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覽全書,它有這么幾個特點:
首先,本書資料翔實詳盡。書中披露了大量細節(jié),讓人讀起來很有現(xiàn)場感。在“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這一部分,我們仿佛跟著習總書記一起,回到了他闊別40年、魂牽夢繞的梁家河,我們隨著總書記一起見到少年時的伙伴;隨總書記一起掀開劉金蓮家飯桌上的籠布,看到了蓋在籠布下的白饅頭和黃饃饃;隨總書記一起來到木軍塬上的蘋果園;隨總書記一起被鄉(xiāng)親們濃濃的鄉(xiāng)音和滿滿的熱情包圍著……大量細節(jié)將習近平在梁家河生產生活的7年以及日后他與梁家河鄉(xiāng)親的交往、再回梁家河的情形真實立體鮮活地呈現(xiàn)出來,習近平對梁家河的深情厚誼躍然紙上。
第二,行文質樸生動。《梁家河》一書以嶄新的視角、接地氣的語言質樸生動地講述了鄉(xiāng)親們記憶中習近平在梁家河的故事。本書采用第三人稱敘事,挖掘當年與習近平共同生活勞動過的親歷者的回憶,給人以現(xiàn)場感??倳浕氐搅杭液?,自然而然地使用起“婆姨”“受苦”“一滿幫間”“解下解不下”等陜北方言。正如總書記所說“陜西是根,延安是魂,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夢”開始編織的地方。
第三,情感真摯濃厚。在自己度過7年青春歲月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珍藏著每一位伙伴和鄉(xiāng)親的記憶,看到他們,總書記依然能直呼其小名。為張青遠生病離世而難過,為呂侯生生活條件的改觀而高興……無論是對總書記回梁家河的客觀記述還是對鄉(xiāng)親們珍藏的關于習近平的故事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都透露出習近平與人民的深情厚誼。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尤其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離不開他在梁家河的感性體驗。
第四,主題催人奮進。《梁家河》是青少年勵志成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范本。習近平當年到梁家河,因為父親蒙冤而頂著“黑幫子弟”的帽子,但他在短暫的迷茫之后,下定決心扎根梁家河,用父親教導的團結的方法,用自己的行動和梁家河鄉(xiāng)親融為一體,并成為鄉(xiāng)親們奮斗美好生活的領路人。他積極向組織提交入團、入黨申請書,他堅信,黨內、團內好人越多,壞人就會越少。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艱難困苦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意志。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xiàn)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總書記在梁家河表現(xiàn)出來的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并且愈挫愈勇的精神面貌,正是今天的青少年亟需培養(yǎng)的素質和精神。
梁家河7年,是習近平三觀形成的7年,也是他熟識基層的7年,是他樹雄心、立壯志的7年。
(摘自《文化藝術報》6.15 劉立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