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瓊 謝黎 彭長維(通訊作者)
(璧山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 重慶 402760)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他的比如在食道管下部、胃粘膜移位等的潰瘍疾病也有發(fā)生,幽門螺桿菌是誘導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疾病復發(fā)的主要因子之一。幽門螺桿菌,或稱幽門螺旋菌,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作為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很多胃腸道疾病,比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的發(fā)生,都與其有關。本文針對潰瘍疾病的不同時期,分析對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的影響。在本次研究分析中,分析研究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醫(yī)院胃鏡室,接受診治的360例H.Pylori感染的消化性潰瘍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潰瘍的不同時期的臨床效果,分析潰瘍分期對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的影響。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將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重慶市璧山區(qū)人民醫(yī)院胃鏡室,接受診治的360例含有H.Pylori感染的消化性潰瘍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之前沒有幽門螺桿菌根除史。按照胃鏡下的表現(xiàn)分成A、H、S三期。將患者分成對應的三組。其中A期患者120例,男性患者91例,女性29例,患者年齡在19歲~81歲,患者平均年齡在50.5±12.2歲;H期患者120例,男性患者8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齡在20歲~79歲,患者平均年齡在58.6±14.2歲;S期患者120例,男性患者9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齡在56.5歲~81歲,患者平均年齡在54.4±12.3歲。同時,在研究分組過程中,既要隨機按期分組,又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對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史、冠心病等呼吸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統(tǒng)計在冊。
我院采用同一臨床對抗法,以療程為14天的標準(PPI/鉍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聯(lián))抗H.Pylori治療,為三組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結束一個月后對三組患者,復查14C或13C呼氣試驗判斷根除治療的治療療效,再進行對比研究。
根除率=(小組治愈人數(shù)/小組總人數(shù))*100%
在進行數(shù)據分析時,我們所采用的分析軟件是SPSS 17.0。用以 x± s 表示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研究中的三組病例小組,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
A期患者組治愈患者共64例,治愈率為53.3%,治療無效患者僅1例,無效率為0.8%;H期患者組治愈患者20例,治愈率為16.67%,治療無效患者為6例,無效率為5.0%;S期患者組治愈患者10例,治愈率為8.33%,治療無效患者為10例,無效率為8.33%。三組治愈率和無效率均有顯著差異,P<0.05。
在本次研究分析中,我們采用統(tǒng)一的臨床對抗方法,對比潰瘍三個不同時期下的治療療效,可以看出在A期下的患者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較高,患者消化性潰瘍治愈率高,理想狀態(tài)下考慮單因子變量,在潰瘍A期采用臨床對抗法對抗,治療消化性潰瘍效果很明顯。因此,1.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桿菌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所以,醫(yī)師在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時候,應注意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做到有效預防,并隨時監(jiān)測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及時干預并消除。2.在統(tǒng)計分析過程中,三組患者由于是隨機分配。其病情和基本情況在研究過程中,是沒有統(tǒng)計意義的。3.潰瘍分期和根除幽門螺桿菌是有關系的,A期患者治愈率高,根除幽門螺桿菌效果顯著,因此,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可以針對性的在潰瘍活動A期進行臨床對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