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薇
(本課選自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
教材分析: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是一篇傳頌千古的著名家訓。這里強調(diào)君子的行為操守,關鍵在于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而無論是提升人格修養(yǎng),還是勤學立志,都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且戒懈怠險躁。君子之道作為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標識,與歷代著名家訓、家譜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價值觀念等高度契合。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賢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是他畢生經(jīng)驗和睿智的結(jié)晶,也是對如何培養(yǎng)君子人格的精彩闡釋。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相當?shù)奈难曰A,翻譯古文已不必由老師包辦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已經(jīng)掌握的文言知識,借助書下注釋或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探討交流后明確。但由于文章和他們生活相去甚遠且內(nèi)涵深刻,加之對諸葛亮其人其事了解不多,難免對作品思想的把握還不夠深入和深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熟讀成誦,掌握關鍵詞句含義,理解文章內(nèi)容;2.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理解父對子的殷殷期望,傳承君子之風。
過程與方法:反復朗讀,疏通文意,理解內(nèi)容;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yǎng)料。
教學重點: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內(nèi)容,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父對子的殷殷期望,傳承君子之風。
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生活,激趣導入
教師展示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這八個字為內(nèi)容的書法作品,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見于廳堂、書房、臥室,見于各種職業(yè)人士的辦公室,見于各類公共場合的墻壁。人們用自己的生活體悟著這八個字的內(nèi)涵并時刻警戒激勵自己。今天我們一起探尋這八個字的源頭,走進諸葛亮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
設計意圖:由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書法作品作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探尋文字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第二環(huán)節(jié)——理解題意,整體感知
問題1:如何理解題目“誡子書”的意思?(明確:告誡兒子的一封家信。)
問題2:閱讀資料思考寫信的父親是誰?得信的兒子又是誰?
明確:父親諸葛亮54歲臨終前勸誡年僅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鏈接資料:他躬耕隴畝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研讀古籍,留心時政,注意結(jié)交名士,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后提出隆中對策,策動孫劉聯(lián)盟大破曹軍,輔佐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大業(yè)。他為完成統(tǒng)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yè),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先后五次北上伐魏。他為了蜀漢日夜操勞,卻顧不上親自教育孩子,臨終前做《誡子書》教育子瞻。
設計意圖:從解析題目和資料鏈接入手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明確這封家書的父與子。
第三環(huán)節(jié)——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
讀準家書:1.聽讀家書 (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jié)奏);2.自讀家書 (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3.展讀家書(個體讀、分組讀、合作讀、齊讀)。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dàn)泊(bó)/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f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慢/則/不能勵精,險躁(zào)/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lú),將/復何及!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diào):“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倍b讀是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本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又為翻譯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內(nèi)涵打下基礎。
第四環(huán)節(jié)——譯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讀懂家書:
1.結(jié)合書下注釋,小組合作疏通文意,落實重點詞句含義。
提示:保留原句式特點(雙重否定句);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盡量保留原文的語言特點(簡潔精警)。
明確重點:(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在全班交流完疑難后,老師先找翻譯水平高的學生通譯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譯,老師強調(diào)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這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下來,學生基本做到字詞能當堂消化。
設計意圖:積累文言詞句,準確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nèi)容。
第五環(huán)節(jié)——品讀課文,悟情明理
誡中之情:
1.閱讀資料體會文中寄托了作者作為父親對兒子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殷殷期盼,絲絲牽掛。
鏈接資料:建興十二年,亮出兵武功,與兄諸葛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p>
鏈接資料:建興十二年春,亮疾病,臨終做《誡子書》,八月卒于軍,時年五十四歲。
2.如果讓你站在父親的角度飽含這份感情去告誡兒子,你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
明確:沉穩(wěn) 語重心長。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助讀體會作者感情并能夠準確把握語氣語調(diào)讀出作者感情。
誡中之理:
問題1:諸葛亮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人?
問題2:諸葛亮認為,怎樣做才能成為一位君子呢?
明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德、明志致遠、廣才成學、勵精治性;如何成為君子——靜、儉、學、志、才。
如“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山Y(jié)合老子的“靜為躁之君”這句名言以及諸葛亮自身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chǎn)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的故事來引導理解?!胺清2礋o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中抓住“澹泊”“寧靜”與“立志”“致遠”的關系,讓學生聯(lián)系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來品讀,使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中,切不可隨波逐流,迷失志向?!澳昱c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點撥學生聯(lián)想已學過的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體會人生短促,如白駒過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華。
設計意圖:在默讀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君子之道內(nèi)涵的理解,也會使思想受到凈化,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基礎。
誡中之得:
1.閱讀資料思考父親對兒子的影響有哪些?
明確:諸葛亮對諸葛瞻的早年教育,對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鏈接資料:諸葛瞻多才多藝,精通書法繪畫,博聞強識(zhì),才思敏捷。公元236年,率軍抵抗魏國鄧艾襲擊。鄧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琊王?!闭熬芙^利誘投降,率軍出戰(zhàn),戰(zhàn)死綿竹,時年37歲。其子諸葛尚一同戰(zhàn)死沙場,時年16歲。
2.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
俗話說:“人必有家,家必有訓。”《誡子書》字字珠璣,句句哲理,堪稱教子的千古范文。千百年來,也被諸葛家族視為家訓,流芳千古。除此之外,《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顏氏家訓》等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把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人格風范留給子孫后代。
(1)吟誦歷久彌新的文化食糧
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 ? ? ? ? ?——諸葛亮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于人。? ? ? ? ? ? ? ? ? ? ? ? ? ? ? ? ? ?——劉備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
人的一生,總是在高潮跟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 ? ? ? ? ? ? ? ——傅雷
(2)穿越時空,五十年后你作為一位長者,想給你的子孫留下怎樣的家訓呢?
設計意圖:強調(diào)君子人格對家族、家庭成員成長的重要意義, 有助于家族文化的傳遞和弘揚,激揚君子之道的當代活力。
第六環(huán)節(jié)——背誦課文,致敬先賢
歲月悠悠越千年,諸葛古訓代代傳,今日重溫誡子書,修身立德效圣賢。真正的智慧是可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感謝先賢留給我們?nèi)绱藢氋F的精神財富,最后請同學們起立,懷著對君子的追求,本著對文化的傳承,讓我們用朗朗書聲集體背誦《誡子書》致敬先賢結(jié)束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新課標強調(diào)了背誦是培養(yǎng)文言語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課堂上用輕松的語言營造氛圍,并提示方法,指導背誦。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由易到難,逐步達到熟讀成誦。
第七環(huán)節(jié)——板書設計,突出重點
愛子——誡子書 (諸葛亮)
靜? ? ? ? 修身? ? ? ? ? 儉
以? ? ? ? 治學? ? ? ? ? ? 以
修? ? ? ? 惜時? ? ? ? ? ? 養(yǎng)
身? ? ? ? 君子(才德)? ? ? ?德
設計意圖:以“修身”“治學”“惜時”為主線,以文中志當存高遠的名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為主體。這一板書,既可以提示思路,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和記憶,又言簡意賅,突出了教學重點,是師生語言交流的有益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