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是自購房還是租賃房?”“你家戶型是什么樣?”“你家房價是多少?”……這一連串跟“房”有關的問題,近日出現在深圳市龍崗區(qū)童夢可園幼兒園中(4)班下發(fā)的《“我的小區(qū)”主題調查表》中。此事經由社交媒體發(fā)布后,迅速引發(fā)輿論熱議。
增強孩子觀察力——在此事引起廣泛關注后,幼兒園園長和當地教育部門均回復稱,調查的目的在于讓孩子了解自己家所在的小區(qū),了解安全行走路線圖、小區(qū)配套設施等,增強孩子的觀察力,并不存在外界猜測中的“摸家底”,不過,在問題設置上確實存在不嚴謹的地方。
打探家長經濟情況——有網友指出,這樣的問題顯然超出了一個做為幼兒園小朋友的認知能力。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小區(qū)無可厚非,可是孩子有必要弄清楚自家的房價是多少嗎?這些內容和教學有關嗎?更有家長表示:這樣的調查存在打探家長經濟情況的嫌疑,這是描述“我的小區(qū)”還是描述“我家的經濟狀況”?
引發(fā)教育不公——有網友擔憂,學生家長的社會背景被學校或者老師掌握后,會成為尋租的資本,部分老師會拿有色眼鏡看學生,甚至“因財施教”。原本單純的師生關系一旦被附著上復雜的成分,可能會引發(fā)教育不公平現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家長隱私的保護,以及學校對親子作業(yè)如何合理設置,都應引起學校和相關部門的注意。(綜合《南方都市報》《錢江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