文化》。這其中,以譚載喜的翻譯理論著作為最多。
從年代來看,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知識基礎文獻主要以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翻譯理論引介著作為主。這也反映了國內翻譯界對奈達早期、中期的翻譯理論觀點研究較多,對其后期的反思否定關注較少。
表5 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知識基礎文獻列表
序號題名作者來源年/期被引頻次1奈達論翻譯譚載喜編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43102新編奈達論翻譯譚載喜編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2463當代美國翻譯理論郭建中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194等效翻譯探索金雫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865西方翻譯簡史譚載喜著商務印書館2004746英漢翻譯教程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謨禹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707當代翻譯理論劉宓慶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508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廖七一編著譯林出版社2000459翻譯論集羅新璋編商務印書館19844110語言與文化鄧炎昌,劉潤清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3711中國譯學理論史稿陳??抵虾M庹Z教育出版社19923412翻譯科學探索[美]尤金·奈達著(EugeneA.Nida)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3413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李文革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414當代英國翻譯理論廖七一等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515與奈達的一次翻譯筆談張經浩中國翻譯2000/051516譯學辭典方夢之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317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比較蘇文秀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0312
通過對國內奈達翻譯理論研究文獻的梳理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其一,載文量列前7位的期刊有:海外英語、中國翻譯、科技信息、安徽文學(下半月)、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牡丹江大學學報、才智。其二,從h-index來看,學術影響力較大的學者是林克難、李田心、勞隴、譚載喜。其三,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的熱點可概括為讀者反應、動態(tài)對等、接受者、功能對等、論翻譯6個。其四,國內高影響力文獻主要有:《論讀者反應在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中的意義》《與奈達的一次翻譯筆談》《從語境分析看動態(tài)對等論的局限性》《試論奈達“讀者反應”論在中國的負面作用》《從奈達等效原則的接受看中國譯論研究中的價值判斷》。其五,國內奈達翻譯研究領域知識基礎文獻主要有:《奈達論翻譯》《新編奈達論翻譯》《當代美國翻譯理論》《等效翻譯探索》《西方翻譯簡史》《英漢翻譯教程》《當代翻譯理論》《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翻譯論集》《語言與文化》。這其中,以譚載喜的翻譯理論著作為最多。
國內對奈達翻譯理論的研究,從引介起始,進行了理性的再思考,回歸于客觀。奈達翻譯理論在國內經歷了由盛到衰的過程??傮w來看,國內相關研究的廣度有所失衡,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動態(tài)(功能)對等理論和讀者反應論,鮮有涉及奈達理論的其他方面。對奈達理論,也經歷了全盤崇拜,到批判,再到客觀對待的過程。目前,國內奈達翻譯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譯實踐應用。
我國傳統(tǒng)譯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對佛經翻譯的實踐,具有豐厚的基礎。國內翻譯界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態(tài)度,積極引介西方譯論,但并不是盲目的拿來主義,而應該立足于創(chuàng)建自己特色的譯論體系,在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