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忠
摘 要:圣泉巖為大田縣臨濟宗古寺,寺廟建筑有鮮明的明代建筑特征,墻壁題詩和壁畫具有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以及禪宗意境,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為我們研究明清時期閩中腹地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實物材料。
關(guān)鍵詞:佛教文化;寺廟建筑
圣泉巖又名圣泉寺、葫蘆巖、蘆峰殿,位于福建省大田縣吳山鄉(xiāng)陽春村葫蘆巖海拔1200米高的葫蘆峰上,是福建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陽春村宋代歸屬南劍州,元代歸屬延平府,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歸屬泉州府。其毗鄰泉州的德化、永春,是閩南語系,隸屬大田,深受閩南文化影響,為明清時期閩中地區(qū)重要的佛教場所。千年肉身坐佛章公祖師于北宋末年圓寂于此,其肉身佛直至20世紀90年代被盜前一直供奉于陽春普照堂中。章公祖師是閩中地區(qū)一個重要的佛教文化符號。大田建縣之前曾屬延平府(今南平市)管轄,為其南境名山,錄入舊府志中。山間佛寺道觀眾多,有“葫蘆十八庵”之說。圣泉寺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元代末期。清嘉慶《春林族譜》蘆峰巖記:葫蘆山有古庵,跡世傳葫蘆十八庵,當年地隸延平,此庵曾登府志。圣泉寺,寫滿精彩佛教文化世遠年湮興廢俱無可考。
圣泉巖為明代(清初重修)廟宇類建筑,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一進一堂布局,磚木結(jié)構(gòu),懸山式屋面。面闊三間,進深八柱,鋪設(shè)青瓦,瓦砌燕尾屋脊。明間為穿斗式木構(gòu)架,束尾雕刻精美,內(nèi)設(shè)神龕,地面為三合土地面。次間為配殿,內(nèi)設(shè)地壟木板地面。東西兩側(cè)為廊道,為單坡屋面。
陳公祖師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八月十六日于陽春回龍山頂成佛后,鄉(xiāng)人收拾舍利裝為佛像,先供奉于庵前格廟中。待圣泉巖落成,鄉(xiāng)人改奉迎陳公祖師到新寺大殿供奉,從此成為眾多陳公祖師信仰的祖廟。左廳供奉村民先祖林德瑛,靈位牌上書“鼎建蘆峰巖檀越主邑庠生德瑛林公神主”,可知元末明初圣泉巖有復(fù)建過。寺僧每年九月十七日備席獻祭,鄉(xiāng)民一同祭拜。
清康熙甲子年(1684)有松觀和尚云游至此,夜聞該地有鐘鼓聲,并有黃衣護法守護該地,遂發(fā)愿重興圣泉寺。歸與村中族長林周園共謀重建事宜。林周園會聚族眾舍錢糧,松觀和尚監(jiān)工共襄盛舉。其間有漳州龍溪縣西陂仙亭僧煒柱和尚舍10兩銀子,后煒柱為圣泉寺第一代和尚。
進入主殿門,抬頭可見椽子上彩繪福、祿、壽三仙圖案,旁邊裝飾有鹿、芭蕉、蓮花、童子等圖宗教繪畫,比比皆是,給人一種置身于佛教世界的感覺。殿內(nèi)上兩層橫板繪有問道、講經(jīng)等圖,下側(cè)粉壁是清初舉人林聽耀的題詩和畫作。左壁繪青龍,右壁繪白虎。青龍圖小字題“□□成云,變化不測”。兩幅大字題詩分別是:“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已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布袋和尚偈 松雪拙書。”“石林精舍武溪東,夜扣禪關(guān)謁遠公。月在上方諸品靜,僧持半偈萬緣空。秋山竟日聞猿嘯,落木寒泉聽不窮。惟有雙峰最高頂,此心期與故人同。”青龍圖外側(cè)一面粉壁按上、中、下順序是兩處題字中間夾一幅喜鵲梅花圖,圖中雙鵲一鳴一眠,并立一梅花老枝上。上面題文:“遠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閑房春草深,此外俗塵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尋?!毕旅骖}文:“供瓶得意之花,掛幅名人之畫,一甌清茗,自歌自唱亦足以陶找性情也,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松雪?!卑谆D外側(cè)粉壁上是兩幅畫中間夾一處題字。上幅圖為秋菊蘭草圖,畫上題“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jié)香,冬日寫 ”。下幅圖為松下問童圖。中間題詩:“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锖饪故韫γ?,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敝鞯顐?cè)廂房有后人題詩兩首:“云箋寫就月三更,俚言殷勤送兩行?;厥准覉@一灑淚,卿須憐我我憐卿。庚寅年梅月避難此間? 涂鴻鳴題。”“回首村前春色稀,杜鵑枝上叫斜暉。癡情最是雙蝴蝶,□繞殘花滿樹飛。君明作?!?/p>
殿堂內(nèi)璧上題詩五首,兩首七言長詩,三首五言短詩。其中一首題詩者雪松,留下兩枚朱紅印章,一枚為“禪林”二字,應(yīng)是蘊含其從梓溪村禪林祠(始建于唐開元六年)開基至陽春之意:“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登得六波羅?!绷硪皇最}詩的落款:“庚午三春之月,藏書樓主人。”由此可推考年代應(yīng)為乾隆十五年(1750)。
懸山式屋頂燕尾脊高高翹起,中部用當?shù)貍鹘y(tǒng)的方形喑紅鏤空透磚裝飾,脊的兩端處描上菊花蝙蝠等吉祥圖像。垂于正脊的葫蘆形懸魚仍高掛于此,兩邊屋檐的博風板上的兩坡交匯處的頂端繪有傘形圖案及詩文彩繪,博風板彩繪裝飾如意、云雷紋及佛系圖案。
右側(cè)屋檐下山墻外側(cè)的山花處上題有“普庵傳派,臨濟正宗,五葉聯(lián)芳”。此寺廟有淵源可溯,派系正宗,與外面高層佛法世界必有親密往來,香火旺盛,并非自創(chuàng)獨立,封閉自鎖。
大殿內(nèi)柱下為明清兩代祠堂建筑中常見的覆盆式柱礎(chǔ)。兩側(cè)粉壁上題有文人字畫。椽子上描金圖案有仙人、仙鶴、祥云、福祿壽三仙等道教色彩的圖案,主殿供臨濟宗的陳公祖師,神龕前擺放香案香爐,香爐是嘉慶年間原物。側(cè)殿供林氏先祖。整體風貌體現(xiàn)了明中葉以來福建多宗教間互相滲透、閩南人寬容的信仰態(tài)度,是明清之際佛教子孫廟的一個樣本。
側(cè)殿屋椽下不同位置掛有三塊清初貢生匾,內(nèi)容分別是“賜進士第出身福建分巡海防興泉永道前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紀録三十六次高景蕃為選魁乾隆十二年丁卯科歲貢生林大猷立”“欽命巡撫福建部院兵部侍郎張□□為選魁嘉慶十六年歲次辛末貢生林大成立”“□□□□□□□□選魁乾隆丙戌歲次□□□”。側(cè)殿邊門楣上題榜書“高峰”二字。主殿左側(cè)中樑外壁屋椽下題有《滕王閣序》詩,右側(cè)題有“普庵傳派,臨濟正宗,五葉聯(lián)芳”。主殿門口是一鎏金嵌字對聯(lián)“面臨臺閣□□□,岫啟葫蘆□□□”,底部幾字已看不清晰。
據(jù)《春林族譜》(1947年)記載,現(xiàn)存的圣泉寺修建于康熙甲子年,第一世為松觀和尚游于此,與林氏周園公登山開辟,在樹木叢生,奚啻拱把處,相地成基,唯見左畔古井,昭然間,以往返維艱,披傘為爐,信宿山中。圣泉寺內(nèi)存有德瑛公鍍金鼎建蘆峰巖神位牌,至今完好保留。相傳現(xiàn)存寺廟墻壁上的許多字畫出自陽春人周園公之子?xùn)|修公遺留手跡,其生于康熙辛酉年(1681),曾任瀘洲州判。圣泉寺長期有和尚居住,寺內(nèi)供奉的神位牌上共有十八世和尚。最后一個和尚于新中國成立后還俗返鄉(xiāng),并承接了寺廟里古存的經(jīng)書、袈裟等法器。
寺廟周圍還有古井、藏經(jīng)閣遺址以及和尚用過的地窖,不遠處是流溪瀑布,松濤悅耳。周邊的密林深處里尚保存有三世和尚凈云、四世和尚聯(lián)登的墓地。
圣泉巖明代建筑風格非常突出,其架梁、擋墻、山墻的山花處上字畫、圖案被原汗原味地保留下來,極為罕見。經(jīng)歲月風雨,卻大多數(shù)依然色彩鮮艷,古意盎然。寂寞深山,小小寺廟,燦爛文化,無與倫比,令人陶醉神往,駐足流連。
圣泉巖的價值評定:
①陽春是千年肉身坐佛章公祖師的故里,章公祖師是其一個重要佛教文化符號。陽春毗鄰泉州的德化、永春,閩南語系,隸屬大田,深受閩南文化影響,該地為明清時期閩中地區(qū)重要的佛教場所。
②泉州地區(qū)的佛教主要是禪宗,從山墻山花處所題寫的“臨濟正宗”可知,臨濟宗是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即心即佛”“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是該流派崇尚的理念。在南宋時,臨濟宗一枝獨秀成為禪宗與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
③從圣泉寺歷代住寺和尚名錄及靈位牌可知,從清代早期的第一世和尚主持起至民國時期歷經(jīng)十八世的和尚,現(xiàn)寺廟的周圍仍分布著十幾座當時住寺和尚的墓葬,可見當時該寺香火在這一地區(qū)的興旺。
圣泉巖這座寺廟建筑仍保留著明代建筑特點以及濃郁的宗教文化色彩,特別是寺廟內(nèi)的有關(guān)宗教題材彩繪壁畫為研究明清時期宗教文化提供了實物材料,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體現(xiàn)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宗教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