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孩
1991年,一位名叫米利·西巴的烏干達村民在比平常更遠的地區(qū)尋找木柴時竟意外地看到一個小男孩被一群猴子包圍在中心,并與猴子一起開心地玩耍。隨后她立即呼叫村民前來幫助,并將這個猴孩逼困在一棵樹上,最終被帶回村子中。村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由于一直四肢行走,膝蓋被磨得發(fā)白,指甲又長又彎,明顯不是普通在家中長大的孩子。隨后一位村民認出了這個猴孩,原來他叫約翰·西邦亞,最后一次看到他是1988年,當時他的父親殺死了他的母親并從此失蹤,而年僅兩三歲的西邦亞也在村子里消失了。后來的三年里,西邦亞一直在野外流浪,他曾依稀地記得幾天后猴群接近了他,并讓他吃樹根、堅果、甘薯等食物。目前,西邦亞已經(jīng)20多歲,1999年10月他曾作為“非洲珍珠”兒童合唱團的20名成員之一來英國演出。
狼孩
1972年5月,距離印度蘇爾坦普爾32公里的穆薩法哈納森林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4歲左右的男孩,當時他正在與其他的狼崽玩耍。這個男孩的膚色很深,指甲又長又鉤,頭發(fā)臟得打結(jié),手掌、肘部和膝蓋都生著老繭,還具有某些卡巴拉和阿馬拉的特征:牙齒鋒利、喝血、吃土、吃雞、喜歡黑暗,與狗和豺狼非常親近。人們給他起名為沙姆迪歐,并把他帶到Narayanpur村。雖然他后期不再吃生肉,但卻一直不能說話,只是學會了一些手語。1978年,“特蕾沙修女之家”在印度北部城市勒克瑙接納了貧困交加的他,重新給他起名為帕斯卡,于1985年2月去世。
瞪羚孩
敘利亞巴斯克省的考古學家吉恩·克勞德·奧格爾1960年一個人在撒哈拉沙漠旅行時,遇見奈馬迪游牧民,他們告訴奧格爾離此一日之遙的地方生活著一個獸孩。第二天,他在牧民的帶領下啟程尋找,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裸體男孩,混在一群白瞪羚中大步奔跑著。這個男孩通常是四肢爬行,偶爾也會直立起來,奧格爾認為他可能是在剛出生7、8個月時被遺棄,已經(jīng)開始學會直立動作。當周圍有任何輕微動靜,他的肌肉、頭皮、鼻子和耳朵都像瞪羚一樣習慣性地抽搐著,他會用牙齒撕扯沙漠植物的根莖,像瞪羚一樣用鼻孔蹭來蹭去。他一般只吃草,偶爾在植物缺乏時也會吃點昆蟲充饑,他的牙齒與其它草食類動物一樣邊緣是平坦的。1966年,人們曾試圖從直升機上撒下一張網(wǎng)來捉住他,卻未能成功。與其它有記錄的獸孩不一樣的是,瞪羚男孩一直與他的動物同伴生活在一起,從未重返人類社會。
(摘自《奧秘》2018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