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偉
夏秋季氣溫較高,是魚兒易發(fā)病的季節(jié),管理較為困難,魚塘管理應把握好以下五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以草魚、鯉魚、羅非魚等為主養(yǎng)魚類的池塘,一般一日投餌二次,即上午10時,下午3時各一次。高溫季節(jié)可改為上午9時,下午4時各一次。飼草投在池面架設的飼料框內(nèi)。餅粕麩皮等精飼料應泡透后投在水下架設的餌料臺上,每次投餌量應以2~4h內(nèi)吃完為度。同時應根據(jù)日前吃食情況及氣溫、水質(zhì)諸情況來適當增減。有條件的還應“少量多次”投喂,餌料要求新鮮不變質(zhì)。
以鰱、鳙魚等濾食性魚為主養(yǎng)魚類的池塘要及時追肥,以補充池水中氮、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的消耗。追肥應以無機肥為主,有機肥為輔。氮和磷的配合比例為1∶1。一般每7~10d追肥一次,每次每畝施尿素2.5kg,過磷酸鈣5kg,加水溶化后全池潑灑。施用有機肥料切忌集中堆施,最好兌水潑灑。一般每次施用濕糞肥75~100kg,晴天施用。如氣溫高、悶熱、水色濃稠、魚活動異常,可以少施或停施。
無論主養(yǎng)哪種魚的池塘,都應加強水質(zhì)與水位的管理。以養(yǎng)鰱鳙魚為主的池塘,水色應保持草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25~30cm。以草魚、鯉魚為主的池塘,水色應較鰱鳙魚池清淡些,透明度30~35cm。
為了保持良好的水質(zhì),應每7~10d加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0~20cm。整個生長旺季應盡量保持較高水位,以適應魚體不斷生長的需要。在水質(zhì)過肥、嚴重浮頭和悶熱連陰天氣時,要及時沖注新水或換水,謹防“泛塘”發(fā)生。
對魚病要掌握“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一般每月每畝用生石灰15kg,兌水化漿趁熱全池潑灑。夏季是草魚腸炎、赤皮、爛鰓三病易發(fā)時期,可定期投喂藥餌。其用藥量是每50kg魚用土霉素0.25~0.4g,連喂6d,或每5kg餌料中加搗爛的大蒜0.25kg和0.2kg食鹽投喂。
堅持每天早晨巡塘,觀察水質(zhì)肥瘦、池魚吃食等情況,以便安排當日的注水、施肥、投餌等生產(chǎn)活動。巡塘同時撈出病死魚、草渣等臟物。對魚浮頭輕重的觀察鑒別,是巡塘的重要內(nèi)容。如果日出前鰱鳙魚群集于水面中央,人近池邊魚即潛入水中,這樣的浮頭一般不需搶救。如果草魚也浮頭,體色變黃,不集群,不怕人,須立即進行增氧搶救。如果鯉魚鯽魚也浮頭,表示水中溶氧已極低,應急速搶救,否則,會發(fā)生“泛塘”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