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李晨翔 劉金權
在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實施期間,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逐步完善,建成了18個省轄市和122個縣(市、區(qū))的農產品質檢中心,建設力度大,覆蓋范圍廣,檢測能力從弱到強。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吸收等大型儀器設備的配備,使檢測方式從單純的定性分析變?yōu)槎ㄐ苑治龊投糠治鱿嘟Y合,檢測范圍由單一農產品向多種種植農產品擴展。但其建成時間短,人員配備少,技術力量薄弱,在運行過程中的人(人員)、機(設備)、料(試劑和耗材)、法(檢測方法)、環(huán)(環(huán)境和設施)等各個方面與省、部級實驗室存在很大差距。要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必須通過科學有效的內部質量管理來完成。本文總結出農產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管理的幾點關鍵要素,確保實驗室檢測工作在保障檢測質量的前提下有序進行。
健全的實驗室內部質量管理體系,是確保檢測質量的重要保障。一個農產品檢測實驗室,首先,應建立與檢驗工作相適應的質量體系,并形成具體的質量體系文件,有明確的質量方針、質量目標,有明確的檢測結果質量控制程序,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其次,應編寫規(guī)范的、能滿足機構質量管理需要的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yè)指導書,內容要覆蓋質量體系的全部要素,并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的要求。最后,實驗室應制定質量體系審核計劃,每年至少開展1次包括質量體系在內的全部要素的審核,有明確的管理評審和內審程序,并按計劃開展管理評審和內審工作,確保質量體系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工作人員作為實驗室的核心要素,直接影響著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實驗室應按照《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的要求,配備具有相應學歷和專業(yè)技術能力的質量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實驗室人員崗位設置應合理,崗位職責應明確,有明確的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授權簽字人、各部門負責人、檢測人員、內審員、質量監(jiān)督員、儀器設備管理員、檔案管理員、樣品管理員、試劑及耗材管理員、標準物質管理員等,所有人員應經專業(yè)技術、標準化、計量、質量監(jiān)督與管理以及相關法規(guī)知識培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實驗室應根據(jù)實際需要,制定短期與長期人員培訓計劃,不斷提高實驗室檢測人員的水平,以滿足檢驗要求。
儀器設備、計量器具和標準物質是量值溯源的基礎,其穩(wěn)定性、準確度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數(shù)量、性能應滿足農產品檢測工作的要求,儀器設備應有唯一性標識,貼有計量狀態(tài)標識,有專人管理和保養(yǎng),每臺設備獨立建檔,有儀器設備操作規(guī)程和使用記錄,使用記錄應滿足試驗的再現(xiàn)性和溯源要求,內容包括開機時間、關機時間、狀態(tài)、環(huán)境因素、使用人等。計量器具應有有效的計量檢定或校準合格證書和檢定或校驗周期表,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中規(guī)定的強檢器具,必須按照要求進行檢定,以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除強制檢定之外的計量器具和儀器設備,對檢測結果有影響的,可讓有資質的計量機構進行校準,實驗室應在儀器設備檢定或校準周期內依據(jù)程序文件要求定期做期間核查,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實驗室應向合格供應商購買有證書的標準物質,以保證量值可追溯性,標準物質應有專人管理,并有符合要求的儲存場所,標準溶液的配制、標定、校驗和定期復驗應有記錄,以確保標準溶液的有效性。
抽樣、樣品管理及樣品制備及工作是實驗室檢測工作重要的步驟,直接影響檢驗結論的可靠性。在工作中,蔬菜、食用菌和水果抽樣應嚴格按照NY/T 789的規(guī)定進行規(guī)范抽樣,抽樣的客觀性和代表性是檢驗準確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抽樣應把握隨機性、代表性、可行性和公正性四大原則,抽取的新鮮樣品應及時送到實驗室,并按照制樣要求進行登記,新鮮蔬果菌類樣品要進行及時粉碎處理,做好試樣、留樣和備樣,并貼上檢測狀態(tài)標識,按照樣品管理要求進行存放。實驗室樣品應有專門的樣品管理員進行管理,樣品在流轉過程中,交接時應檢查樣品狀況,避免發(fā)生變質、丟失或損壞。
試劑和耗材質量的優(yōu)劣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試劑有化學純、分析純、優(yōu)級純、色譜純的等級區(qū)別,實驗室用水有一級水、二級水、三級水的等級區(qū)別。試驗過程中,首先根據(jù)方法要求選擇合適級別的試劑和水;其次對于影響檢測質量的試劑和耗材必要時要進行確認、驗證,證實符合有關檢測方法規(guī)定的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嚴把試劑、耗材的質量關,降低分析誤差。
質量控制環(huán)節(jié)是實驗室工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重要因素,實驗室應有檢測結果質量控制程序,確保檢測結果質量。在農產品檢測過程中,質量控制的方法有多種:一是空白試驗,二是平行性試驗,三是有證標準物質進行質量控制,四是加標回收率測定,五是參加能力驗證,六是樣品復測,七是實驗室之間比對,八是人員比對,九是方法比對。
實驗室記錄與報告是取得的結果或提供完成活動的證明性文件。實驗室應對所有的記錄實行分類管理,包括檢驗過程和質量管理產生的記錄,明確保存期限。檢測原始記錄應包含足夠的信息,以保證其能夠再現(xiàn),記錄字跡應清晰準確,涉及檢測結果保留有效數(shù)字時,應根據(jù)檢測方法要求及國家標準《數(shù)值修約規(guī)則與極限數(shù)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8170)的規(guī)定進行修約和保留,對記錄的修改應規(guī)范,原字跡應清晰可辨,并有修改人的簽字。檢驗報告格式和結論用語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或標準要求。
實驗室檢測環(huán)境條件應符合檢測方法和所使用儀器設備的規(guī)定,對檢測結果有明顯影響的環(huán)境要素應進行監(jiān)測、控制和記錄。對有相互影響的檢測區(qū)域應有效隔離,保證互不干擾?;瘜W試劑的保存條件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有機試劑的儲存場所應有通風設施,易制毒試劑應有專人管理,易燃易爆品應有符合要求的保存場地。實驗室應配備與檢測工作相適應的消費設施,并保證其完好、有效。
為了切實提高農產品檢測的技術水平,實驗室內部必須加強規(guī)范管理,抓住實驗室內部質量管理的關鍵點,是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正常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定期開展實驗室內部質量管理評審和質量控制活動,有助于提高實驗室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有助于實驗室的改進和完善,促進實驗室質量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