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宇齊
學期結束,寒假已至,又到了孩子向家長“交成績單”的時候。 考得不好可咋辦? 江蘇漣水縣一家小賣部想了個“妙招”:向學生出售獎狀,兩元一張,還能代寫內容。 事實證明,這生意還真不錯。
本要學習優(yōu)異、 表現(xiàn)突出才能獲得的獎狀,在這家小賣部里,只用區(qū)區(qū)兩塊錢就能拿下。聽起來似乎很“劃算”,但這“得來全不費工夫”之獎顯然也沒什么含金量。 為賺得仨瓜倆棗,“精明”的商家毫無底線地“幫著小孩騙大人”; 而那些尚且懵懂的孩子卻在這場交換中付出了無價的誠信,更會形成某種扭曲的價值觀:通過弄虛作假就能嘗到甜頭。
對于這種無良行為,店家倒不避諱,“他們(學生)弄這個騙家長啊,領壓歲錢,現(xiàn)在不就是玩虛的嗎?”虛著來虛著去,道出了這門生意的存在土壤。 這年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在校表現(xiàn)極為看重,孩子們也有自己的那番“年關難過”。春節(jié)在即,捧回一張獎狀,便可讓家長喜笑顏開,獲得稱贊與紅包;而若只帶著慘淡的分數(shù)兩手空空回家,則極有可能遭遇“修理”。 “冰火兩重天”的差別待遇,正是孩子們對假獎狀的需求所在。
說到此處,倒暴露了另一重值得深思的問題:沒有公章的獎狀,能騙得了家長么?再進一步,即便真有膽兒更肥的店主弄出個“蘿卜章”來,這買來的獎狀難道真能以假亂真? 果真如此,那也只能說明家長之失察失責到了何種地步,對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之不聞不問到了何種地步。說白了,真正可能被這假獎狀蒙騙的,只能是那些很在意孩子成績,但其實并不關心孩子在校情況和學習進度的家長, 忽略與學校溝通、疏于花時間參與孩子成長,對成績的關心也就成了形式主義。
兩元買獎狀,看似小買賣,卻不能一笑置之。 店家自當受譴責,對孩子的誠信教育也必須加強, 可暴露出的家長問題也應當引起重視。須知人生的打開方式本就多元,身為家長,需要從多方面關心孩子的成長,趁早拋棄唯成績、唯獎狀的心態(tài)。 當孩子置身充滿關愛的成長環(huán)境,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相信無論成績好壞,都不會去動買獎狀的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