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華
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會引起步態(tài)和平衡功能受損,而步態(tài)和平衡障礙是不良功能預后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為步態(tài)是獨立生活的關鍵因素,改善步行功能是卒中康復的主要目標。平衡功能障礙對功能獨立性和機體整體恢復也有重要影響。然而,卒中患者的步態(tài)康復仍然缺乏先進的康復方案。恢復期,對側小腦參與到卒中后運動網絡的功能重組,并發(fā)揮重要作用。在卒中動物模型中,刺激小腦皮層網絡能夠改善功能恢復。值得注意的是,fMRI研究顯示對側小腦神經活性與卒中患者的步態(tài)恢復呈正相關?;颊咄枰匦聦W習簡單的運動方法,這個現象支持運動被小腦主動控制的機制假說。通過無創(chuàng)腦刺激可提高小腦介導的運動學習能力,特別是步態(tài)和平衡功能。小腦間歇性θ-短陣快速脈沖刺激(cerebellar intermittent θ-burst stimulation,CRB-iTBS)是一種可重復性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研究發(fā)現其能夠強烈激活小腦的神經活性。
基于此背景,2019年2月來自意大利的Giacomo Koch等在JAMA Neurology上公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該研究目的在于驗證CRB-iTBS是否能夠改善偏癱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態(tài)功能障礙。
該研究為隨機、雙盲、假對照、Ⅱa期臨床試驗,CRB-iTBS聯(lián)合物理治療3周。納入2013年3月-2017年6月入住神經康復醫(yī)院的36例連續(xù)的對側大腦中動脈分布區(qū)慢性缺血性半球卒中患者,隨機給予病變對側小腦半球CRB-iTBS或假CRB-iTBS治療。在治療3周期間,每日兩組治療皆于物理治療前進行。主要終點為兩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相對基線得分變化的差異。
共34例患者完成了研究。兩組比較,CRB-iTBS組步態(tài)和平衡功能得到改善,平均Berg平衡量表得分顯著提高(基線:34.5±3.4;治療3周后:43.4±2.6;治療結束3周后:47.5±1.8;P<0.001),假CRB-iTBS組未見改善。Fugl-Meyer評分和Barthel指數治療前后沒有差異(P>0.05)。在步態(tài)分析中,CRB-iTBS能夠減小步幅,增加后頂葉皮層的神經活性,而假CRB-iTBS未發(fā)現這個現象。
最終作者認為CRB-iTBS通過提高小腦皮層的可塑性,促進了卒中患者的步態(tài)和平衡功能恢復。這對提高患者的獨立行走能力、降低跌倒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獻出處:
KOCH G,BONNì S,CASULA E P,et al.Effect of cerebellar stimulation on gait and balance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hemiparetic strok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Neurol,2019,76(2):17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