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朋
(德州市寧津縣中醫(yī)院 山東 德州 253400)
小兒腹瀉多是由于消化不良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屬于兩歲以下小兒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小兒消化不良腹瀉的主要病因為飲食不當,包括突然改變飲食種類、暴飲暴食、先天脾胃失調等等。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1],6個月~2歲期間是小兒消化不良腹瀉的多發(fā)年齡段。而如果不加以治療,既有可能造成小兒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嚴重者導致患兒突然死亡。除此之外,如果治療方式不當,則會導致病情繼續(xù)發(fā)展,患兒仍然具有食欲不振、腹瀉、腹脹等癥狀?,F(xiàn)臨床上,針對此類疾病多采取藥物治療。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探討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患兒采取小兒腸胃康顆粒聯(lián)合媽咪愛治療的臨床效果以及相關表現(xiàn)。旨在提高小兒消化不良腹瀉的治療效果,恢復患兒健康。
本文選取我院2018年1—10月收治入院的小兒消化不良腹瀉患兒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兒47例,女性患兒33例。年齡為2~11歲,平均年齡為(6.2±0.9)歲。按照雙盲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0例患兒,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結果并不具備統(tǒng)計學方面的差異(P>0.05)。
對照組患兒給予媽咪愛治療:一次1袋,一日1~2次;2歲以上兒童,一次1~2袋,一日1~2次,用40℃以下溫開水或牛奶沖服。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小兒腸胃康顆粒治療:開水沖服,一次5~10克,一日3次[2]。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為治療后患兒大便次數(shù)減少75%以上或者是恢復正常,其他癥狀基本恢復正常;好轉為治療后患兒大便次數(shù)減少30%~75%,其他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為治療后患兒大便次數(shù)減少30%以下,其他癥狀沒有改變,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好轉率之和。記錄患者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的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以及癥狀評分(包括面色、腹痛、眼淚量、食欲食量、口渴、精神、惡心嘔吐、舌苔等),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3]。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顯效的29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患者顯效的19例,有效1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7.5%,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患兒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的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以及癥狀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情況比較(±s)
癥狀評分(分)觀察組402.5±1.02.3±1.740.1±3.2對照組404.1±1.14.0±2.462.9±5.1 t--10.258.436.15 P--<0.05<0.05<0.05組別例數(shù)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的時間(d)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d)
導致小兒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腸道內菌群感染。但消化不良性腹瀉的主要病因除此之外,還與患兒飲食習慣有關,所以在治療時,不單單只側重腸道菌群的平衡,還應給予調理脾胃的措施[4]。媽咪愛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小兒胃腸道疾病的主要藥物,也叫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顆粒。其構成成分中含有大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包括維生素C、B1、B6、B12、胺、鈣、鋅等,服用治療能夠調節(jié)患兒腸道菌群平衡,幫助改善癥狀。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嬰幼兒泄瀉的主要是飲食不當或脾胃不足,治療此病應調理飲食,促進脾胃平衡,方能有效恢復健康。小兒腸胃康顆粒成份組成中有大量的中草藥,包括雞眼草、夜明砂、玉竹、木香、黨參等。它們具有清熱平肝,調理脾胃的作用,能夠針對小兒食欲不振、面色無化的癥狀進行治療[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顯效29例,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顯效19例,總有效率為7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的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的時間以及癥狀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消化不良性腹瀉患兒,在媽咪愛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小兒腸胃康顆粒,可以有效緩解患兒腹瀉癥狀,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