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2)
中考物理復習是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顧和再現,然而復習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引導學生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溫故而知新”,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復習效率。本文以“力”的章節(jié)復習為例,簡要說明中考物理復習教學的策略。
教學主線是整體解讀視點與各個教學點互動交融后構建起來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是教學活動中各種變量交互作用后生成的一條主要線索,是圍繞教學重點目標鋪設的、貫穿課堂首尾的主要發(fā)展脈絡[1-2]。中考物理一章復習教學中主線的設置應與本章知識聯(lián)系緊密,包含多個物理知識,可將該章零散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另外,通過教學主線不僅再現和回憶一章重點,更是對本章的知識進行綜合與提升,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力”的復習中筆者設置“小木塊”為主線:小木塊在水平桌面滑動時,受到幾個力的作用?請在圖1中畫出小木塊的受力示意圖。
圖1
設計意圖:通過作圖,在復習力的示意圖的同時,引出第八章所學的三種力,即小木塊在水平桌面滑動時受到3個力的作用:重力、摩擦力和支持力(彈力)。本節(jié)課將圍繞“小木塊”復習以下教學點:重力的大小、方向及施力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測量,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支持力、壓力等均屬于彈力,在復習彈力的同時,引出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識的復習。
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問題串”的形式將該章的知識點整合起來,通過精心設置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以達成復習知識,培養(yǎng)學生靈活、批判、系統(tǒng)的思維品質以及提升綜合能力的目的[3]?!皢栴}串”的設置,首先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表達對問題的看法;其次,教師通過向學生反饋或者繼續(xù)提問的方式,確認學生對問題不同的理解狀態(tài);第三,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關注和學習他人的思考方式,形成對問題的新的、更全面的看法。本章即圍繞重力、摩擦力和彈力設置問題串。
問題1:你學到過哪些有關重力的知識?
問題2:怎樣測量這個小木塊的重力大???選用什么測量工具?測量時應注意什么?
問題3:還有其他方法可得到重力的大小嗎?
結合例1,鞏固重力的相關知識點。
例1: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其質量是否成正比?請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1) 除需要若干個質量均為50g的鉤碼外,還需要的測量器材是________。
(2) 小明設計了一個實驗數據記錄表,表1中a、b兩處應填的內容是:、。
表1
(3) 測量結束后,該如何根據實驗數據判斷物體受到的重力與質量是否成正比?請說出一種方法。
(4) 本次實驗需要多次測量,其目的與以下哪個實驗中多次測量的目的相同?
A.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B. 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
C. 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
設計意圖:關于重力的問題串設置中,問題1引導學生自主回顧本章節(jié)重力的基本知識;問題2通過測量小木塊的重力大小,既復習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同時又回顧了測量重力大小的注意事項;通過問題3的追問,可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1的設置,對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的實驗進行了補償復習,其中,第(3)小題強化學生的實驗數據處理能力,第(4)小題則強化學生對探究實驗目的的理解。
問題1:如何測量木塊在水平桌面滑動時的摩擦力大小?有一位同學是這樣做的(播放視頻),你覺得他的操作有何不妥之處?并請學生給大家演示該如何正確操作。
問題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問題3:在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的?
結合例2,鞏固摩擦力的相關知識點。
例2: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
(1) 為了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小明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如圖2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沿________方向拉動,使其做________運動,此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與拉力大小________。
圖2
(2) 添加砝碼,繼續(xù)實驗,這是為了探究________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
(3) 彈簧測力計是本實驗中重要的測量器材,在以下探究實驗中,也用到彈簧測力計的是________。
A. 探究定滑輪工作時的特點
B.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C. 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D. 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對于第(3)小題,學生對B、C、D三個選項所涉及的實驗可能有所遺忘,此時教師可在PPT展示三個實驗的圖片(如圖3),以引導學生思考,進行全面復習。
圖3
設計意圖:關于摩擦力的問題串設置中,問題1結合視頻,回顧了滑動摩擦力的測量方法和注意事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問題2復習了滑動摩擦力的相關知識;問題3則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2中第(3)小題強化了學生對除本章節(jié)外其他探究實驗目的的理解。
問題1:小木塊受到桌面的支持力屬于彈力,那小木塊對桌面有力的作用嗎?
問題2:支持力和壓力都屬于彈力,你還知道哪些力也是屬于彈力?
圖4
問題3: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指壓鉛筆尖,鉛筆豎直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圖4),請畫出鉛筆所受彈力的示意圖。
問題4:如圖4所示,手指壓鉛筆尖,手指會感覺到疼,這說明了什么?圖中哪兩個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問題5:在學習“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除了做手壓筆尖的實驗外,還做了這樣兩個實驗(如圖5),這兩個實驗又共同說明了什么?
圖5
問題6:這三個實驗能說明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嗎?你能舉個生活中的事例嗎?
問題7:人走路時,地面給人向前的摩擦力,人給地面向后的摩擦力。假設“地面”(用滑板車模擬)是可以運動的,那么“地面”會向后運動(如圖6)。
圖6
設計意圖:關于彈力的問題串設置中,通過問題1、2復習彈力概念的同時,引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問題3再次強化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問題4又復習了力的作用效果;問題5至7的設置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補充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使學生增強對歸納方法的理解。
板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配合語言,運用文字、符號、圖像等向學生傳播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板書的呈現過程體現了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板書的完整展現有助于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本復習課板書的書寫順序即配合課堂教學內容逐步呈現,最后當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小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受到三個力的受力分析時,此時便呈現出本章復習的主要教學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不拘泥于一章中知識點的呈現順序,而是重新梳理了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以“小木塊”為主線,將知識點串聯(lián),精心設置問題串,讓學生能夠由淺入深、由點及面,課堂板書的呈現又給學生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這樣的復習教學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高效復習,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