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通州區(qū)貢院小學蔣志超老師的數學課上,她要為小學一年級學生講述“立體圖形的認識”,只見蔣老師拎著一個布袋子走進了教室。
“同學們好!”
“老師好!”
簡短的問候之后,學生們就議論開了,蔣老師這“葫蘆”里到底裝的是什么藥?
“大家想知道我的布袋里裝的啥嗎?誰愿意上來摸一摸?”蔣老師說。
“我來,我來!”班里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最后,幾位代表成為了“幸運兒”。
一陣爭論之后,答案終于揭曉。
原來,袋子里裝的是茶葉筒、積木塊(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乒乓球、魔方。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蔣老師就投其所好,安排了男女生記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游戲。
游戲中,有學生發(fā)生了爭執(zhí)。
原來,蔣老師的模型里有一個特色的長方體,其中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這是什么模型呢?
“這是一個正方體”,前排一位穿粉紅衣服的女學生搶答到。
“哦,是這樣嗎?那老師翻動一下這個模型,大家再看看這是什么模型?”蔣老師將圖形在手里一晃,將之前正方形的面水平轉動90度,一個長方形的平面呈現在了學生的眼前。
“不對啊,這不是正方體,這是長方體!”另一個學生補充道。
隨著模型的變動,學生逐漸對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了正確的認知。
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內容,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觀念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之一。蔣老師精心設計了“玩一玩、分一分、摸一摸、說一說”等豐富多彩又循序漸進的數學實踐活動,從師生互動到生生互動,學生頭腦中要有模型才能判斷摸得對不對,學生要將用手摸到的實物和頭腦中的認知進行比較,這些活動都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在愉悅的活動氛圍中“潤物細無聲”般的達成了抽象的數學建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