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勝
(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81)
焙燒是決定預焙陽極質量的關鍵工段之一。目前,國內預焙陽極生產企業(yè)普遍存在焙燒產品表觀廢品率高的現象,而廢品率的減少等同于提升產能,節(jié)省成本,增加利潤,這也是各大預焙陽極生產企業(yè)的重點課題。本文就預焙陽極焙燒工段極易出現的廢品進行了歸類及分析,并提出減少廢品率的措施。
根據理論要求,陽極制品的氧化一般在大于350℃的有氧環(huán)境中進行,根據實際生產溫度分布,1P爐室溫度小于氧化溫度;在2P上游爐室,炭塊溫度達到反應溫度,此處雖然負壓大,但是氧氣含量低,發(fā)生氧化幾率小,但大的負壓易使填充料進入火道讓填充料下陷,為料箱上層的炭塊氧化創(chuàng)造條件。3-6P爐室溫度逐漸升高,并在6P爐室陽極溫度達到最高點(~1050℃),但在此爐室主要是外加燃料發(fā)生燃燒反應,所以火道內氧氣含量低,并且負壓相對1、2P爐室低(約-10~-20Pa),故發(fā)生氧化幾率不高。7P之后的冷卻爐室,正壓逐漸增大,火道內氧含量充足,陽極與內部填充料溫度均超過1000℃,極易發(fā)生填充料燒損現象,若此處填充料得不到及時補充,則預焙陽極極易發(fā)生氧化反應[1]。生產中氧化廢品如圖1。
掉塊型廢品表現為端部掉角、掉塊等。掉塊型廢品產生原因是:1)炭塊在運轉過程中機械破壞導致掉塊;2)填充焦布置不均勻。機械破損可能發(fā)生在焙燒前,如生坯在吊裝及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破損,也可能發(fā)生在焙燒后的吊裝運輸過程中。填充焦布置不均勻主要因為裝爐時炭塊沒按要求放置,導致炭塊各個面所受到的壓力不同,在焙燒過程前期,特別是炭塊溫度在250℃以下時,炭塊軟化,受壓薄弱區(qū)容易發(fā)生掉塊。
裂紋廢品從方向上看主要表現為橫裂紋與縱裂紋,從位置看表現為內裂紋與外部裂紋。其中內裂紋因不能直觀發(fā)現,故內裂紋廢品不歸結為表觀廢品一類。裂紋產生原因很多,在成型時由于彈性后效容易產生內裂紋,并且由于磨具中制品上下各處受力大小不同,易使生坯產生橫向層裂紋,若裂紋尺寸大,在焙燒過程中會發(fā)展為橫裂紋。在焙燒過程中,出現溫度分布不均、收縮不一致時,積攢的熱應力會導致裂紋產生或原有裂紋發(fā)展。
硬殼型廢品表現為制品端部出現鼓包現象,硬殼型廢品產生原因主要是內外收縮不一致。根據資料分析[2],其發(fā)生的主要時間在焙燒前期,溫度為400℃以下階段。此階段陽極生坯中的粘結劑瀝青正處于軟化到分解縮聚階段,極易吸收空氣中的氧并先與生坯表面粘結劑發(fā)生縮聚反應,減少揮發(fā)分的排出,提高析焦量。所以當內部收縮時,由于外部已經結焦變硬并相對收縮小,促使表面產生硬殼。硬殼型廢品主要發(fā)生于制品的端部,特別是料箱頂層炭塊端部極易出現,因為陽極溫度在400℃以下時,主要分布于1、2P爐室,此階段的負壓大,與粘結劑發(fā)生反應的氧主要來自于外部空氣通過滲透填充料而得,料箱上層炭塊與空氣接觸機會大發(fā)生硬化概率高。
鼓泡型廢品表現為在制品表面出現細小的氣泡和坑洞。如圖2所示。
鼓泡型廢品產生原因主要是受熱不均勻。在多種情況下都會產生此種廢品,一是當新加入填充料溫度比較高時(大于300℃),會使生坯表面局部受熱產生鼓泡;二是填充焦粒度分布不均,在大顆粒積聚處,由于傳熱快,容易使炭塊表面局部受熱產生鼓泡。
制品變形也主要發(fā)生在焙燒前期,生坯在焙燒前期會隨著瀝青的軟化與遷移出現應力釋放,此時生坯強度急劇下降。在焙燒過程中,若長時間停留在此狀態(tài),炭塊易發(fā)生變形;另外,若炭塊周圍的填充料布置不均勻,導致料箱中炭塊各方位受力不均,更加促使軟化的炭塊變形,甚至出現掉塊。
對于氧化廢品,根據產生原因,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解決:一是及時補充在冷卻區(qū)燒損的填充料,防止填充料下陷后高溫炭塊與空氣直接接觸發(fā)生氧化;二是做好爐體日常維護,保證爐體密封性,特別是火道墻上的大尺寸裂紋以及因熱應力擴張的豎縫,都需要及時維修填補。
對于掉塊型廢品,防護措施主要表現在生產管理及裝爐操作上,生產裝爐時應按照生產規(guī)范執(zhí)行,防止底料過厚頂層料不足、炭塊貼墻、層間料不均勻、炭塊偏心裝爐等。
對于裂紋型廢品,要從配方及成型開始,選用合理的配方、控制糊料混捏保證糊料塑性、設定合理的成型方式與壓力,防止彈性后效引起的層裂[3];二是焙燒過程中要防止溫度不均勻引起收縮不均勻產生裂紋。目前運行好的敞開式陽極焙燒爐的火道上下溫差約50~100℃,運行差的火道上下溫差超過200℃,大的上下溫差導致炭塊上下收縮不一致,產生縱裂紋。因此在此階段需要做好爐室的密封工作,減少漏風量,保證煙氣溫度與焙燒曲線匹配。并需要定期排查火道堵塞情況;三是在揮發(fā)分大量排出階段,要控制升溫速度,過快的升溫速度導致?lián)]發(fā)分蒸汽壓大,易使材料內部產生裂紋。
對于硬殼型廢品,其防范措施與裂紋型廢品相似,需要在焙燒前期防止粘結劑的氧化,需做好爐室密封工作,目前有些企業(yè)在三個預熱爐室用塑料膜覆蓋,提高爐室密封性,有效控制了高負壓區(qū)外部空氣的滲入,但是會增加運行成本及提高勞動強度;其次需要在粘結劑軟化階段快速升溫,有資料顯示,在焙燒過程中20~400℃需要的升溫時間與硬殼型廢品率的增長呈正比關系,其中77小時升溫時間的硬殼型廢品率相對于57小時升溫時間的廢品率提高了90%[2]。所以此階段的升溫速率應控制在60小時以內。根據目前焙燒爐常用周期28~30小時分析,控制3P爐室最低溫度達到400℃是防止硬殼型廢品產生的有效方法。
對于鼓泡型廢品,根據其產生原因,保證規(guī)范裝爐及控制填充焦的粒度分布可有效防止此類廢品產生。對于變形廢品,如前文所述,提高瀝青軟化溫度段的升溫速率,減少制品軟化時間;同時保證炭塊的規(guī)范裝爐及填充焦的合理密實度均可減少制品的變形機率。
焙燒過程中產生廢品的種類很多,包括氧化,掉塊,裂紋,硬殼,鼓泡,變形等。究其原因,有許多共同之處,包括前期升溫速率的控制;前期粘結劑氧化;合理升溫曲線的設定;規(guī)范裝出爐等。根據以上原因,可總結減少焙燒廢品產生的防范措施為:①合理設定焙燒升溫曲線,特別是400℃以下的升溫速率;②生產管理需嚴格按照焙燒生產規(guī)范執(zhí)行,包括炭塊裝出爐、填充料處理及裝爐、生產過程中及時補充填充料等;③嚴格執(zhí)行日常維修工作,特別是矯正火道墻的變形、清理火道墻結焦、填補火道墻裂縫等;④做好焙燒工序前的配料、成型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