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然玲, 蔣 湘
(黃埔海關(guān),510730)
北美刺龍葵(SolanumcarolinenseL.)是一種惡性雜草,繁殖能力強,可造成作物嚴重減產(chǎn),也是農(nóng)作物病蟲害的寄主,對牲畜和人類有毒,現(xiàn)已被列入我國進境檢疫性有害生物名單。近年來北美刺龍葵不斷隨進口貨物傳入我國,進入我國定殖和傳播擴散的可能性大增,因此,了解北美刺龍葵的分布區(qū)域、生物學特征等,對口岸檢疫及防控具有積極的意義。
北美刺龍葵別稱所多馬之果、水牛蕁麻、魔鬼番茄、魔鬼馬鈴薯、野番茄等,是管狀花目(Tubiflorae)茄科(Solanaceae)茄屬(Solanum)植物,其原產(chǎn)墨西哥灣沿岸地區(qū),現(xiàn)已遍布安大略湖北部和西部地區(qū),甚至遠達加利福尼亞。在1979年,北美刺龍葵被引入日本和印度[1],現(xiàn)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巴西、克羅地亞、挪威、格魯吉亞、孟加拉國、日本、印度等國家。主要危害草莓(Fragaria×ananassaDuch.)、蘋果(MaluspumilaMill.)、馬鈴薯(SolanumtuberosumL.)、玉米(ZeamaysL.)、大豆[Glycinemax(Linn.) Merr.]、茶[Camelliasinensis(L.) O. Ktze.]、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 Pers.]、紫苜蓿(MedicagosativaL.)等,在中國、新西蘭、智利、烏克蘭、俄羅斯等皆被列為檢疫性有害生物[2]。
北美刺龍葵是玉米田、糧食作物、西紅柿地、牧場、荒地的主要問題雜草,也是一些重要害蟲和農(nóng)作物致病菌的中間寄主,如番茄葉斑真菌(tomato leafspot fungus)、番茄斑枯病(Septorialycopersici)、馬鈴薯和番茄花葉病毒的寄主。入侵農(nóng)田后可造成農(nóng)作物減產(chǎn) 35%~60%[3-4]。在美國南部幾個州,北美刺龍葵被列為10種問題雜草之一,是降低玉米田和牧場產(chǎn)量的主要有害生物。
北美刺龍葵也是諸多植食性昆蟲的“港灣”,增加了作物的染病率[5],昆蟲包括馬鈴薯甲蟲、美洲馬鈴薯跳甲、馬鈴薯莖象甲、馬鈴薯尖翅木虱、紅葉螨[6]。在美國西南部地區(qū),北美刺龍葵正逐漸成為花生田里極具危害性的問題雜草,其在沙質(zhì)土壤中與花生一樣生長良好,與作物競爭養(yǎng)分。它的果實在花生中是一種雜質(zhì),影響花生品質(zhì)的分級,還會引起干燥花生的腐敗。但在花生田控制它非常困難,因為很多種控制措施都會影響花生的產(chǎn)量[7]。
除了自身的強競爭性,北美刺龍葵還含有高毒性的生物堿——龍葵素,可使食用它的家畜中毒。且含量在秋季比其他季節(jié)高10倍,牲畜采食后可致死。其中毒的典型癥狀是視力下降、心跳加快或降低、神經(jīng)過敏以至昏迷或死亡。小牛采食其果實后的中毒可表現(xiàn)為水腫或局部腫大,且體型快速消瘦;成年奶牛誤食漿果后會產(chǎn)生黃疸,且肝臟破壞嚴重。以上癥狀,與牲畜在誤食刺萼龍葵后的癥狀基本相同[8]。
北美刺龍葵是一種多年生雜草,直立,高 0.3~1.2 m,分枝松散,莖上有近5 mm長的淡黃色的刺,且具星狀短絨毛;根有水平和垂直之分,且根上能產(chǎn)生新芽。葉卵形至長圓形,具不規(guī)則波狀齒,長4~14 cm,寬2~6 cm,葉兩面均具有微黃色的星狀短毛,葉柄長2 cm。開放式圓錐花序,花梗有刺,萼裂片長6~7 mm,無刺;花冠紫色,偶有白色,5裂,直徑約3 cm;雄蕊5枚,花藥6~9 mm 長;花粉具3孔溝,直徑約26 μm(圖1-A、圖1-B);成熟時呈漿果球狀,直徑10~20 mm,淡橙色或黃色,光滑無毛(圖1-C);種子倒卵形,扁平,淺橙色或黃色,長約2 mm(圖1-D)[8]。
北美刺龍葵是一種深根性的多年生雜草,它可通過種子、根和根的任何一段進行繁殖,在美國大部分地區(qū),這種多刺的草本雜草可降低牧草質(zhì)量和糧谷飼料的產(chǎn)量,也是豌豆和蔬菜地的主要危害性雜草[9]。因其發(fā)達的根部系統(tǒng)(圖3),使得牧場草地上對它的選擇性防除尤為困難。在沖積形成的土壤上長勢尤為良好,主根可長達3 m,側(cè)根系可深達50 cm并橫向可延伸6 m,甚至 2 mm 左右的根段都可以長出新的植株。其15 cm長的根插條,可突破45cm深的土層長成新的植株。在10月初,其根部的淀粉含量可在發(fā)芽后的30 d內(nèi)從30%增長至46%。這有利于其提高其萌發(fā)和存活率。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北美刺龍葵根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彎曲部分形成新芽;水平部分延伸到周圍區(qū)域;垂直部分用于存儲,通過這種功能性的排列分工,進行有效的生長[10]。
北美刺龍葵可通過種子、根莖系統(tǒng)、根片段進行繁殖。由于每一個根片段都可發(fā)展成為新的植株,因此其非常難控制,在玉米田和翻耕田塊,農(nóng)事操作可使其根系統(tǒng)成為一個片段,該特性可大大加速北美龍葵的傳播[11]。
北美刺龍葵結(jié)實量巨大,每株每年可產(chǎn)生 1 500~7 200粒種子,種子可隨風力、水流、動物、交通工具等途徑進行自然和人為因素主導的擴散蔓延[10,12],種子擴散到新地區(qū)后,其休眠特性(休眠期可達10年)能極大地提高其定殖能力[13]。
北美刺龍葵具有廣泛、穿透性強且存儲了大量碳水化合物的外延根系,使得有效控制變得非常困難[14]。因此,完全控制北美刺龍葵取決于對其根系的控制。在牧場,防治北美刺龍葵的常用方法是每年在其花期,植株碳水化合物水平較低時使用除草劑,然而,這并不能給牧場帶來持久的控制效果,有效的控制通常需要幾種方法共同使用。一般情況下,秋季是控制北美刺龍葵的較好季節(jié)。在進行化學防除時,噴施0.6~1.1 kg/hm2的毒莠定(一種內(nèi)吸性除草劑)可顯著降低北美刺龍葵根的發(fā)生量。毒莠定和草甘膦在其開花后或結(jié)實期對其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麥草畏與毒莠定進行土壤中層處理(subsurface layer)對北美刺龍葵也有理想的防治效果。但是,在花生田,上述除草劑會對花生結(jié)實造成不利影響。在北美刺龍葵花期前使用2,4-滴丁酸[4-(2,4-dichorophenoxy)butyric acid,4-(2,4-二氯苯氧)丁酸,2,4-DB]除草劑,對北美刺龍葵的結(jié)實的抑制率可達到80%~90%,且對花生無害。在溫室里,苗后處理最有效的除草劑是草甘膦和地樂酚(2-sec-butyl-4,6-dinitrophenol acetic acid)[7]。
筆者對北美刺龍葵的生物學特性和有關(guān)的形態(tài)特征的介紹以及防除措施的提出,有助于口岸的檢疫和監(jiān)測工作。從本研究可看出,北美刺龍葵具有強大的適應(yīng)能力和競爭力,且?guī)в卸拘?。雖然北美刺龍葵的相關(guān)特性已引起重視,2007年我國已把北美刺龍葵列為進境檢疫性有害生物和重點監(jiān)測的對象,但北美刺龍葵還是成功入侵定殖我國,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應(yīng)該是隨著人類活動如貨物的貿(mào)易往來攜帶傳入我國。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儀的發(fā)展和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建設(shè),對外交流和頻次勢必會快速增長,這也為北美刺龍葵進入我國的更多區(qū)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且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是北美刺龍葵的適生區(qū),且已在我國局部分布[15-16]。因此,更應(yīng)加強對北美刺龍葵的重視,采取切實的檢疫和防除措施。
在實際工作中,除加強口岸檢疫外,還須制定相應(yīng)的防除措施和跟蹤監(jiān)測體系且落實到實處[17-18],把此類入侵性、高危害性的雜草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防除,保護我國的農(nóng)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