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一波的熱,這回據(jù)說輪到了央視一個講壇上天天開講那幾位的講稿或講稿改編本。古代說部,本來就分講史、脂粉、桿棒、靈怪種種,其中的“講史”,雖然七真三假,但是好聽。今天的“講史”,史學界雖然人言籍籍,但似乎還沒有人指責他們面壁虛構(gòu)。
中國人的歷史知識,多半兒是從“講史”中得來,有本事、有耐心抱著二十四史讀下來的,寥若晨星。但若講起《封神》《三國》《說唐》之類,但凡是個中國人,都能侃上半天,姜子牙登壇封神,諸葛亮裝神弄鬼,紅拂女慧眼識英豪,大概無人不曉。
借鑒“講史”的優(yōu)點,普及些歷史知識,不是什么壞事。若能再夾雜些歷史經(jīng)驗,使人知所鑒戒,當然更好。講的人不離史實,聽的人有滋有味。至于一本書賣了多少版稅,有人要流口水,有人要生忌妒,都是世態(tài)之常,只要不因忌生恨,因恨成仇,做出些不伶不俐的勾當,也就不必管他。
難辦的是講史的人,一旦因此成名,便也“星光燦爛”。明星好像什么都應(yīng)該懂,會講的好像什么都能說。于是,東也拉,西也扯,去講一些自己未必懂或未必擅長的東西。起初靠著明星效應(yīng),或能賣座,時間一長,只怕也要星光黯淡??上Т死砗苌儆腥硕?,尤其是正在當紅的關(guān)口。
(摘自《讀書》 陳四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