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芳,卓文飛,燕照玲,孫 巖,陳海燕,樊文杰,劉毓俠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
隨著國家財政對農業(yè)科研項目投入的不斷增長,項目科研產出分析和探討日益重要,項目科研成果成為科研單位績效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體現(xiàn)形式之一,論文產出量及其影響力是量化評估項目資助效果的主要參數(shù)。目前,很多科研機構團隊評價、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及科技合作關系分析[1-3]方面以論文為主體,將論文數(shù)量、占比、被引頻次等經典指標及其派生的復合指標等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以下簡稱河南省農科院)現(xiàn)設有小麥研究所(以下簡稱小麥所)、糧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糧作所)、經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經作所)、煙草研究所(許昌)(以下簡稱煙草所)、園藝研究所(以下簡稱園藝所)、植物營養(yǎng)與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環(huán)所)、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畜牧獸醫(yī)研究所(以下簡稱畜牧所)、農業(yè)經濟與信息研究所(以下簡稱農信所)、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質標所)、農副產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加工所)、芝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芝麻中心)、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免疫室)、作物設計中心(以下簡稱設計中心)14個直屬科研機構,9個職能處(室)、1個農業(yè)高新集團、1個直屬事業(yè)單位和1個分院[4]。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為檢索平臺,將其2011—2015年收錄的作者單位含“河南省農科院”的文獻,按照資助基金的不同進行分類、歸納、整理,以對河南省農科院總體文獻特點、熱點學科及不同直屬科研機構文獻特點、熱點學科進行解讀,對不同專業(yè)及不同直屬科研機構間學科建設及影響力差異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為相關部門在資源調配、人才調整及考核評定等決策方面提供詳實、可靠的數(shù)據(jù)支撐。
Web of Science是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jù)庫SCI的Internet Web版,由7個子數(shù)據(jù)庫組成,即SCI-E、SSCI、A&HCI、CPCI-S(原名ISTP)、CPCI-SSH、CCR-EXPANDED、IC[5],本研究所訪問的Web of Science包括4個子數(shù)據(jù)庫:SCI-E、CPCI-S、CCR-EXPANDED和IC。文獻檢索條件、檢索時間、數(shù)據(jù)庫更新時間及期刊影響因子獲取同文獻[6],將檢索到的2011—2015年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統(tǒng)計指標需要進行清洗、規(guī)范和補錄,得到有效收錄文獻279條。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設立于1986年,資助全國范圍內的基礎研究,逐漸形成和發(fā)展了包括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大系列組成的資助格局[7]。30 a來,通過長期持續(xù)支持,推動學科均衡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培育和穩(wěn)定了高水平人才隊伍,涌現(xiàn)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成果[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shù)量是衡量科研機構、高校等的學術水平、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本研究根據(jù)資助基金的不同,將文獻分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文獻、其他基金資助文獻、無基金資助文獻3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1986年明確規(guī)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研究成果有關論著、資料的標注中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英文為“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縮寫為“NSFC”[8]。據(jù)此,本研究將收錄文獻中標注為NSFC(包括NSFC聯(lián)合基金)的基金歸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方便統(tǒng)計,除非特別注明,本研究僅將收錄文獻中第一項資助基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文獻統(tǒng)計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文獻。為簡單起見,本研究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文獻、其他基金資助文獻、無基金資助文獻簡稱為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
2.1.1 基金資助概況 經清洗、規(guī)范和補錄后的279條文獻中,有基金資助的文獻為258條,無基金資助的文獻僅為21條,基金資助文獻占比為92.5%。文獻數(shù)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2015年(87條)較2011年(39條)增長了123.1%。
2.1.2 文獻語種概況 NSFC基金文獻中,除1條發(fā)表語種為Chinese外,其余278條發(fā)表語種均為English。
2.1.3 文獻類型概況 有基金資助的文獻中,除1條為News Item外,其他均為Article。無基金資助文獻的類型較為多樣,其中,Article占比為47.6%,其余文獻類型為News Item、Meeting Abstract、Proceedings Paper,占比分別為28.6%、9.5%、14.3%。
根據(jù)1.2的分類方法,將文獻分為3類: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若將文獻列出的資助基金類型中含有NSFC的劃分為NSFC基金文獻,則279條文獻中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占比分別為47.3%、45.2%、7.5%。若僅將文獻列出的第1項基金為NSFC的文獻劃分為NSFC基金文獻,則NSFC基金文獻為90條,其他基金文獻為168條,無基金文獻為21條,三者占比分別為32.3%、60.2%、7.5%。
就文獻數(shù)量來看,2011年文獻共39條,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分別為14、20、5條;2015年文獻共87條,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分別為43、39、5條。2015年基金資助文獻數(shù)量較2011年增長了123.1%。其中,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分別較2011年增長了207.1%、95.0%,無基金文獻與2011年相同。
就文獻占比來看,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2011年占比分別為35.9%、51.3%、12.8%,2015年占比分別為49.4%、44.8%、5.8%。2015年與2011年相比,NSFC基金文獻占比上升,前者較后者提高了13.5個百分點。相反,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占比均下降。
2.3.1 文獻機構分布情況 國際期刊慣例將論文的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視為該論文思想和內容的主要貢獻者,按照該理念,署名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文獻才能真正代表其學術水平[9],據(jù)此,將河南省農科院為第一作者機構或通信作者機構的文獻分別統(tǒng)計。279條文獻中,以河南省農科院為第一作者機構發(fā)表的文獻為83條,以其為通信作者機構發(fā)表的文獻91條,占比分別為29.8%、32.6%。由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通信作者文獻占比高于第一作者文獻占比。對第一作者機構為河南省農科院及通信作者機構為河南省農科院的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第一作者機構為河南省農科院的文獻,第一作者均為該院的職工,而通信作者為河南省農科院的文獻,部分第一作者為該文獻通信作者的博士生或碩士生。
2.3.2 不同基金文獻機構分布情況 河南省農科院以第一作者機構發(fā)表的文獻中,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分別為26、46、11條,占比分別為31.3%、55.4%、13.3%;河南省農科院以通信作者機構發(fā)表的文獻中,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分別為30、50、11條,占比分別為33.0%、54.9%、12.1%。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不同基金文獻第一作者機構占比及通信作者機構占比差別均較大,表明其均因基金類型而異;不同基金類型河南省農科院通信作者機構占比與第一作者機構占比一致,其不因基金類型而異。
2.4.1 國際主要合作國家(地區(qū)) 河南省農科院發(fā)表的279條收錄文獻中,有257條是合作發(fā)表,占比為92.1%。其中,有國際參與發(fā)表的文獻59條,占收錄文獻的21.1%。對合作發(fā)表文獻的作者署名單位進行分析,按照張會芳等[6]的方法,將合作論文中該合作國家(地區(qū))署名次數(shù)與國家(地區(qū))署名總次數(shù)相比,得到該國家(地區(qū))署名次數(shù)占比。結果表明,河南省農科院合作的國家(地區(qū))為21個。按照張會芳等[6]的分類方法,將合作國家(地區(qū))分為緊密合作型(署名次數(shù)占比>10%)、一般合作型(署名次數(shù)占比5%~10%)、松散合作型(署名次數(shù)占比<5%)3個類型的合作關系,河南省農科院的緊密合作型國家(地區(qū))有3個,為United States、Australia、England,署名次數(shù)占比分別為48.2%、14.3%、10.7%,三者占比總和高達73.2%;其余均為松散合作型國家(地區(qū)),共計18個。其中,以Canada署名次數(shù)占比稍高。
2011—2015年,不同年份收錄文獻合作的國家(地區(qū))均以United States、Australia、England為主,說明河南省農科院與這幾個國家的合作關系很穩(wěn)固。不同年份,前2名緊密合作型國家(地區(qū))的合作文獻占比都在當年合作文獻的60.0%以上。其中,2011年與United States、Australia合作文獻占比高達78.6%,表明河南省農科院合作的國家(地區(qū))非常集中。
按照基金資助類型來看,NSFC基金文獻中,與United States、Australia、England的合作文獻占比分別為53.1%、18.8%、6.3%,其他基金文獻中,與United States、Australia、England的合作文獻占比分別為40.9%、15.2%、15.2%。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一是不同基金文獻的合作國家(地區(qū))的署名次數(shù)占比不同,二是不同基金文獻的合作國家(地區(qū))的署名次數(shù)占比排名一致,說明河南省農科院的合作國家(地區(qū))不依基金類型而異。
2.4.2 國內主要合作機構 河南省農科院發(fā)表的279條文獻中,國內機構參與發(fā)表的文獻為253條,占收錄文獻的90.7%。參照同樣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6]進行統(tǒng)計,結果表明,河南省農科院合作的國內機構超過100個,合作占比前5名的機構為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河南農業(yè)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河南省農科院,占比分別為11.7%、9.3%、7.1%、6.5%、5.6%。
按照基金類型來看,NSFC基金文獻的合作機構主要是河南農業(yè)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其他基金文獻的合作機構主要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中國農業(yè)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并列第2)、河南農業(yè)大學;無基金文獻的合作機構主要是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湖南大學。
不同基金類型文獻中,NSFC基金文獻緊密合作型的機構有2個:河南農業(yè)大學、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署名次數(shù)占比分別為13.0%、11.9%;一般合作型機構有2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署名次數(shù)占比分別為6.2%、5.1%。其他基金文獻中緊密合作型機構有1個: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署名次數(shù)占比為12.0%;一般合作型機構有4個:中國農業(yè)大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并列第1、河南農業(yè)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署名次數(shù)占比分別為8.1%、7.8%、5.1%。無基金文獻中緊密合作型機構為0,一般合作型機構有4個:中國農業(yè)大學、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湖南大學、溫州醫(yī)學院學報,署名次數(shù)占比均為7.4%。
2.4.3 各直屬科研機構間的合作 河南省農科院院內不同直屬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文獻,在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中占比分別是1.7%、5.7%、29.6%。院內各直屬科研機構間基金文獻合作較松散。
2.5.1 不同直屬科研機構產出文獻總量分析 對279條文獻中河南省農科院署名次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將不同直屬科研機構署名次數(shù)占河南省農科院總署名次數(shù)的比例,視為不同直屬科研機構署名次數(shù)占比。部分文獻署名機構為河南省農科院,未具體到直屬科研機構,將這部分文獻的署名機構根據(jù)科研人員署名情況排查到院直屬科研機構。由于種種原因,仍有部分文獻未具體到直屬科研機構,此部分文獻高達8.6%。統(tǒng)計結果表明,河南省農科院發(fā)表文獻署名中出現(xiàn)的直屬科研機構有14個,不同直屬科研機構署名次數(shù)占比差異較大。其中,植保所占比最大,為23.6%,免疫室、資環(huán)所、經作所次之,分別為18.1%、10.2%、7.2%,糧作所、小麥所占比相同,均為5.8%,署名占比最小的機構僅為0.3%。
2.5.2 不同直屬科研機構文獻基金類型分析 統(tǒng)計各直屬科研機構不同文獻基金類型數(shù)量時,只統(tǒng)計有直屬科研機構名稱或無直屬科研機構名稱,但能根據(jù)作者核查到所屬直屬科研機構的文獻。就各直屬科研機構不同文獻基金類型占各機構文獻總數(shù)的比例來看,NSFC基金文獻占比前5名的直屬科研機構為免疫室、糧作所、植保所、經作所、質標所,占比分別為45.3%、41.2%、34.8%、33.3%、33.3%;其他基金文獻占比前5名的直屬科研機構為設計中心、煙草所、芝麻中心、畜牧所、農信所(園藝所并列第5),占比分別為100.0%、100.0%、85.7%、84.6%、71.4%;無基金文獻占比前5名的直屬科研機構為加工所、農信所、園藝所、經作所、質標所,占比分別為22.2%、14.3%、14.3%、14.3%、11.1%。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不同直屬科研機構不同文獻基金類型占比差異較大,不同直屬科研機構對不同基金資助類型科研項目的申請實力迥異。
就各直屬科研機構不同文獻基金類型占河南省農科院相應文獻類型總數(shù)的比例來看,NSFC基金文獻占比前5名的直屬科研機構為免疫室、植保所、資環(huán)所、糧作所、經作所,占比分別為26.1%、26.1%、8.7%、7.6%、7.6%;其他基金文獻占比前5名的直屬科研機構為植保所、免疫室、資環(huán)所、芝麻中心、小麥所,占比分別為22.3%、15.1%、11.7%、6.7%、6.7%;無基金文獻占比前5名的直屬科研機構為植保所、經作所、免疫室、加工所、資環(huán)所(質標所等并列第5),占比分別為22.7%、13.6%、9.1%、9.1%、4.5%。上述結果體現(xiàn)了各直屬科研機構申請不同類型基金項目的科研實力。各直屬科研機構在3種基金類型文獻中的占比與2.5.1不同直屬科研機構產出文獻總量析出結果相互印證,再次揭示了不同直屬科研機構的綜合科研能力。
2.5.3 科研領軍人物分析 對以河南省農科院為通信作者機構的作者進行統(tǒng)計,將通信作者個人署名次數(shù)除以農科院通信作者總署名次數(shù),得到不同個人通信作者署名次數(shù)占比。若文獻無通信作者,則以第1作者代替。結果顯示,部分個人通信作者署名次數(shù)占比非常大。其中,通信作者為ZHANG G P的個人署名次數(shù)占比高達16.1%,其次是XU W G、ZHANG H Y,個人通信作者署名次數(shù)占比分別為7.5%、6.5%,F(xiàn)ENG H Q、LUO J、WU Y Q個人通信作者署名次數(shù)占比均為5.4%,F(xiàn)ANG W P、QIAO S L、ZHANG Z C個人通信作者署名次數(shù)占比均為4.3%。以上述9位人員為通信作者的文獻占比高達59.2%,占基金文獻通信作者的67.1%,表明河南省農科院發(fā)表的SCI文獻高度集中在少部分個人(團隊)。
2.6.1 各直屬科研機構產出文獻被引頻次 2011—2015年河南省農科院被SCI收錄的279條文獻中,被引次數(shù)排名第一的文獻標題為《Advances inArachisgenomics for peanut improvement》,該文獻為合作發(fā)表,共被引用49次,年均引用9.8次;排名第二的文獻標題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genic-SSR markers in sesame by RNA-seq》,該文獻為河南省農科院獨著,共被引用48次,年均引用9.6次。被引次數(shù)排名TOP 20的文獻具有如下特點:文獻多為合作發(fā)表;研究方向多為生物學;文獻集中在少部分機構(個人);所屬刊物影響因子較高,除2篇文獻影響因子在3.0以下,其余影響因子均在3.0及以上,篇均影響因子則達到了4.7。這些文獻集中在一些直屬科研機構,確切地說,是集中在直屬科研機構的少部分個人,其中,以ZHANG G P和ZHANG H Y為通信作者的文獻最多,所發(fā)表文獻的篇數(shù)、合計被引次數(shù)、篇均被引次數(shù)均較高。就個人(團隊)來講,其整體學術水平、科研影響力較高,為農科院的科技進步及發(fā)展發(fā)揮了引領作用。
2.6.2 各直屬科研機構產出文獻影響因子 2011—2015年河南省農科院被SCI收錄的文獻如果在2015年ISI-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引證報告中查詢不到,表明該文獻所屬期刊2015年未被SCI收錄,為便于統(tǒng)計,其影響因子按0計算。NSFC基金文獻平均影響因子除2014年低于其他基金文獻外,其余年份NSFC基金文獻影響因子均高于其他基金文獻。其中,2013年差別最大,NSFC基金文獻平均影響因子為3.1,其他基金文獻平均影響因子為1.9。將5 a文獻影響因子取平均值,NSFC基金文獻平均影響因子為2.4,其他基金文獻平均影響因子為2.0??傮w來講,NSFC基金文獻影響因子較高,NSFC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單篇影響因子最高的文獻分別來自植保所和芝麻中心,均為10.8,免疫所的文獻單篇影響因子最高為6.4,資環(huán)所和畜牧所的文獻單篇影響因子最高均為5.6。篇均影響因子(統(tǒng)計時將在2015年ISI-JCR引證報告中查不到的文獻剔除)最高的文獻來自芝麻中心,達4.3,農信所、小麥所的文獻篇均影響因子分別為3.2、3.0,質標所、園藝所的文獻篇均影響因子均為2.8。煙草所的文獻篇均影響因子較高,但由于文獻數(shù)量少,未予排名。
2.6.3 收錄文獻學科分布 按2015年ISI-JCR引證報告中的學科分類,將標注學科的基金文獻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標注學科的基金文獻共215篇,涉及30個學科。將某一學科文獻影響因子之和除以文獻條數(shù),得到該學科文獻的平均影響因子。不同學科文獻平均影響因子差別較大,進化生物學平均影響因子最高,為7.2,電化學、氣象與大氣科學、高分子科學、遺傳學緊跟其后,平均影響因子分別為5.3、5.1、4.1、3.9,平均影響因子TOP 10的學科依次還有細胞生物學、生物工程與應用微生物、地球科學綜合、生物學、化學綜合,平均影響因子分別為3.8、3.8、3.4、3.2、3.0。平均影響因子排名Top 10的學科,其影響因子均不低于3。河南省農科院在平均影響因子排名Top 10學科的文獻數(shù)量占全部學科的21.4%。
NSFC基金文獻涉及學科24個,產出文獻數(shù)量最多的前5個學科為生物學、病毒學、昆蟲學、農藝學、植物科學。其中,生物學學科文獻占比最高,為11.0%;病毒學、昆蟲學、農藝學學科文獻并列第二,占比均為9.8%;植物學學科文獻排名第三,占比為8.5%。上述5個學科文獻占比合計達48.9%。其他基金文獻涉及26個學科,文獻最多的前5個學科為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農藝學、昆蟲學、植物科學、病毒學。其中,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學科文獻占比最高,為13.9%;農藝學學科文獻排名第二,為13.1%;昆蟲學學科文獻排名第三,為10.2%;植物科學、病毒學學科文獻緊隨其后,分別為8.8%、8.0%。上述5個學科占比合計達54.0%。由此可見,不論哪種類型文獻,5個優(yōu)勢學科占比不足1/4,其文獻占比卻接近或超過全部文獻的50.0%,意即優(yōu)勢學科非常集中。
收錄文獻涉及學科在河南省農科院各直屬科研機構的分布方面,以免疫所為最多,涉及學科16個,其次為植保所、資環(huán)所,涉及學科均為9個,經作所、小麥所緊隨其后,涉及學科分別為8、7個,表明這幾個直屬科研機構研究內容覆蓋面廣泛。而涉及直屬科研機構最多的學科則是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其文獻涉及到5個直屬科研機構,其次為植物科學、農藝學,涉及4個直屬科研機構,表明上述學科交叉性較強,學術研究方面也較為前沿。
2.6.4 收錄文獻所編期刊區(qū)別分布 收錄文獻所屬期刊分布在25個國家,文獻總數(shù)前5名的國家為United States、England、Netherlands、Germany、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其文獻占比卻高達80.1%。其中,United States文獻占比遙遙領先,為32.6%,England、Netherlands、Germany、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文獻占比分別為19.0%、13.2%、8.3%、7.0%。但不同國家刊發(fā)文獻期刊平均影響因子排名順序與文獻發(fā)表數(shù)量占比排名順序不同,25個國家發(fā)表文獻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前5名的國家是Switzerland、Ireland、England、Germany、Austria,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分別為3.7、3.6、3.4、2.6、2.4。上述文獻占比與期刊平均影響因子排名也間接反映了科技強國、期刊強國的地位。
由于種種原因[10-11],文獻基金標注不規(guī)范、不統(tǒng)一,導致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時雖然不影響整體結論,但仍有少許偏差。本研究就文獻數(shù)量來看,河南省農科院2011—2015年被Web of Science收錄的文獻數(shù)量為279條,整體呈快速增長趨勢,2015年較2011年增長了123.1%。就文獻占比來看,不論將資助基金中含有NSFC的文獻劃分為NSFC基金文獻,還是僅將文獻中第一項基金為NSFC的文獻劃分為NSFC基金文獻,NSFC基金文獻均占相當大的比例(分別為47.3%、32.3%),彰顯出NSFC的重要地位,也說明NSFC是國家支持基礎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偟膩砜矗琋SFC基金文獻占比是上升的,2015年較2011年提高了13.5個百分點。2014年12月25日,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顯示包括實施近 30 a的863計劃、近20 a的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在內的一系列原有科技計劃體系經優(yōu)化整合后將被列入包括NSFC在內的新五大科技計劃[12],這也是河南省農科院NSFC占比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
河南省農科院2011—2015年被Web of Science收錄的文獻中,通信作者機構(91條)占比高于第一作者機構(83條)。河南省農科院部分職工在高校擔任博士生、碩士生導師,在其指導下進行科研并發(fā)表的文獻一般博士生、碩士生為第一作者、導師為通信作者,這是河南省農科院通信作者機構文獻占比較第一作者機構文獻占比高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農科院以通信作者機構發(fā)表的文獻中,NSFC基金文獻、其他基金文獻、無基金文獻分別為30、50、11條,占比分別為33.0%、54.9%、12.1%,說明不同基金類型文獻通信作者機構占比差別較大,表明其因基金類型而異。另外,無基金文獻通信作者機構占比與第一作者機構一致,該部分文獻主要由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科研人員撰寫,一般所承擔的項目較少或無,處在科研的探索起步階段。
當前,國內外對國際科技合作的研究主要以論文為分析媒介[2]。河南省農科院合作的國家(地區(qū))、國內合作機構整體表現(xiàn)出以下特點:一是合作發(fā)表文獻占比高。279條文獻中,有257條是合作發(fā)表的,占比高達92.1%。二是合作關系對象較為集中。大部分的文獻合作機構集中在極少部分國家(地區(qū))、合作機構。河南省農科院合作的國家(地區(qū))21個,其中,3個為緊密合作型,以14.3%的合作國家(地區(qū))占比,合作文獻占比卻高達78.6%。三是合作關系比較穩(wěn)固。不同年份文獻合作的國家(地區(qū))一直以United States、Australia、England為主,不同年份,前2名合作緊密的國家(地區(qū))的合作文獻占比都在當年合作文獻的60.0%以上,其中,2011年與United States、Australia合作文獻占比高達78.6%,表明合作的國家(地區(qū))非常集中。四是合作關系不因基金而異:不同基金類型文獻的合作國家(地區(qū))的署名次數(shù)占比不同;不同基金類型文獻的合作國家(地區(qū))的署名次數(shù)占比排名一致。五是偏好于國內合作,其次才是國際合作。國際合作發(fā)表的文獻占全部收錄文獻的21.1%,國內機構合作發(fā)表的文獻占全部文獻的90.7%。李江等[13]研究表明,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學者發(fā)表SSCI論文主要依賴國內合作,其次才是國際合作,河南省農科院1996—2016年被Web of Science收錄論文的合作偏好表現(xiàn)出相同規(guī)律[6],應繼續(xù)加強國家(地區(qū))的合作與交流,在合作與競爭中提升整體學科水平。另外,院內直屬科研機構之間基金論文,尤其是NSFC基金論文,合作關系較松散。河南省農科院以直屬科研機構為單位進行的科技考核或評價,促進了各直屬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提升,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直屬科研機構之間的競爭,導致院內各直屬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減少。
我國的農業(yè)科學研究根據(jù)學科可劃分為遺傳育種、耕作栽培、土壤、生態(tài)等;根據(jù)其活動類型可劃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fā)、軟科學研究等[14]。由于活動類型和學科特點的不同,其科研產出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曾霞等[1]以熱帶農業(yè)科學院橡膠研究所不同科研機構研究團隊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不同研究團隊分值間的差異較大,達到幾十倍。本研究中,不同直屬科研機構產出文獻數(shù)量差異很大,并且基金資助類型也差異很大,個別直屬科研機構無NSFC基金文獻,一是各直屬科研機構科研實力有一定差別;二是不同研究領域發(fā)表SCI文獻的難易程度不同,發(fā)表SCI文獻的直屬科研機構以植保所、免疫室、資環(huán)所為主,發(fā)表SCI文獻數(shù)量占比小的集中在以服務為主要工作內容的直屬科研機構,這與各直屬科研機構主要工作內容相一致。根據(jù)學科和其活動類型,本研究建議將14個直屬科研機構劃分為三大類:研究及技術開發(fā)類為主的科研機構、軟科學科研機構、并重型科研機構,按照類別在資源調配、人才調整及考核評定決策方面制定相應政策。2011—2015年SCI收錄的河南省農科院文獻集中在少部分直屬科研機構(團隊),應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建設。
受體制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河南農科系統(tǒng)存在方向任務重疊、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不足等問題,“十三五”(2016—2020年)期間著力增強協(xié)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發(fā)展合力。2018年的數(shù)據(jù)表明,無論是獲得科技獎勵水平、育成品種數(shù)量,還是到賬科研經費、獲批科研平臺,均有較大幅度提高,也意味著SCI收錄的文獻將會呈現(xiàn)新的特征,后續(xù)將增加近幾年數(shù)據(jù),擴大指標范圍,對基金投入和論文產出機制進行協(xié)整分析和因果關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