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榕
(遼寧省盤錦遼油寶石花醫(yī)院,遼寧 盤錦 124010)
貧血患者血液紅細胞總量明顯低于健康者,不同類型患者體征、特點存在無明顯差異,如僅靠臨床癥狀、血常規(guī)檢測難以準確判斷患者貧血類型,無法對癥治療。本研究特收集我院60例貧血患者和30例健康體檢正常者為研究對象,對血液檢驗相關指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接收60例貧血患者,所有患者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臨床表現、既往病史均確診為貧血,存在乏力、心悸、皮膚蒼白、食欲不振等臨床癥狀;按照貧血類型分為兩組,缺鐵性貧血組(30例):16例為男性,14例為女性,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41.5±3.8)歲;地中海貧血組(30例):15例為男性,15例為女性,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3.5±3.2)歲;收集同期健康體檢正常者30例為對照組,17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年齡13~68歲,平均年齡(40.5±3.5)歲;3組對象性別和年齡均表現相近,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對象均無血液系統疾病、心臟病、肝腎疾病、意識障礙,對已知悉研究內容,已在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使用常規(guī)抗凝管清晨空腹時抽取2 mL靜脈血,加入抗凝劑混合均勻,采取日本Sysmex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型號XS-500i)及配套試劑對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RBC/MCV比值進行檢測,所有檢測操作均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結果數據經SPSS25.0軟件分析處理,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卡方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提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30例):RDW (14.22±1.23)%,Hb(124.76±13.04)g/L,RBC/MCV(4.75±1.58),MCH(36.06±3.48)pg,MCV(90.58±9.42)fL,RBC(3.28±0.72)×1012/L;缺鐵性貧血組(30例):RDW(22.03±1.06)%,Hb(85.04±9.78)g/L,RBC/MCV(3.54±1.20),MCH(20.07±3.05)pg,MCV(70.05±6.87)fL,RBC(5.22±0.63)×1012/L;地中海貧血組(30例):RDW(17.07±3.07)%,Hb(103.01±11.02)g/L,RBC/MCV(7.69±1.53),MCH(24.13±3.55)pg,MCV(66.84±6.08)fL,RBC(6.31±0.54)×1012/L;MCH、MCV、Hb對比,對照組均高于缺鐵性貧血組、地中海貧血組,RBC、RBC/MCV對比,地中海貧血組比對照組、缺鐵性貧血組高,RDW對比,缺鐵性貧血組比對照組、地中海血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醫(yī)學檢驗已超自動化、超微量、準確快速、特異性方向發(fā)展,成為疾病臨床診斷主要方式,據相關資料統計[1],60%~70%疾病患者需接受醫(yī)學檢驗。貧血屬于高發(fā)血液型疾病,研究表明[2],全球貧血患者達到1/4,患病因素多與厭食、偏食、吸收、營養(yǎng)不良有關,導致患者血液紅細胞酶、血紅蛋白異常。貧血疾病病程長,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具有隱蔽性,診斷難度較高。貧血類型較多包括巨幼性紅細胞貧血、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其中又以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最為常見。地中海貧血患者血液珠蛋白生成存在異常,主要表現為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特征;缺鐵性貧血患者鐵、卟啉、珠蛋白等鐵元素生成能力下降,機體因缺鐵血紅蛋白能力下降,出現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情況[3]。在貧血診斷中患者受病情影響,體內紅細胞體積出現異常,故通過醫(yī)學檢驗鑒別患者貧血情況,由于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患者血常規(guī)檢驗中白細胞計數、紅細胞狀況表現接近,因此可通過血液檢測,獲得患者RBC、Hb、MCH、MCV、RDW、RBC/MCV比值,從而判斷患者貧血程度及類型。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均高于缺鐵性貧血組、地中海貧血組,RBC、RBC/MCV對比,地中海貧血組比對照組、缺鐵性貧血組高,RDW對比,缺鐵性貧血組比對照組、地中海血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血液檢測可準確判斷患者貧血類型,且經濟性高,操作方便。
綜上所述,貧血患者臨床診斷中可通過血液檢查,分析RBC、Hb、MCH、MCV、RDW、RBC/MCV比值,判斷患者貧血類型,提升臨床診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