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周,楊薇靖,王興政
1.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甘肅 蘭州 730070;
2.甘肅省定西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甘肅 定西 743000
羌活為傘形科植物,以干燥根莖和根入藥[1]。主要用于感冒風寒、骨節(jié)酸疼、跌打損傷等癥,是一種常用中藥材。隨著中藥材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對羌活的深入開發(fā)研究進展迅速,特別是羌活的藥效成了研究的焦點和熱點。現(xiàn)代醫(yī)學對羌活進行了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羌活對婦科類及血管類疾病療效顯著[2-5]。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發(fā)現(xiàn)羌活對病毒也顯示出了一定的抗性這增加了羌活的藥用范圍。本文從羌活的栽培歷史、藥效研究、含量測定等方面進行綜述,以其為羌活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羌活之名在本草中首次出現(xiàn)是在《神農本草經》中,在“獨活”條下稱“獨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生川谷?!庇纱丝梢娗蓟钭钤缡亲鳛楠毣畹漠惷霈F(xiàn)的,近代通過對獨活與羌活的實際調查,確定了二者為實為2種不同的藥材。建國后隨著中醫(yī)藥研究的發(fā)展,1959年版《中藥志》根據實際調查情況弄清了羌活的植物來源。羌活在甘肅的應用歷史悠久,《校注甘肅全省新通志》“物產”條目下記載:“其干可制燭,故一名蠟燭竿,出岷州者佳,治太陽經頭痛?!?/p>
羌活作為珍貴的藥用植物,由于生境特殊,難以馴化,之前藥材來源主要依賴野生資源。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導致過度采挖,使野生種群衰退,種質資源大量喪失;繁殖的困難和漫長的更新周期更加劇了資源危機。20世紀80年代,《中國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把羌活列為三級瀕危保護物種;本世紀初,又被載入《中國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因此開展羌活的馴化栽培,挽救瀕臨滅絕的羌活物種,對羌活種質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學和經濟學意義。
20世紀90年代,人工馴化羌活栽培取得成功,緩解了野生羌活的濫采濫挖現(xiàn)象,但由于人工栽培發(fā)展緩慢,商品仍然供不應求。直到前幾年,羌活的人工栽培技術才達到成熟,可以大面積的進行推廣。
甘肅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西藥藏藥區(qū):包括甘南州、臨夏州大部,定西市南部的岷縣、渭源縣、漳縣,祁連山地、甘南高原區(qū)的臨潭、卓尼、祁連山區(qū)的天祝、肅南及河西地區(qū);該區(qū)高寒陰濕,氣候冷涼,海拔2 000m以上。
選擇苗齡1年以上,種苗根莖長度>20cm,橫徑>3mm以上,健壯、無病蟲害的種苗。
羌活適宜栽培區(qū)以海拔2 400m以上、年平均氣溫4~6℃、年平均降水量500mm以上、日照時數2 100~2 500h的地區(qū)為宜,土壤為黑壤土或黑壚土,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無積水,光照充足。結合深翻每667m2施入有機肥100kg、磷酸二銨50kg、尿素30kg。為了防治土壤病蟲害,耙耱時每667m2用4kg辛硫磷與細沙土攪拌均勻施入土壤。
栽培的適宜時間分為秋季移栽和春季移栽;秋季在10月上旬-10月下旬進行,春季移栽在3月下旬-四月中旬進行。常規(guī)種植方法是栽植時按行距35cm開溝,按株距18~20cm移栽種苗,根頭在同一方向上,傾斜450,苗頭覆土厚度3~5cm,壓實。為了保墑,要求邊開溝,邊擺苗、邊覆土、邊壓實。栽植需種苗30kg/667m2,保苗1.2萬株/667m2。黑地膜膜間種植方法是種植前選35cm寬黑膜,將地起垅,寬20cm,高2~3cm,覆膜,兩邊壓土7cm左右,行距留10cm,后繼續(xù)覆膜。膜覆完后,進行移栽,將苗移栽于不覆膜的空地里,深35cm,株距20cm,密度為1.2萬株/667m2左右。
定苗后視土壤墑情確定灌水時間和灌水量。羌活移栽后,第一年就有部分抽薹,應在孕蕾期人工去除;第二年大部分抽薹,在孕蕾期人工去除2-3次。
田間雜草防治要做到早除、勤除。5月中旬,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長10cm時進行第二次中耕。以后每月除草1次,直至土壤封凍。
定苗后第一次追肥,施尿素5kg/667m2;在苗高2 0 c m時第二次追肥,施磷酸二銨20kg/667m2,無機肥在收獲前一個月內不再追施。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塊隨灌水施入,旱地追肥要在降雨后或結合中耕進行。
1.白粉病。未發(fā)病前可用70%代森錳鋅400~600倍液噴霧,發(fā)病初期可用40%多硫懸浮劑600~800倍液或30%醚菌酯葉面噴施稀釋1 000~1 500倍液,7~10d噴霧1次。注意必須交替使用,不能連續(xù)使用同一種藥物。
2.根腐病。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灌根。
3.蚜蟲。用5%吡蟲啉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0%高效溴氰菊酯2 000倍液噴霧。
4.紅蜘蛛。采用2 0%丁氟螨酯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43%聯(lián)苯肼酯懸浮劑葉面噴施稀釋2 000~3 000倍液噴霧,7~10d噴霧1次。注意必須交替使用,不能連續(xù)使用同一種藥物。同時加強田間管理,清除田間枯枝落葉,減少越冬蟲源與下年蟲口基數。
移栽栽培羌活采挖時間為第二年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土壤凍結前全部挖完。采挖時先將枯萎莖葉割去,然后從地邊深挖40cm,逐漸向里挖,將羌活挖出,盡量保全根系,防止斷根。
由于對野生羌活的過度采挖,使羌活資源接近衰竭。但目前市場上野生羌活的量仍占商品羌活一半以上,迫切要求加大羌活人工栽培的力度。
目前,野生羌活的資源已頻臨滅絕,人工栽培羌活是保證羌活產業(yè)存在與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由于羌活發(fā)芽困難,對環(huán)境要求高,所以破除羌活種子休眠是今后羌活研究的重點。
根據《中國藥典》2015版第一部,揮發(fā)油、羌活醇、異歐前胡素為羌活含量測定的指標性成分。羌活醇、異歐前胡素測定方法為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揮發(fā)油測定方法為揮發(fā)油測定法。其它測定方法還有液質聯(lián)用色譜法(LCMS)、氣相質譜法(GC-MS)等。
氣相質譜法具有靈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的特點,李國輝等[6-7]利用該技術已經實現(xiàn)了對羌活揮發(fā)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液質聯(lián)用色譜法是一種用于中藥材活性組分分離、測定的新技術,可用于羌活藥材的鑒別和質量控制[8]。
劉景坤等[9]對羌活地上部位的乙醇浸提物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羌活地上部位揮發(fā)性成分主要包括長鏈脂肪酸類、化學結構帶環(huán)或橋的烯、酮、醇類化合物以及甾醇類化合物,抑菌試驗則表明提取物對尖孢鐮刀菌、番茄早疫病病原菌和灰葡萄孢菌3種真菌均表現(xiàn)出明顯抑制作用。
羌活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香豆素、揮發(fā)油、氨基酸、糖類物質及有機酸等[10]。近些年對羌活的藥理作用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羌活具有消炎、鎮(zhèn)痛、解熱、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抑菌、促進腦部血液循環(huán)、預防血栓形成、促進腸道蠕動及改善腸胃功能等多種藥理作用[10]。
綜上所述,隨著羌活用量的逐步增大,野生采集已經不能滿足產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因此,羌活的人工栽培技術研究是羌活產業(yè)發(fā)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羌活人工栽培技術取得了極大的發(fā)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研究羌活種子休眠特性及破除休眠的技術。對羌活的含量測定也進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此外,從羌活的藥用角度分析,人工栽培的羌活與野生羌活的差異性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