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內含豐富時間語言表征,研究其時間概念化認知特點發(fā)現(xiàn):《七月》時間概念化與人類具身體驗有關,體現(xiàn)“具身性”;以“時間是事件”為主要認知模式,體現(xiàn)“事件性”;以典型事物和事件為認知參照,體現(xiàn)“原型性”;凸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體現(xiàn)“生態(tài)性”。此外,《七月》還體現(xiàn)主觀時間概念,是時間概念化研究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七月》;時間概念化;認知特點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有研究稱,中文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比西方更具融合性和整體認知性,若拆分“時空”一詞,則所指不夠明確,這樣的時間概念如何形成?又體現(xiàn)哪些認知特點呢?
一、時間概念化
概念化指認知主體基于自身所處物理環(huán)境和已有百科知識選擇性對某一客體進行識解的過程。抽象概念往往通過隱喻和借喻認知機制借助具體概念進行概念化,英語的時間主要通過空間實現(xiàn)概念化(Lakoff,2006),人們把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及特征映射到時間范疇,物體直線運動和復合運動映射到時間概念衍生了線性時間和循環(huán)時間概念。此外,還有事件時間(Dahl,1995),它與時間存在方式有關,對時間的體驗和記憶與事件相關并通過事件得以長久留存。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開放的符號系統(tǒng),觀察語言現(xiàn)象和語言使用可以探究語言背后的認知機制。解讀時間概念化就要觀察時間語言及其使用,《七月》出自《詩經·國風》:“《七月》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開端,以‘九月肅霜,十月滌場結尾,記錄一年中自然物候變化、生產活動之后,又回到了開始的時間點。時間周而復始,形成一個閉合循環(huán)的圓”(王崇任,2008:148),將整年生活勞作事俗按四季變化逐月展開,呈現(xiàn)一個立體生動、結構完整、特點鮮明的時間認知體系。
二、《七月》時間概念化的認知特點
(一)具身性
廣義的具身理論認為人類的概念和語言系統(tǒng)是基于人類的生理、認知和社會具身體驗的。人類通過自己的身體為載體認知世界,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霸诠糯袊?,時間主要是通過人們觀察自然來感知的,這證明人類的抽象思維扎根于具體物體和事件。古代中國人一開始是通過天體運動和作物的季節(jié)性變化感知時間的”(I-wen Su,2016:191),“24節(jié)氣”就是根據人類身體感官對天體運動和物候變化制定的歷法,《七月》中24節(jié)氣已初具雛形(辛聞,2017),其中相應的語言表述及具身體驗如下(表1)。
日歷出現(xiàn)前,人們靠鳥鳴判斷時間。宋代陸游《鳥啼》有云:“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guī),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閔蠶饑;四月鳴布谷,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鴉舅,苗稚憂草茂”。在野外沒有日歷時,依靠鳥鳴認知四季:子規(guī)叫是二月,二月是春耕時節(jié);黃鸝叫是三月,三月是養(yǎng)蠶時節(jié);布谷鳥叫是四月,四月是蠶上架吐絲做繭的時節(jié);鴉舅鳴叫象征五月到來,體現(xiàn)“鳥鳴-月份-農事”的認知順序?!镀咴隆芬曈X體驗體現(xiàn)在“四月秀葽;六月莎雞振羽;十月隕萚”,看到四月草木茂盛、六月鳥蟲振翅騰飛、十月樹葉掉落等自然現(xiàn)象就可感知時節(jié),而聽覺體現(xiàn)在“鳴”字,如“鳴倉庚”“鳴蜩”“鳴鵙”。此外,“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斌w現(xiàn)視聽體驗。
(二)事件性
《七月》中大量使用“時間+物候/農事活動”句式結構,時間與事件無間隙排列(表2)。
認知語義學認為句子結構表征概念結構,可見,在西周先民的思維中,時間和事件密切相關,體現(xiàn)時空概念的高度融合?!镀咴隆窌r間概念化體現(xiàn)“時間是事件”的概念隱喻和“事件是時間”的概念轉喻。時間在動,先民停在原地年復一年從事著相似活動,活動完成即時間流動,體現(xiàn)“Moving Time”;當常見事件逐漸指代時間,就形成“事件是時間”認知轉喻。《七月》用“蠶月”指代“三月”,“因為養(yǎng)蠶的季節(jié)是夏歷的三月,‘三月在這里并不是一個抽象獨立的概念,它必然與具體的活動‘養(yǎng)蠶糾纏在一起?!保ㄍ醭缛?,2008:147)?!笆录浴边€體現(xiàn)在“時間+食事”結構,如“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斷壺”等?!捌咴略谝埃嗽略谟?,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在”表靜,“入”表動,由靜入動,一幅由秋入冬的畫面(圖1)。蟋蟀活動路徑構成完整的事件鏈,體現(xiàn)事件性。如孔穎達(2000:588)說:“此皆將寒漸,故三蟲應節(jié)而變。蟲既近人,大寒將至,故穹塞其室之孔穴,熏鼠令其出窟,塞北出之向,墐涂荊竹所織之戶,使令室無隙孔,寒氣不入?!斌半S氣候變換棲身之所的習性提醒人們何時該“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三)原型性
《七月》中的事件和物候體現(xiàn)“原型性”特征。Leonard Talmy(2000)認為,句子不能客觀表征它指稱的場景,只是激發(fā)聽話人腦海中的認知表征?!啊镀咴隆纷⒁庠姼璁斨袝r間結構的處理,善于從雜亂的自然更替、人類活動中抽出最有價值、最富代表性的物候氣象與人類活動作為詩歌表達的重點”(王崇任,2008:147)。范疇中心成員能更快激發(fā)心理認知過程,形成大概一致的認知表征,完成意義構建和傳達?!镀咴隆肪渥娱_放性詞匯體現(xiàn)“原型性”,倉庚、蜩、莎雞、蟋蟀、遠志、薁、瓜、葦、棗、和稻都是周代先民生活常見的存在。據《說文解字》,“一年”作為時間概念在農耕社會是通過農作物的成熟來定義的。就以“稻”為例,“除了《七月》,《小雅·白華》中亦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語句,證明稻作農業(yè)在西周時期的豳地及整個西周地區(qū)是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內容?!驹谥苋说娜粘I钪姓加兄匾匚?,是農耕稻作農業(yè)的原型農事代表”(王星光,2014)。
(四)生態(tài)性
《七月》時間概念化還體現(xiàn)生態(tài)性。王安石《詩義鉤沉》中說:“仰望星日霜露之變,俯察昆蟲草木之化,以知天時,以授民意?!恕镀咴隆分x也”,人與自然氣性相通。我們將《七月》物候和活動按照24節(jié)氣和12個月份繪成《七月》時間脈絡圖(圖2),其中(從外往內)最外圈為24節(jié)氣,第2圈為12個月份,第3圈是相應農事活動,第4圈是相應動物,最內圈是相應植物,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時間理念。
三、《七月》體現(xiàn)主觀時間概念
客觀時間是用鐘表和日歷衡量的自然時間,如日、月、年。主觀時間指人類對時間流逝的主觀感覺,是鐘表外的時間體驗。Radden(2004)認為人類對時間的直接經驗是主觀的,人類經歷的時距是持續(xù)更長還是更短取決于人類意識狀態(tài)和信息處理的數(shù)量。在高強意識環(huán)境和高強信息處理的時距讓人感覺時間過得慢,如經歷苦難和危險時;而低速意識形態(tài)和低速信息處理讓人感覺時間過得快。《七月》中“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贝禾焯旌诘寐?,加上女奴們害怕被奴隸主發(fā)現(xiàn)后帶回去蹂躪的恐懼緊張心理,形成高強意識環(huán)境,時距持續(xù)更長,出現(xiàn)“春日遲遲”的主觀時間體驗,體現(xiàn)時間認知的前瞻性。
四、小結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yè)大國,這是時間和空間概念高度融合的根源。如今,自然逐漸從時間認知體系退場,但《七月》時間概念化探索不僅讓我們對時間有更多的了解,也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助力綠色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Dahl,0.1995.When the Future Comes from Behind:Malagasy and Other Time Concepts and Some Consequences for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2):197-209.
[2] Lakoff,G.2006.Conceptual metaphor: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D.Geeraerts(ed.).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s[C].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65-238.
[3] Leonard Talmy.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Vol.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Cambridge,MA:MIT Press.
[4] Radden,G.2004.The metaphor TIME AS SPACE across languages[A].In:N.Baumarten et al.(eds.).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Spracherwerb und Sprachvermitthing-das Leben mit mehreren Sprachen: Festschriftfiir Juliane House zum 60.Geburtstag[C].Bochum:AKS-Verlag,225-238.
[5](唐)孔穎達.《毛詩正義》[M].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宋)王安石.《詩義鉤沉》[M].邱漢生輯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2.
[7]王崇任.《豳風·七月》中的時間結構與時間意識[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146-149.
[8]王星光,張強.生態(tài)環(huán)境視野下的《詩經·豳風·七月》[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4(3).
[9]辛聞,盧勇.24節(jié)氣濫觴:《詩經·七月》之農事解讀[J].農業(yè)考古,2017(3).
作者簡介:林玲(1983-),女,廣西玉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詩學。
基金項目:1.玉林師范學院2018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8YJKY14);2.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2017KY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