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根據英語課程標準詳細闡述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文化意識的概念內涵、作用意義及實施策略。筆者通過具體實踐進一步引發(fā)思考,旨在引導教師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初中英語;文化意識;實施策略;實踐思考
【作者簡介】龔正紅,江陰市華士實驗中學。
一、理論背景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還提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指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由此可見,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對中學生掌握英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概念意義
1.概念。眾所周知,語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
2.意義。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yǎng)國際意識。所以說,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三、實施策略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兩點:
1.在起始階段教師應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外國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教師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鑒于此,我們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化水平,努力適應英語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呢?筆者同樣建議我們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點具體實施:
1.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準備。
2.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盡可能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實踐反思
2018年6月5日上午無錫市初中英語學科課程基地組12位成員在謝建民老師帶領下前往江陰市華士實驗中學進行了一次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筆者作為課程基地組成員之一有幸與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的陸銘老師進行了同課異構,感覺獲益匪淺,至今記憶猶新。以下是筆者結合本文主旨對本次研討活動的案例分析及反思感悟,以期進一步改進課堂行為,提高課堂質量,落實課改精神!
授課時間:2018年6月5日(周二)上午第二節(jié)8:30-9:10。
授課地點:華士實驗中學錄播教室。
授課班級:八6班。
授課內容:牛津英語譯林版2013八年級下Unit 8 Reading Green Switzerland。
課前準備:由于謝建民老師給我們交代開課任務時重點提出了課堂要盡可能結合中心組課題——“促進跨文化理解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研究”,體現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筆者在如何幫助學生分析文章、構思主題、設計課件,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下了一番功夫,更得到了南師大教授劉學惠老師和江陰市教研員費亞新老師、屈紅釗老師的耐心指導,使筆者得以順利完成本次同課異構任務。
首先,上課前夕,筆者再次認真研讀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獲悉了文化意識的概念內涵、意義以及實施策略,同時也糾正了筆者的認識偏差。這為筆者上好這節(jié)公開課提供了理論依據。
其次,筆者在課件設計時緊扣“green”這個關鍵詞,在PPT上呈現綠色的背景,綠色的樹葉,綠色的字體等體現綠色主旋律,課堂上也將“green”這個關鍵詞貫穿始終,更將“ 環(huán)?!?這個主題深入到孩子們內心。
最后,筆者在處理一些細節(jié)方面也動了一番腦筋。比如,網上下載瑞士一年四季好風景視頻,搜索瑞士地理位置圖、瑞士國旗、瑞士軍刀、瑞士銀行、瑞士貨幣(瑞士法郎)、瑞士手表的圖片讓孩子們猜,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問時以小卡片累計積分,每答一次發(fā)一張卡片計一分,并在京東網上購買了瑞士軟糖作為禮物獎勵他們,這些都大大刺激了學生上課的興趣,效果非常明顯。
實踐操作:(注:限于篇幅以下僅從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角度摘取部分說明)
1.淺層次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上課前三分鐘筆者先讓學生觀看了瑞士一年四季風光視頻:Now let’s enjoy the video and predict:Which country does it describe?學生結合預習及視頻內容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也為引出課文作了鋪墊。這里通過視頻中瑞士一年的季節(jié)更換、動植物生長活動、瑞士人們的生活、地圖動態(tài)演示及瑞士國旗等栩栩如生再現了瑞士的風土人情。學生淺層次了解了瑞士的地理位置,瑞士自然風光,獲知了一系列瑞士名牌如瑞士軍刀,瑞士手表,瑞士軟糖和瑞士銀行。學生驚訝地發(fā)現:原來生活中的好多生活用品來源于瑞士,而且質量上乘,深受大家喜愛!孩子們一下子愛上了這節(jié)課,因為本課貼近生活,因為瑞士美麗,因為上課認真聽講,踴躍發(fā)言有瑞士軟糖吃!
2. 深層次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學生通過視頻圖片了解了瑞士的地理位置,人文自然風光后,筆者很自然引出了“人與自我”這一文化主題。瑞士作為“世界花園之都”,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并不是天然的,一蹴而就的。其成功的環(huán)境保護依賴于全面的環(huán)境立法,嚴格的執(zhí)法守法,各級政府官員、工商企業(yè)和民眾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和良好的環(huán)保行為等眾多綜合因素。在閱讀中,筆者讓學生通過skimming找出了瑞士保護環(huán)境的三種方法,瑞士人積極上進,探索出處理廢舊物品,使用太陽能、風能和水能新能源的有效方法。學生很輕松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也深深懂得了瑞士人為保護環(huán)境做出努力的原因。他們治理環(huán)境的科學方法為世界各國提供了范本,做出了杰出貢獻,令我們尊敬,更值得我們學習!最后,筆者通過兩幅圖片展示祖國的優(yōu)美風光并跟瑞士風光對照,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中間附上兩幅被污染圖片,通過對比,學生震撼了,心痛了,一下激起了他們的保護欲望和對破壞環(huán)境者的痛恨!筆者一看時機成熟,于是引入了“人與自然”這一文化主題,讓他們小組討論“As student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beautiful?”。結合本課所學,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思維活躍的孩子甚至提出了不少建設性觀點和意見,獲得同學和聽課老師的一致鼓掌稱贊!這樣,筆者將英語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淺層次的語言“輸入”和“產出”,通過“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巧妙融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與行為能力,體現主人翁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體現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五、結束語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英語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這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作為英語老師,我們不僅要有持久戰(zhàn)的決心和勇氣,更要在實踐教學中注意方式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盡可能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穎.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J].師道·教研,2016 (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