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愛青 (太倉市水產指導站,江蘇省蘇州市 215400)
江蘇省太倉市是傳統(tǒng)的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全市水稻種植面積超9 333.33 hm2。稻田養(yǎng)殖小龍蝦是一種將種植業(yè)和水產養(yǎng)殖業(yè)有機結合的新型生態(tài)生產模式。該模式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合理配置,可充分利用稻田內的多種資源,在同一稻田內,既種植水稻又養(yǎng)殖小龍蝦,可實現“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目標。近年來,太倉市因地制宜,利用低洼稻田養(yǎng)殖小龍蝦近千畝,平均每667 m2可增收千元以上,稻田養(yǎng)殖小龍蝦模式已成為當地穩(wěn)糧增收、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為促進該模式在太倉市進一步推廣應用,筆者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將稻田小龍蝦生態(tài)綜合種養(yǎng)技術總結介紹如下,以供廣大農戶參考。
稻田以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生活和工業(yè)污染的地塊為宜,且要求田塊保水性能好、排灌水方便、周邊環(huán)境安靜、陽光充足。同時,一般稻田單田面積以1~2 hm2為宜,呈長方形,同一地塊的高低差不超過10 cm。此外,還要求稻田內的水、電、路和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完整。
對稻田原有田埂進行改造,在距田埂內側50~100 cm處開挖蝦溝,溝寬150~200 cm、坡形比1∶1左右,呈“回”字形,面積不宜超過稻田面積的10%~15%。同時,在稻田與主干道連接處設農機進出通道,通道底部埋設涵管,以確保蝦溝內水系貫通。
用挖蝦溝的泥土加高、加固及加寬稻田田埂,且田埂加固時,每層泥土都要夯實,以防滲水或坍塌。一般稻田田埂應高于田面50~80 cm,稻田主干田埂頂部寬200~300 cm,坡比為1∶1.25~1.5。
進、排水口分別位于稻田兩端,盡量對角設置,一般要求進水渠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蝦溝的最低處,同時,進、排水口均要設置防逃網,且進、排水口要求獨立,并定期對進、排水渠道進行整修。
沿稻田田埂四周和在排水口處均設置防逃設施,一般設施下部埋入土下20 cm,上部高出田埂50 cm,防逃設施可選用石棉瓦、彩鋼瓦或鋁皮等,且防逃設施外側需用木樁、鋼筋、水泥柱等材料固定,間距150~200 cm。同時,在稻田四周架設監(jiān)控設備以用于防盜。
放苗前是要先清理蝦溝,除去浮土,修整溝壁。同時,蝦溝還要進行帶水消毒,先進水10 cm,按每667 m2用生石灰100~150 kg,在蝦溝中化成漿后,潑灑到蝦溝壁及田塊上,以徹底殺滅野雜魚類、敵害生物和致病菌,消毒后1周,排盡溝水暴曬,曬至溝底土壤龜裂后翻耕溝底,然后再暴曬至表層泛白即可。
稻田基肥要施足,以達到肥力持久長效的目的。一般以施用生物肥和腐熟有機肥為宜,每667 m2用量為300~500 kg,施后用旋耕機將基肥和稻稈旋耕至表層土中,埋深為10~20 cm,施肥應在1月前完成。對于養(yǎng)蝦1年以上的稻田,應根據實際情況施基肥,有條件的地區(qū)可采用測土配方施肥。
在蝦溝內種植一定數量的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水花生等,為小龍蝦提供植物性餌料。種植方法為“分批次、先深后淺”,即一般分2次移栽,先栽蝦溝, 使其覆蓋率達60%以上,待蝦溝內伊樂藻等水草開始旺長后再加水淹沒大田,將水草栽種大田,水草株距控制在300~400 cm。應注意稻田水草種植品種一般以伊樂藻為主,且應在3月底前完成種植。
另外,可于清明前后投放部分螺螄,為小龍蝦提供動物性餌料。
投放的小龍蝦苗種要求體質健壯、生命力強、體表光潔、肢體完整、無病無傷,一般以本地或自繁自育的小龍蝦苗種為主,如需從外地購買小龍蝦苗種,應采用干運法運輸,運輸時間不超過2 h。
小龍蝦苗種在放養(yǎng)前要進行試水和緩苗處理,經試水確認安全后,方可放養(yǎng)。試水方法是將少量小龍蝦苗種放置到擬放養(yǎng)的稻田水的容器中,待觀察24 h后,若蝦苗不死即可放養(yǎng);緩苗處理方法是將小龍蝦苗種放置在田水里浸泡1 min,提起擱置2~3 min,再浸泡1 min,如此反復2~3次,讓蝦苗體表和鰓腔吸足水分后再放養(yǎng),有助于提高苗種放養(yǎng)的成活率。
小龍蝦苗種放養(yǎng)應選在3月底至4月中旬的晴天早晨或傍晚進行,以避免陽光直射,一般每667 m2投放規(guī)格為200~300尾/kg的蝦苗20~25 kg。值得注意的是,苗種放養(yǎng)時稻田應潑灑Vc應激靈,以減輕小龍蝦苗種的應激反應,提高其成活率。
應選用分蘗力強、耐瘠、不易倒伏、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種植,太倉市一般宜種植“南粳46”“蘇香粳100”等水稻品種。
養(yǎng)蝦1年以上的稻田一般不需要施基肥。首次養(yǎng)殖小龍蝦的稻田,除將稻田中剩余的水草翻耕后作綠肥外,還可在水稻插秧前7 d,每667 m2補施生物肥和腐熟有機肥150~200 kg作基肥,要求肥料均勻灑施在田面并用機器旋耕耙勻。
水稻秧苗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開始移栽,采取“寬行窄株”栽插方法,行株距為30 cm×14 cm,每穴栽植4~6苗,栽插方式以毯苗或缽苗機插為宜。
6.1.1 餌料種類
小龍蝦苗種階段主要攝食水體中的昆蟲、枝角類、橈足類及其他水生昆蟲幼體,此期間可適當投喂優(yōu)質配合飼料,5月以后主要投喂優(yōu)質配合飼料和動物性餌料,并適當投喂餅粕、黃豆、玉米、南瓜等青綠飼料。
6.1.2 日投喂量
日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飼料種類及小龍蝦吃食情況而定。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8:00左右投喂1次,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30%,下午17:00左右投喂第2次,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注意要堅持檢查小龍蝦的吃食情況,若當天投喂的餌料在2 h內吃完,說明投餌不足,應適當增加投喂量;若當天投喂的餌料第2天還有剩余,則要適當減少投餌量。
6.2.1 水位調控
4月底之前,通過調節(jié)水位來控制水溫,以調整適宜的水溫,促進小龍蝦快速生長。調控方法為:晴天有太陽時,適當降低水位,以便水溫回升;陰雨天或氣溫較低時,提高水位以保持水溫;5月以后,田塊內的水位應逐漸度升高至20~30 cm。
6.2.2 水質管理
保持田水溶氧量在5 mg/L以上、pH為7.0~8.5、透明度為25~35 cm,有條件的地區(qū)可鋪設微孔增氧設備;同時,每20 d左右潑灑1次生石灰水,每667 m2水面每次潑灑3~5 kg;此外,每15 d左右全池潑灑光合細菌、EM菌等微生態(tài)制劑,以調節(jié)水質。
6.3.1 防治原則
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多采用物理、生物方法進行病害防治,并控制消毒類、水質改良類漁用藥的使用。同時,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維生素、EM菌等,制成藥餌投喂,以增強小龍蝦體質,減少病害發(fā)生幾率。
6.3.2 防治措施
(1)提早放苗,提早收獲,確保疫病爆發(fā)時商品蝦已基本收獲完畢;(2)種好水草;(3)施用光合細菌等微生態(tài)制劑改善水質,保持水體穩(wěn)定;(4)5月開始適當投喂加有甲殼素、酵母多糖或中草藥等的配合飼料,以提高小龍蝦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5)一旦出現病死蝦,應及時將死蝦撈出并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6)生產器具要定期消毒,定期使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消毒,每次消毒連施2次,每次間隔1~2 d。
主要防控措施是徹底除野、進水過濾、驅趕水鳥等,即小龍蝦苗種放養(yǎng)前用生石灰或茶粕徹底除野;進水過程中,進水口用60目以上網袋過濾進水;平時要注意清除蛙類、水鳥等敵害生物,特別要注意驅趕水鳥。
巡田檢查要勤,一旦發(fā)現異常應及時采取措施,一般早晨巡田主要檢查有無殘餌,中午測定水溫、pH、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并觀察田間水質情況;傍晚和夜間巡田主要觀察小龍蝦活動及吃食情況。同時,要經常檢查、維修、加固防逃設施,且在臺風暴雨天氣時應特別注意做好小龍蝦防逃和防應激反應等工作,并檢查田埂是否有坍塌,防逃設施是否牢固,防止逃蝦和敵害生物進入。此外,要做好防偷盜、防漏水及生產日志記錄等工作。
小龍蝦苗種放養(yǎng)后,經過2個月左右的養(yǎng)殖,即有一部分蝦達到上市規(guī)格;同時,通過捕大留小,降低小龍蝦的養(yǎng)殖密度,促進其快速生長,是降低成本、增加規(guī)格產量、提高養(yǎng)殖效益的一項重要措施。因此,可于5月下旬捕大留小陸續(xù)上市,至6月底起捕結束。一般采用2.5~3.0 cm網眼的地籠進行捕撈,前期在整個稻田中下地籠起捕,等小龍蝦數量明顯減少后,降低水位至田面以下,再在蝦溝中下地籠起捕。
10月前后,當氣溫降至18 ℃時,應及時起捕全部小龍蝦。此時單季稻通常已進入收割期,捕撈成蝦較方便,但若水稻還未成熟,可采用放水、沖水的方法進行起捕,即選在白天上午張好網具,然后放水,待絕大部分小龍蝦隨水自然進入網后撈起,水干后再沖幾次水,即可將小龍蝦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