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問題點擊】
所謂引證法,指的是在寫議論文的時候,適時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經(jīng)典著作、歷史文獻、諺語、俗語等來證明自己觀點正確可信的一種論證方法。引證法的好處是豐富論證的內(nèi)容,增強論證的權(quán)威性,對論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技法指津】
運用引證法,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確切的事理論據(jù),可稱之為“引”;二要對事理論據(jù)加以分析,使之與論題充分聯(lián)系起來,可稱之為“證”。許多學(xué)生對于“引”頗費心機,但對于“證”往往不夠重視;只“引”不“證”,犯了“觀點+引語”的毛病。其實運用引證法時,找到確切的理論根據(jù)是可喜的,但論據(jù)只是材料,它不能代替論證。缺乏論證分析的過程,文章勢必蒼白無力。因此在列出理論依據(jù)后,一定要恰當(dāng)?shù)丶右躁U述,要引而有證、引而有析,講清所引用資料的意思,闡明引用資料的目的。具體說來,“引證法”有三種用法:
1.詮釋引證法。即通過對引文的詮釋、分析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例如:
要“不恥相師”。古人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币馑际钦f,老師并不一定樣樣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樣樣不如老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認為只有樣樣勝過自己的人才可拜為老師,是錯誤的?!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個人要想真有長進,不僅要有“遜雪三分白”的謙遜,而且要有雪“輸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恥相師。
在這段議論中,作者對“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等作了解釋分析,從而證明了“要‘不恥相師”的觀點,這樣一來,論據(jù)與論點相融合,不致油水兩分。
2.歸納引證法。即從不同角度引用名言,以歸納、證明論點。例如:
古人云“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寫的是沉醉燈影書鄉(xiāng)的境界;今人也說“給我一本好書、一杯清茶、一壁爐火,吾愿足矣”,表達的是對書的情有獨鐘【對引語加以評析】;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還說“只愿我走到香丘盡處的那一天,有人放幾本耐看的書在我棺材里,就是下地獄也沒什么了不起”,可見書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侶【對引語點睛】。古今中外,書迷、書蟲數(shù)不勝數(shù)【歸納多句引語所揭示的觀點】。
語段多方引述古今中外的詩詞格言,有力地闡明了“古今中外,書迷、書蟲數(shù)不勝數(shù)”的觀點,做到了“引”而有“析”。
3.反向引證法。即從反面引用,間接地證明論點。例如:
常言道:“時間可以醫(yī)治心靈的傷疤,時間是最好的良藥,時間可以撫平一切,時間可以讓人忘掉一切。”這是我們對痛苦的自我解脫和對新生活的向往??墒?,這并非真理?!霸?jīng)滄海難為水”,有些事情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淡化,時間不會使記憶風(fēng)化。
作者先從反面說起,借否定“時間可以醫(yī)治心靈的傷疤”引出觀點“時間不會使記憶風(fēng)化”。開頭引用的格言,雖然沒有直接起到支撐論點的作用,但正因與文章的觀點相反,從而使作者的認識備受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