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華
(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羅家集畜牧獸醫(yī)站,731200)
牛副結核病又稱為副結核腸炎,是主要發(fā)生于牛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臨床特征表現(xiàn)為頑固性腹瀉,漸近性消瘦,腸粘膜增厚并形成皺襞。筆者就多年基礎獸醫(yī)工作經(jīng)驗以及求教老中獸醫(yī),就該病的中獸醫(yī)療法做一論述,供大家參考。
1.1 本病傳染源主要是病牛以及帶菌牛。病菌主要存在于腸黏膜和腸系膜淋巴結中,隨糞尿及乳汁排出大量病原體,污染環(huán)境。
1.2 動物采食被病原體污染的飼料、牧草及飲水,或吸吮了病牛的乳汁等經(jīng)消化道感染;有癥狀的母牛可經(jīng)子宮感染胎兒,一般子官感染率在5%以上;污染的精液經(jīng)交配也可感染母牛。
1.3 牛最易感,尤其是乳牛。此外,綿羊、山羊、豬、馬、驢等動物也可感染發(fā)病。
1.4 各種品種和年齡的牛均可感染發(fā)病,但最易感的是幼齡牛,這和其身體抵抗力有直接關系。
1.5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多見于春、秋兩季。
1.6 本病傳播緩慢,呈散發(fā)性,有時也呈地方流行性。
1.7 牛飼料中缺乏無機鹽和硒等礦物質,同樣可促進本病發(fā)生。
病牛和隱性感染的牛是傳染源。在病畜體內,副結核分枝桿菌主要位于腸絨膜和腸系膜淋巴結。患病家畜和隱形帶菌家畜從糞便排出大量病原菌,從而污染外界環(huán)境并可以存活很長時間。病原菌通過消化道而侵入健康畜體內。在一部分病例,病原菌可能侵入血液,因而可隨乳汁和尿排出體外。從牛的性腺也曾發(fā)現(xiàn)過副結核分支桿菌。當母牛有副結核臨診癥狀時,子宮感染率50%以上;有人從有臨診癥狀的牛的胎兒組織(肝、脾、腎、小腸)分離到了副結核分支桿菌,從而證實本病可通過子宮傳染給犢牛。試驗表明,皮下或靜脈接種也可使犢牛感染。
本病潛伏期通常情況可達6~12 個月,個別長的可達2年以上。病程較長,病情發(fā)展緩慢。腹瀉是主要臨床癥狀,病牛初期間歇性腹瀉,逐漸變?yōu)轭B固性腹瀉。糞便如稀粥并混有氣泡。牛病初食欲、體溫基本正常,隨后減食,逐漸消瘦。病牛眼眶下陷,皮膚粗糙,被毛粗亂、無光澤。下頜和肉垂水腫,經(jīng)常躺臥,泌乳減少,最后停止。分娩、泌乳、營養(yǎng)不良、天氣寒冷等因素均可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特征和流行特點,病程長、頑固性腹瀉、漸進性消瘦基本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采取感染病料(如腸黏膜、糞便黏液塊、盲腸刮取物、腸系膜淋巴結等)涂片,經(jīng)抗酸染色后鏡檢,見紅色的細小桿菌,成堆或絲狀即可確診。
該病的預防要從諸多方面施行管控:
5.1 不從疫區(qū)引進病牛,對引進牛進行副結核檢疫。
5.2 對病牛群定期進行變態(tài)反應診斷,及時治療或淘汰陽性牛,對假定健康牛要隔離,定期檢疫,加強管理,連續(xù)3 次檢疫為陰性者,可視為健康牛。
5.3 嚴格獸醫(yī)衛(wèi)生檢疫制度,對被污染的場地、用具及時消毒,加強凈化措施。
5.4 免疫接種,可用副結核病弱毒苗,假定健康母牛所產(chǎn)1 周內犢牛,胸前肉垂部皮下注射,劑量每頭1 支菌苗即1.5ml,犢牛自免疫后第7 天起開始產(chǎn)生免疫力,免疫期為4年。
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利水止瀉為治則,選方如下。
6.1 老鸛草250g,黃連、黃芩、黃柏、白頭翁、大青葉各50g,砂仁、澤瀉、豬苓、蒼術、厚樸、陳皮各30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加陳醋200ml 為引,一次內服,每天1 劑,連服15~20 天。
加減:稀糞中黏液多、腥臭味大,如無體溫升高,但具有熱象時,加連翹、雙花、大青葉、郁金各50g,知母、大黃、焦梔子各30g;食欲不佳時,可另加龍膽草根、建曲、山楂及麥芽各30g;腹下、胸垂或四肢水腫時,加車前子250g,木通、瞿麥、燈心草、通草各30g;嚴重脫水時,加元參、天冬、麥冬、生地、白茅根各30g,投藥時多加些1%食鹽水;瘦弱不堪時,加生黃芪、黨參、何首烏、肉蓯蓉、黃精、山藥、熟地各50g。
6.2 黨參60g,白術45g,茯苓45g,白芍30g,烏梅45g,干柿30g,黃連30g,訶子30g,姜黃30g,黃芩45g,雙花30g,水煎內服。
6.3 苦參100g,馬齒莧100g,茯苓50g,澤瀉50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內服,日服2 次。
6.4 黃連50g,萹蓄50g,薏苡仁50g,姜黃40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內服,日服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