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
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論述類文本閱讀中的一個必考點。信息的篩選是指同學們從閱讀文段中選取符合題目要求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來回答問題;信息的整合是指對篩選出的信息進行重新的組合、歸納,使之符合考試題目要求。
一、審清題干,明確要求,鎖定區(qū)間
審清題干,才能明確篩選和整合的要求及信息指向的區(qū)間。首先,要明確題干要求選擇的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選項;其次,要明確題干中篩選和整合信息涉及的區(qū)間。一般來說,題干涉及的信息區(qū)間是全文,但也有例外。如【2014年全國課標卷】《古代食品安全監(jiān)管述略》第一題的題干是“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涉及的信息區(qū)間就是局部區(qū)間。同學們若能仔細留心,快速鎖定信息區(qū)間,做題就能事半功倍。再如【2014年遼寧卷】《幸福的哲學》第一題的題干是“下列有關‘幸福的表述……”,則是在話題上有所限制,四個選項的內容必須符合“幸?!边@一話題范疇。
二、立足整體,宏觀把握,細研局部
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要有整體思維,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段落乃至全文的內容,要在整體框架內進行比對,否則,容易出現(xiàn)一葉障目的情況。例如【2014年全國課標1卷】《美的奧秘》第3題的選項D,考查人們喜歡欣賞悲劇的原因。根據(jù)原文第1段亞里士多德的話可知,悲劇確實“會引起人的悲傷、畏懼、憐憫”。同學們如果僅僅著眼此處信息,就極易產生誤判。實際上,根據(jù)原文第2段和第5段,“悲劇不僅表現(xiàn)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xiàn)抗爭與拼搏”,可知悲劇也能使人獲得快感,同樣是一種美的享受,因此D項的概括是錯誤的。
此外,信息的篩選和整合要求對局部信息仔細研讀、梳理,尋找遙遠信息,發(fā)現(xiàn)隱蔽信息,挖掘潛在信息,確立重要信息,并理清各種信息間的關系。
三、識破陷阱,認真比對,去偽存真
攻破此類題型常用的是“比對法”?!氨葘Α?,要對命題者常用的設誤方式有所了解、認識。如常見的偷換概念,張冠李戴,任意擴大或縮小范圍,混淆肯定與或然、現(xiàn)在與將來,無中生有等?!氨葘Ψā边€要掌握三個角度:①內容角度。選項中有或者沒有的內容與原文是否一致。②語法角度。有時可利用語法知識來分析選項對應的原句,如看句子的主語,選項與原文陳述對象是否一致;選項在對句子改造時是否丟掉了或增加了一些修飾限定詞。③邏輯角度。在選項中出現(xiàn)了因果句、條件句、假設句、選擇句,就要考慮它與原文原句所表述的邏輯關系是否一致,有無改變原句的邏輯關系。經(jīng)過這種“提煉”,就可以去偽存真,得出答案了。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傳統(tǒng)文化的代際傳承除社會、學校外,在家庭中主要是由父親規(guī)訓來完成的。這一特殊的傳承方式,使得父親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權力。父親不僅擁有處置財產的權力,而且具有規(guī)訓兒女人生道路的權力,尤其是依據(jù)“三從四德”等儒家規(guī)范,迫使兒女接受和皈依這套規(guī)范體系的權力。
父親所承載的權力是對綱常名教的皈依和擔當,其在社會的權力結構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父親作為綱常名教特別凸顯的權力類型,是確保文化得以完成代際傳承的重要保障。不管任何情況,作為父親的“老子”的思想都先驗地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其對“子”的化正是把他所認同的外在理性規(guī)范灌注到“子”的文化心理結構中,成為“子”的外在行為的指導思想。
“父”對“子”的文化規(guī)訓,實際上也是父權發(fā)揮其社會效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父權的實現(xiàn)方式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是通過循循善誘,讓綱常名教的理性規(guī)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子”在耳濡目染中,把外在的理性規(guī)范自覺不自覺地植根于自我的思想與情感中;其二是通過強制的方式,把外在的規(guī)范強行地鑲嵌到“子”的思想和情感中。正是通過“父”對“子”的不斷訓化,文化完成了代際傳遞。所以,兒子一旦做了父親,便會用自己所傳承過來的“規(guī)矩”來約束規(guī)范下一代。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如果誘導方式無法承載起規(guī)訓的使命,那么,強制性的訓誡方式便成為最重要的選項,甚至可以說,傳統(tǒng)文化的代際傳承絕大多數(shù)是伴隨著訓誡等強制性方式得以完成的。
“父”所恪守的文化作為文化傳承的結果,往往會轉化為他的一種“從來如此”的文化信念,這不僅使他失卻了對自我所信奉的文化理念的質疑能力,而且失卻了掙脫既有文化理念的羈絆而構建新文化的能力;而“子”則不然,其文化心理結構作為一個不斷建構的歷史過程,他們更容易接納并信奉那些在父輩看來難以理喻的文化理念。
在中國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如果“父”對“子”的規(guī)訓這一鏈條沒有外力干擾的話,如此的傳承方式將會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著。但是,隨著父親的死亡使得既有的文化傳承鏈條中斷了,而“慈母”又難以取代“嚴父”承載起“父權”的使命,況且,在人們所恪守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經(jīng)典戒律中,承載父權的不是母親,而是長子。按照“三從”規(guī)范要求,長子在家庭中的權力獲得了凸顯,這為“子”掙脫父親的羈絆、超越“父”的人生疆域的限制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社會的進步以及父權的衰弱,使得清末民初社會文化轉型的過程中,文化傳承的鏈條出現(xiàn)了斷裂。那些缺少父權“規(guī)訓”的孩子,便一下子進入了一個相對寬松和自由的權力松弛地帶,這為他們走出既有父權設定的人生疆域,相對自主地選擇自我人生的展開形式提供了諸多可能性。
(摘自《新華文摘》2015年第5期)
1.下列關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父權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從根源上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際傳承主要是由父親來完成的,“規(guī)訓”這一方式賦予了父親很多的權力。
B.從內容上來看,父親除了擁有財產處置權外,在兒女選擇人生道路上還有權規(guī)誡教訓,甚至還使他們自愿接受“三從四德”等儒家規(guī)范體系。
C.從權力結構上來看,父親承擔的這種權力皈依和擔當?shù)膶ο笫蔷V常名教,這就決定了父親在傳統(tǒng)社會的權力結構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
D.從社會作用上來看,父權是傳統(tǒng)文化能夠完成代際傳承的重要保障,父親把他所認同的外在理性規(guī)范變成“子”的外在行為的指導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父親在對“子”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時,可以通過一種溫和的方式,讓“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接受外在的理性規(guī)范,并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上體現(xiàn)出來。
B.父親在傳承的過程中,如果誘導的方式無法承載起規(guī)訓的使命,便采用強制的方式把外在規(guī)范鑲嵌到“子”的思想和情感之中;反之亦然,二者結合有較好的效果。
C.父親對“子”所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在父親的眼里往往已經(jīng)轉化為自身的一種“從來如此”的文化信念,這對于父親來說,既是一種堅定文化傳承的信念,也是一種自身的束縛。
D.父親死亡以后,根據(jù)“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戒律,能代替父親行駛“父權”的不是母親,而是長子。這使得“子”有可能掙脫父權的羈絆、超越“父”的人生疆域的限制。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對“子”進行溫和的或者強制性的代際文化傳承,而兒子一旦做了父親,又會用自己所傳承過來的“規(guī)矩”來約束規(guī)范下一代,正是這樣,傳統(tǒng)文化完成了代際傳承。
B.“父”所嚴格遵守的文化在“父”看來常常是“從來如此”的,而對于“子”來說,則不同,“子”們也許不得不接受這些文化,但更容易接受那些很難用道理說明的文化理念。
C.“父”對“子”所進行的代際文化傳承,也可能因為父親的死亡而中斷,也可能因為社會的進步而改變,清末民初社會文化轉型的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文化傳承鏈條的斷裂。
D.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隨著父親的死亡,那些還沒有“長大成人”的“子”在其成長過程中,因為沒有外在的、尤其是來自父權的規(guī)范約束,他們獲得了相對自由的生長空間。
參考答案
1.D (A項,根據(jù)原文第一段第一句“傳統(tǒng)文化的代際傳承除社會、學校外,在家庭中主要是由父親規(guī)訓來完成的”可知,此項犯了擴大范圍的錯誤。B項,根據(jù)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知,是“迫使兒女接受和皈依這套規(guī)范體系”而非“自愿”。C項,根據(jù)文中第二段第一句“父親所承載的權力是對綱常名教的皈依和擔當,其在社會的權力結構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可知,“其”指代的是“父權”而不是“父親”。)
2.B(曲解原意,并且二者之間沒有先后、因果的關系;“二者結合效果”,原文沒有討論,也沒有依據(jù)。)
3.B(仔細閱讀并分析原文第四段,從“在父輩看來難以理喻的文化理念”看,是指父輩而不是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