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均倫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決策研制原子彈的時候,美國、蘇聯(lián)、英國已經擁有氫彈。有了原子彈以后,要擁有氫彈,這是世界各國的通常做法。所以,中國當時的決策,當然也要研制氫彈。1957年,聶帥到蘇聯(lián)談判達成的《國防新技術協(xié)定》中,就有蘇聯(lián)要向中國提供氫彈技術資料的條文。兩年后,這個《協(xié)定》被赫魯曉夫單方面撕毀了,但中國要研制氫彈的決心沒有放棄。
為了突破氫彈技術,早在1960年底,著名核物理學家、后來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三強同志,就遵照二機部領導的布置,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輕核理論組,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氫彈的理論探索研究工作。
1963年8月,在原子彈攻關已經勝利在望時,聶帥在國防科委辦公會議上強調:“氫彈的研制和原子彈小型化的問題要開始考慮了?!贝撕笏诼犎《C部工作匯報等各種會議上,多次強調要抓緊氫彈的研制工作。9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開始研制氫彈。
1965年1月,為加強氫彈研制的攻關力量,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黃祖洽、于敏等30多位科技專家被抽調到核武器研究所。2月,他們與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等協(xié)同奮戰(zhàn),進一步加強了氫彈理論原理的攻關工作。2月,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著名核物理學家何澤慧(錢三強的夫人),帶領一批科技人員,經過約半年的實驗研究,對熱核材料的核反應截面進行了測量,獲得了可靠的實驗數(shù)據(jù)。同年夏天,于敏帶領一個小組,在上海利用華東計算所的國產電子計算機,艱苦奮斗,分析計算結果,獲得引爆氫彈的關鍵數(shù)據(jù),突破了氫彈原理試驗的第一關。與此同時,包頭核燃料元件廠,經過科技人員刻苦攻關,生產出了合格的氘化鋰-6產品,這是爆炸氫彈必需的熱核材料之一。
1962年11月,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央專門委員會。圖為1963年4月專委會成員周恩來、賀龍、聶榮臻、張愛萍在中南海交談
1965年12月,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吳際霖、二機部副部長劉西堯、李覺、國防科委二局局長胡若嘏,以及核武器研究所的其他專家,進行了多次研究后,確認于敏等提出的利用原子彈引爆氫彈的理論方案,從基本規(guī)律上推斷,是合理可行的。據(jù)此分析,1967年或1968年可以研制出體積較小,重量較輕,聚變比較高的百萬噸級氫彈來。聶帥聽匯報后說:“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熱核聚變材料的這一氫彈設計原理,是個好設想,二機部、國防科委要組織力量,盡早進行試驗,提請中央專委會議討論。”
1965年12月29日至31日的中央專委第14次會議,作出了1966年底以前以地面塔爆方式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的決定。
1966年11月,聶帥第一次來到核試驗基地,詳細了解了基地對新的氫彈原理試驗的準備工作進展情況。12月11日,由周總理主持、聶帥等出席的第17次中央專委會議,批準了國防科委和二機部提出的氫彈原理試驗方案。會上,聶帥要求到現(xiàn)場主持這次試驗。
12月27日,聶帥乘飛機于下午5時到達核試驗基地,28日12時整,以地面塔爆方式進行的氫彈裝置按時起爆,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爆炸威力達12.2萬噸梯恩梯當量,與理論計算的爆炸威力10萬至12萬噸梯恩梯當量一致。
30日下午、31日上午,聶帥兩次召開座談會,聽取科學家對這次氫彈原理試驗的結果、下一步氫彈試驗任務安排問題的意見。出席的科學家有:錢學森、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陳能寬、程開甲、周光召、于敏、方正知等。這些科學家后來大多都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座談結果,與會科學家一致認為,這次氫彈原理試驗是成功的,這條路子走對了,我們所采用的“扳機”引爆“被扳機”的設計原理和方法是正確的,是中國氫彈技術的一項重要的突破性成就,而且非常簡便。會上大家反映,聽說法國要在1968年試爆氫彈,我們要趕在法國之前,用這個原理,爭取空投爆炸一枚百萬噸級的全當量氫彈。張震寰、張?zhí)N鈺、李覺等領導干部也出席了這次座談會。
聽了科學家們的意見,聶帥最后說:“1967年10月1日前,進行一次設計威力為100萬至200萬噸梯恩梯當量的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在空爆的氫彈試驗成功后再研制用于導彈的氫彈核彈頭。各方面都要按此設想安排各項準備工作?!边€說:“國防科委、二機部、核試驗基地要認真總結經驗,正確對待核武器研制和試驗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調整各項工作計劃,為全面發(fā)展中國的核武器而奮斗!”
回到北京,聶帥于1967年1月11日,向毛主席書面報告氫彈原理試驗情況。報告說:“試驗結果,證明這個路子(指我國自行設計的‘扳機引爆‘被扳機的方法)是成功的。各項參數(shù),特別是主要參數(shù),如快中子、熱核材料氘化鋰-6的燃燒率、爆炸威力12.2萬噸梯恩梯當量等,都基本符合設計要求。前四次核試驗,基本上都是解決原子彈方面的問題,這已經基本掌握了。氫彈如何搞,通過什么技術途徑,如何體現(xiàn)主席提出的趕超精神?曾探討了多種方案,最后決定,先突破‘扳機方案。這個方案的成功,對解決氫彈重量輕、當量大,既便于制成航彈,又便于制成小型化的導彈頭,技術上有關鍵意義。下一步的工作,已在現(xiàn)場與二機部、核試驗基地等有關單位作了初步安排。”這里說的下一步工作,聶帥在報告中說:爭取在1967年國慶節(jié)前再用現(xiàn)有的核材料和方法,進行一次100萬至200萬噸梯恩梯全當量的空中爆炸大型試驗,目的是進一步摸清這條技術途徑,探討大當量核爆炸的規(guī)律。
正當科研戰(zhàn)線的同志們在努力爭取突破一系列核武器研制技術難關的關口,“文化大革命”內亂之風越刮越猛,沖擊著與氫彈研制、試驗有關單位的正常工作。1967年1月23日,聶帥毅然批準,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發(fā)出特別公函。公函要求有關部門,必須保證與氫彈試驗有關的研制項目順利進行,任何人不得阻撓。接著,針對導彈試驗基地、核試驗基地的造反派要求開展“四大”(指“文革”中開展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呼聲,聶帥又代軍委起草了《中央軍委關于國防科委所屬試驗基地不開展“四大”的通知》。通知說:“軍委慎重考慮了同志們的要求和基地的一些具體情況和任務,決定繼續(xù)搞正面教育,不搞‘四大……基地的一些重大改變措施,必須報上級批準。運動要堅決貫徹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保證各項試驗任務更好地完成?!避娢鷾拾l(fā)出這個通知。
2月20日晚上,周總理在京西賓館與聶帥等一起,聽取國防科委、二機部等單位領導同志匯報,得知二機部的科技人員認為中國的全當量氫彈空爆試驗可以提前進行時,周總理、聶帥等感到論據(jù)充分,同意這次試驗可以搶在法國之前進行,力爭在7月1日前爆響。
2月23日,西寧市發(fā)生死傷100多人的大規(guī)模武斗。二機部221廠兩派群眾組織被牽涉其中,危及工廠安全。221廠是有關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工廠,而且當時一批核科技專家正在該廠開會,討論下一步氫彈試驗的有關問題。事態(tài)嚴重。聶帥遵照周總理指示,當即命廠領導盡快將科技專家撤到附近軍事基地,以保證安全,后來又派空軍專機將專家們接到北京。在了解情況后,聶帥向周總理建議,對221廠實行軍事管制,獲得批準。
3月3日上午,聶帥到京西賓館,召集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國防工辦副主任李如洪、二機部部長劉杰以及李覺、朱光亞、陳能寬等專家開會,聽取氫彈研制工作的安排和進展情況匯報,會議著重議論了導彈核彈頭及核燃料有關的問題。聶帥在聽取匯報過程中說:搞核武器研究可以實行研究人員、工程師、技術工人三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是個好辦法。戰(zhàn)術核武器可以探索,但不作重點,重點還是要搞氫彈小型化,爭取未來的戰(zhàn)略地對地導彈,要配原子彈和氫彈核彈頭。科學家對技術問題要敢于堅持真理,不要怕,不要被造反派左右,核試驗和有關的會議,不能讓造反派主持。九院在北京的業(yè)務工作也不要讓造反派監(jiān)督。
在黨中央、中央專委和軍委的領導下,特別是在周總理強有力的領導和支持下,也在聶帥等的大力支持下,在“文革”內亂中,“兩彈”的研制工作始終在逆境中前行。到1967年5月,第一顆全當量氫彈的裝配及試驗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5月9日,周總理主持召開了中央專委第18次會議,聶帥出席了這次會議。會議討論了氫彈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認為:我國第一次全當量的氫彈空中爆炸試驗,在政治上有重大意義,軍事上,它將使我國的核武器技術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會議要求國防科委、二機部對試驗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反復檢查,反復落實,確保安全,確保試驗成功。對試驗后放射性煙云經過的地區(qū),輻射劑量可能超過允許標準的地方,事先要做好防護準備工作,并有應急措施,以防意外。中央專委責成核試驗基地黨委負責現(xiàn)場指揮,張震寰、李覺參與現(xiàn)場的組織領導工作。
1967年6月12日上午,周總理在京西賓館第二會議室召開中央專委小型會議,聶帥、葉帥、李富春等出席。會議聽取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匯報氫彈空投試驗的準備工作最后情況。周總理在會上指示:“不要犯經驗主義,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次試驗又有新的特點,應認真嚴肅地對待,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要在6月13日綜合預演后,對氫彈總裝再一次作全面檢查,確保安全可靠。”周總理在會上請聶帥到現(xiàn)場主持這次試驗。
6月14日,聶帥第三次飛臨核試驗基地,主持全當量氫彈空中爆炸試驗。臨出發(fā)前一天晚上,我在陪同聶帥散步的時候,向聶帥提出,過去在國防科委工作時去過導彈試驗基地,還沒有去過核試驗基地,這次想跟他一起去。聶帥表示同意。
6月14日上午9時,聶帥一行來到北京西郊機場,葉帥到機場為聶帥送行。他緊握住聶帥的手說:“祝你一路順風,圓滿完成任務,你健康欠佳(這次執(zhí)行任務時聶帥還在發(fā)燒),還望保重。”聶帥表示感謝,然后登上伊爾-18專機。同機的有軍委三總部去執(zhí)行任務或參觀的代表18人。
我第一次乘飛機去新疆,西北的黃土高原,茫茫的戈壁沙漠,其廣袤遼闊,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經過五個多小時飛行,目的地羅布泊快到了,飛機盤旋下降。當時羅布泊附近的博斯騰湖,波光粼粼,飛機在它上空飛行時顛簸得厲害。13時50分到達基地馬蘭機場,平穩(wěn)降落。
雖是6月的天氣,聶帥因患病是穿著軍用棉大衣下的飛機(我們工作人員都穿單衣)。到機場迎接的有張震寰、李覺、國防工辦副主任鄭漢濤、基地司令員張?zhí)N鈺等領導同志。當時基地的兩派群眾組織也聚集了不少人在機場,他們既呼喊著歡迎的口號,又呼喊著互相對立的派性口號。聶帥皺著眉頭,沒有說話,與張?zhí)N鈺等握完手,驅車直奔基地招待所。在招待所,他邊走邊對隨行人員說:想不到才過了幾個月,這里本來是很安靜的地方,現(xiàn)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也刮到這個基地來了,對這次試驗任務很不利,要特別小心,做過細的工作,才能完成好任務。之后,他在聽取基地領導等匯報時重復了同樣的意思。
吃過午飯,聶帥遵照周總理的指示,在張?zhí)N鈺陪同下,立即到基地禮堂,調研6月3日空投配重彈(即與氫彈同樣體積與重量的模擬彈,沒有核裝料)試驗時主傘有三處破裂的情況。因為6月12日周總理在專委會上曾說過,這次試驗能否成功,很重要的是看降落傘能不能保證不出問題,能否正常開傘。聶帥仔細看了主傘破裂的情況,又看了要執(zhí)行試驗任務的新傘,詢問在場技術人員,對備份傘質量有無把握,能不能正常開傘?在得到確切答復后才放心。
晚上,聶帥聽取張震寰、鄭漢濤、李覺、張?zhí)N鈺、陳能寬、程開甲等關于試驗準備工作的情況匯報。當聽說檢查中技術上出現(xiàn)了兩個小問題,就一再詢問,并說:“這些問題不要看成是小事,出起事來會變成大問題。規(guī)程上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少了一道工序,就是個教訓?!弊詈笳f:“現(xiàn)在大家很累了,要注意很好休息。這次試驗與過去不同,有質的變化,休息安排不好,工作是搞不好的。”
6月15日,聶帥再次聽取鄭漢濤匯報降落傘加固及氫彈準備的詳細情況。晚上,聽張?zhí)N鈺匯報基地關于試驗準備工作的詳細情況。當聽說各項準備工作都比較充分時,聶帥感到滿意。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后升起的蘑菇狀煙云
6月16上午,聶帥聽取基地領導匯報6月3日空投配重彈時降落傘破裂的經過,以及基地對這次實彈試驗時所準備的降落傘的看法,得到了滿意的答復。下午,來到馬蘭機場,先看望慰問了在現(xiàn)場為執(zhí)行任務而忙碌的科技人員,接著看了氫彈實物。后又登上執(zhí)行這次空投任務的轟-6甲型飛機,慰問了徐克江機組人員。聶帥握著徐克江的手勉勵機組人員說:“這可不是一個一般的炸彈,一定要按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好任務,但也不要緊張?!?9時,在馬蘭機場登上伊爾-14飛機,來到開屏機場,到開屏時天色已晚,于是就住在開屏臨時開設的簡易招待所里。晚飯后,天還沒有完全黑,聶帥與葉帥通了電話,葉帥很關心試驗準備情況,聶帥作了介紹。聶帥又召集張震寰、張?zhí)N鈺等,聽取氣象分析情況匯報,確定試驗零時定在17日上午8時整。聶帥立即在電話里向周總理作了報告,獲得批準。然后,我們在機場散步。這里的蚊子特別多,而且叮上皮膚后就不動,別人告訴我,就是你撥弄它也不會動,直到把它打死。我試了一下,果真如此。沒辦法,基地同志給我們每人發(fā)了帶紗網(wǎng)的頭罩,我們戴了手套,把袖口、褲腿口扎緊,才去散步、休息。
17日晨6時50分,聶帥由開屏坐吉普車,約7時30分來到白云崗前方指揮所。一到白云崗,聶帥就在指揮所聽張?zhí)N鈺匯報,然后分別給周總理、葉帥打電話扼要匯報了現(xiàn)場情況。白云崗離氫彈試驗爆心投影點約50多公里,指揮所設在一塊高地上,就是一頂帳篷,里面用兩張桌子拼在一起,桌上有兩部電話,其中一部是直通北京的“紅機子”,有幾把活動椅子,陳設非常簡單。在指揮所南20米左右,挖有一條約1.5米深的掩蔽壕。打完電話,聶帥與張震寰進入掩蔽壕,我們幾個工作人員也跟著進了掩蔽壕,這就算是防護措施了。
8時整,轟-6甲型飛機飛臨試驗區(qū)一萬多米高空,我們翹首以待,但飛機在高空沒有投彈,轉了個圈飛走了。聶帥趕緊在電話上問:“怎么回事?”空軍現(xiàn)場指揮員回答:“飛機投彈人員漏了一個動作,請求再飛一次。”聶帥說:“這是講科學的表現(xiàn),可以!”20分鐘后,空投飛機再次飛臨試驗區(qū)上空,投下了氫彈。有傳言說,這個插曲是因為投彈手在飛機上背毛主席語錄,忘了投彈。我的記錄是:蘭州軍區(qū)空軍楊副司令事后匯報,投彈手要找爆心投影點,想盡量投得準一點,心情太緊張,才造成多飛一圈。
8時20分許,我們看到高空一頂降落傘徐徐下降,不一會兒,看到一道強烈的閃光,像一個人造太陽,出現(xiàn)了與大自然的太陽并排高掛蔚藍色天幕的奇觀。緊接著,巨大的隆隆聲由遠而近,我們知道氫彈爆炸試驗成功了。事后測算,氫彈爆炸點,距離地面爆心投影點,高2960米,偏315米。當年我與男護士歐陽樂暢一起,高興得跳出掩蔽壕,盡情歡呼,別的人也一樣,現(xiàn)場一片歡騰!可不一會兒,氫彈沖擊波的強風吹來,幾乎把大家吹倒。聶帥已經上了年歲,還有病,無法像我們一樣行動,他在張震寰、劉長明等的陪同下,身著棉大衣,在掩蔽壕中手握電話,激動地凝視著高空。那個人造太陽慢慢演變成橘紅色的傘狀火球,又逐漸演變成白色的蘑菇云,徐徐上升,蔚為壯觀。軍事攝影家孟昭瑞,不僅拍下了氫彈爆炸主要演變過程的畫面,也拍下了聶帥主持氫彈試驗的那張歷史性照片。
后來,聶帥在人們攙扶下出了掩蔽壕,走向指揮所,我趕緊跟了過去。他邊走邊要張?zhí)N鈺趕緊問科學家,爆炸當量多少,夠不夠得上是氫彈爆炸?到了指揮所,發(fā)現(xiàn)指揮所的帳篷已經被強風吹倒,大家正在把它重新扶起來,聶帥進了帳篷,答案也有了,科學家們初步計算,爆炸威力在300萬噸梯恩梯當量以上。聶帥聽張?zhí)N鈺報告后,高興得連聲說:“300萬噸,夠了,夠了!”(以后各種測量方法綜合計算的數(shù)據(jù)是在330萬到350萬噸梯恩梯當量之間)他當即用“紅機子”先后向周總理、葉帥報告了氫彈試驗成功的好消息。周總理在電話上說:“我代表毛主席、黨中央、國務院,向所有參試人員表示熱烈祝賀和慰問!”葉帥則代表中央軍委,向參試指戰(zhàn)員表示熱烈祝賀!我把周總理、葉帥的話快速記在工作本上,本想抄正一下給聶帥,但聶帥說不必了,就把那頁紙撕下來拿著,走出指揮所,向等候在外面對他熱烈鼓掌的人群揮手致意,接著大聲轉達了周總理、葉帥的話。稍事休息,聶帥回到開屏,于11時乘伊爾-14飛回馬蘭。一到馬蘭機場,聶帥就去慰問徐克江機組人員,向他們表示感謝,并合影留念。
聶榮臻(左)在氫彈試驗現(xiàn)場通過電話向周恩來報告試驗成功的喜訊
在開屏,我懷著想了解這次氫彈試驗威力的強烈好奇心,向聶帥報告,想跟著防化分隊去看看氫彈爆炸“效應”情況。聶帥同意了我的要求,要我注意安全,聽指揮,別亂跑亂動。于是我穿上白色防護服,戴上特制口罩,向爆心進發(fā)。防化分隊的同志告訴我,因為是高空爆炸,地面的放射性沾染不會太嚴重。我們進到爆心,看到被強烈光輻射燒成玻璃體的地面,略帶金色,烏黑閃光,我踩上去,地面松軟,一踩一個腳印,而周圍的戈壁灘,依然是堅硬的沙石地面。一路上,我看到了被擰成麻花狀的鐵軌,位移了許多米的火車頭、坦克,被從地面徹底摧毀的建筑物……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為我們終于有了新的“鋼鐵長城”而驕傲自豪,帝國主義國家恐怕再也不敢為所欲為地欺侮中國了!
18日上午,聶帥聽取張震寰、李覺、張?zhí)N鈺、郭永懷、陳能寬、程開甲等關于昨天試驗結果的情況匯報,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專家們再次從各種測量角度計算,肯定這次氫彈爆炸威力在300萬噸梯恩梯當量以上。張?zhí)N鈺等匯報了氫彈爆炸時基地各處的感應情況,也匯報了焉耆、鄯善、敦煌等地遠方的感應情況。對下一步的工作,確定在年底前再做一次新的氫彈原理試驗,用飛機空投。此外,聶帥強調了一定要研制體積小、重量輕、威力大的與東風3號、4號、5號配套的導彈核彈頭,爭取與七機部的型號研制工作進展同步。300萬噸的氫彈已經夠了,不要去爭取更大的爆炸當量了。
18日下午,聶帥在聽取新疆軍區(qū)王恩茂、張希欽等同志關于新疆“文化大革命”的情況匯報后,接受《解放軍報》記者采訪。聶帥對記者說:革命干勁要與科學精神結合?,F(xiàn)在革命干勁很高,但科學精神方面有不好的苗頭。這次氫彈上的一個小螺絲釘墊圈不該掉的掉了,不要看這是個很細小的問題,可能會出大事。技術規(guī)程不該破的不要破。你在破的時候就要考慮立,破中有立,你沒有立為什么要破。希望軍報在報道這次試驗情況的時候,注意這個問題。降落傘的問題,今年2月搞出來了,沒有很仔細地檢查維護,結果6月3日投彈試驗時破了,破了就重視了。如果這次試驗傘出了大問題,弄不好敦煌、河西走廊都要出大問題。當記者提到,蘇聯(lián)顧問在的時候,總不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九院同志稱他們?yōu)椤皢“秃蜕小保瑔柭檸浽趺纯??聶帥說:“啞巴和尚”的問題,你們報道時要刪除。我們的矛頭始終要對準蘇修領導集團一小撮,不要打擊過去來華工作的廣大蘇聯(lián)專家,他們大多對我們是友好的,不回答問題是受命而為。我們的氫彈爆炸提前一年實現(xiàn)了毛主席的指示。這次試驗匆忙了些。原想九十月份進行。七八月不合適,因為雨多,考慮放射性塵埃會隨雨水沾染地面,我們要對人民負責。試驗的結果證明,我們走的技術道路是正確的,一切合乎理想,場區(qū)也全都安全。
6月19日上午9時,聶帥要返回北京了。當他來到馬蘭機場,基地兩派群眾組織的不少人也來了,他們與聶帥14日到達時一樣,喊著派性口號,有的遞信,有的要聶帥對他們所屬一派表態(tài)。我們工作人員接了信,聶帥則與兩派頭頭握了手,然后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過去試驗的是原子彈,那是‘裂變產生的威力,這次試驗的氫彈,是‘聚變產生的威力,我希望你們兩派,像‘聚變一樣,團結起來,把基地的各項工作搞好?!闭f完這段深富哲理的話,聶帥揮手致意,登上伊爾-18專機,于13時20分到達北京西郊機場。徐帥、葉帥等到機場迎接。
20日,聶帥就氫彈試驗的簡要情況,向毛主席、林彪、周總理寫了書面報告。當天,聶帥又先后去向林彪、周總理作了口頭匯報。
29日,聶帥又寫了詳細報告。報告中說:“這次氫彈試驗成功,充分體現(xiàn)了毛主席的樹雄心、立壯志趕超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精神。”“去年12月,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后,根據(jù)各方面平衡安排,曾預定在今年9月進行這次試驗。后來有個消息說,法國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進行氫彈試驗。廣大群眾提出一定要趕在法國前面。1月份確定提前,爭取在7月1日前進行。以后又考慮到煙云通過的北方地區(qū),6月底7月初可能雨季到來(要求煙云通過地區(qū)三天不下雨),又決定在6月中旬進行。由于任務提前,各項工作很倉促。加上有些單位兩派斗爭很激烈,研制加工任務不能正常進行。所以對幾個承擔任務的單位,都采取了些特別措施。221廠在最緊急關頭,暫停了‘四大。轟-6甲型飛機的改裝,降落傘的加工等,都給工廠去了中央軍委的特別公函,并由國防科委派專人督促檢查。”“試驗場的試驗工程,裝配廠房,都因陋就簡,利用原有設施改建,氫彈本身,也用了原有核航彈的殼體。盡管采取了這些措施,時間仍然很緊。但廣大群眾,熱情很高,日夜奮戰(zhàn),保證了這次試驗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氫彈爆炸,我們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而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蘇聯(lián)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我們能夠這樣快,聶帥在報告中分析:“主要原因是:1.毛主席搞尖端武器的決心和指示,周總理的關懷和指導;2.廣大群眾的雄心壯志,沖天干勁,現(xiàn)在只要說是國防任務,特別是尖端任務,到處搶著干,積極性非常高;3.我們已經有了一支相當水平的科技隊伍,一開始就注意了從理論上突破,現(xiàn)在已經有了一定基礎;4.工作安排上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一年要抓幾次?!薄霸囼灲Y果證明,我們發(fā)展氫彈武器的技術途徑,設計原理是正確的、成功的:1.氫彈的實際爆炸當量,從各種測試手段綜合分析,不低于300萬噸(梯恩梯當量),可能在350萬噸(梯恩梯當量)左右,高于設計當量。由于裂變到聚變,核材料燃燒率,一開始還摸不準,實際爆炸當量往往超過設計指標。美國最初幾次氫彈試驗,曾超過設計當量幾倍。2.我們這次試驗方法,超過美國開始氫彈試驗的水平。美國氫彈試驗都是在太平洋島上進行的。第一次是1952年10月31日,直到1956年5月,共進行了七次,都是采取地面或駁船的辦法。自1952年10月至1956年5月,先后經過了三年零七個月的時間,才敢用B-52飛機進行空投試驗,彈重10噸,飛行高度18000米,爆炸高度5000米,投彈誤差6.5公里。我們這次空投,飛行訓練時間短,正式試驗時,空中風速特別大,飛行高度11000米,爆炸高度2960米,爆心投影點距靶心315米,準確度比美國高
得多?!?p>
核試驗現(xiàn)場的人們歡呼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這次試驗,由于趕時間,很多準備工作做得還不夠細,飛機、降落傘、彈都發(fā)生了些問題。如飛機在訓練時發(fā)生加油故障,正式試驗時漏掉動作,多飛一圈;降落傘在訓練時破裂,開傘信號不準確;裝配氫彈的班子新,開始組織比較亂。彈的小螺絲釘墊圈掉了,找不到。聶帥在報告中分析:“這些問題,有的是沒有經驗,有的是工藝和操作規(guī)程不嚴格,注意了革命性,但科學性、組織紀律性掌握不夠好。遵照毛主席把壞事變好事的教導,通過發(fā)動群眾,仔細分析研究,采取了很多措施,結果對保證試驗成功起了有益作用。這些經驗和教訓很可貴,已告有關方面注意認真總結。”
聶帥在報告中建議:“通過這次試驗,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原理,我們均已基本掌握。今后除繼續(xù)探索提高外,需大力組織力量,進行武器化的研究設計工作,以便盡快為部隊提供核裝備?!攸c是地對地導彈東風3號、東風4號、東風5號等核彈頭。技術上有可能,力量上也有條件?!?/p>
這次氫彈試驗是成功的,大振了中國的國威,我見證了這個歷史性時刻。但與聶帥在書面報告中所希望的前景相比,無論是核彈頭還是導彈,因為受到“文革”內亂的嚴重沖擊,都大大地推遲了,令人嘆息!這次成功的全當量氫彈空爆試驗,時間已經過去半個世紀零兩年。今年恰逢聶帥誕辰120周年紀念,我想起在聶帥身邊工作31年的歷程,聶帥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yè)日夜操勞的身影,一幕幕閃現(xiàn)在我眼前,謹以此文紀念我深為敬愛的聶榮臻元帥?。ň庉?楊琳)
作者:原聶榮臻辦公室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