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沒有爸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但我發(fā)現(xiàn),只要人一過了青春期之后,就不希望被人家用“你好乖”來贊美。
為什么?幾個高中生告訴我:那根本不是贊美,好像在罵他笨、平凡呆板、沒創(chuàng)意、人云亦云、土里土氣似的,如果真要贊美他,他寧愿接受“你好酷!”“你真可愛!”“你好聰明!”“你的EQ很高哦!”這些比較現(xiàn)代化的用語。
青少年趕流行,穿一些夸張的衣服,甚至打耳洞等,這個現(xiàn)象其實是他們想證明自己不是那么乖,證明他們敢于耍酷。背后的心理因素是好想讓自己看起來不一樣,借流行的肯定得到一種自信。想得到自信,是因為他們心里并無真正的自信,想得到肯定,是因自己沒法肯定自己。
有某幾種“乖”是正面的,比如:在人際關(guān)系中游刃有余、顯得乖巧懂事又可愛。該動時動、該靜時靜,是自制力強。讓父母感到受尊重,是孝順。把自己分內(nèi)的事都做好,是有責任感。脾氣穩(wěn)定,是EQ高。這些比較有彈性的定義常被收網(wǎng)在“乖”里頭,又遠非乖字所能涵括。
然而,很多人口中的乖,是全無柔軟度的,只是“不要有你自己的主見,乖乖聽我的話就好,省得我麻煩”。這種乖就很危險了。
長期被壓抑的人,表面上好像都很乖,積壓的郁悶卻常默默地尋找著一個驚世駭俗的出口。不習(xí)慣于表達自己理念的人,也被迫在自我密閉的回路里自言自語,所有的想法都在黑暗的下水道中累積。慣于聽命令的人,會像一個被繩索綁縛手臂的傀儡,只會依令行事,一點判斷能力也沒有。
太被保護在溫室里的小乖乖像沒有免疫力的玫瑰花被移植到現(xiàn)實的森林中,完全失去了招架的能力。 有點叛逆并不是壞事。就讓他自己學(xué)乖,人人都有一條自己的石子路要走,再愛他頂多只能給他雙好鞋,不能替他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