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語系。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句法結構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漢譯英中經(jīng)常使用詞性轉換法。譯者如果不能恰當?shù)厥褂迷~類,會導致譯文生硬死板。本論文主要論述名詞和動詞之間的相互轉換,另外形容詞,副詞,介詞之間的轉換也是本論文研究的對象。無論詞性如何轉換,其最終目的是使翻譯地道、自然,既符合英漢語言習慣,又符合原文風格。
【關鍵詞】翻譯;詞性轉換;詞類
【作者簡介】熊子瑜(1994.11.02-),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
詞性轉換,指在翻譯中由一種詞性轉化為另一種詞性。例如,將名詞轉換成動詞,將副詞轉化為介詞等。詞性轉換是英漢翻譯中最常用的靈活技巧之一,是避免“中式英語”或“英式漢語”一個重要途徑。譯者應根據(jù)語境靈活處理句子,以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一、詞性轉換的原因
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詞性使用習慣。我們很難用中英文進行一對一的轉換。因此,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我們都要采用轉換的方法,既要使譯文通順,又要符合原文的習慣。如果用一種語言中的一個或兩個詞替換句子中的一個詞,它只能說“替代”而不是“翻譯”。而且翻譯的文本甚至不可讀。與漢語相比,英語更分散,這可能是英語和漢語在句子結構上最大的區(qū)別。因此,在忠實于原文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適當?shù)厥褂棉D換。
首先,英漢介詞的區(qū)別。英語的介詞(preposition)又叫前置詞,因為它置于名詞、代詞等前面,所以稱為preposition(pre,前;position,位置),在漢語里,介詞的作用是介紹,使一類實詞與另一類實詞發(fā)生關系,所以起介紹句法作用的詞就是介詞。
漢語介詞大都是從古代動詞虛化而來的,兼有動詞的句法功能,存在和動詞糾纏的問題,有些容易和動詞區(qū)別,有些很難。而英語介詞不存在這種情況。
例如:他在家里。(動詞)
他在家里看電視。(介詞)
他在溫州。(動詞)
他住在溫州。(介詞)
很多英語介詞兼有副詞的功能。漢語很少這種情況。
例如:They were here before five o’clock.(介詞)
He has done these work before.(副詞)
其次,英漢名詞的區(qū)別。英語名詞根據(jù)其過程可以分為簡單詞、派生詞和復合詞。漢語的名詞可分為單純詞和合成詞,根據(jù)詞根以及詞根和詞綴的結合情況不同,合成詞可分為復合式、附加式和重疊式合成詞。英語不但廣泛以名詞代替動詞來表意,而且以名詞用作形容詞。比如mood music(抒情音樂)、school views(學校的觀點)、love match(恩愛夫妻)。這些詞都把名詞作為形容詞或者動詞來用。重要的是語法功能對比:英語中名詞不能作謂語,而漢語可以。
例如:他20歲(He is 20 years old)。今天周一(Today is Monday)。
然后,英漢形容詞的區(qū)別。漢語形容詞構詞,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形容詞與其相對應的名詞詞形不變,例
如:美麗、熱情、善良等,但有時為了區(qū)分與名詞的差異,可以在這些詞后加上“的”字,如:美麗的、誠實的。英語形容詞不能直接作句子的主語、賓語,需要在形容詞前加定冠詞“the”之后可以泛指一類人,與謂語動詞的復數(shù)連接。
例如:the old(老年人)、the young(年輕人)、the rich(富人)、the poor(窮人)。漢語形容詞可以充當任何句子成分。其中,普通形容詞能充當謂語,大多能用“不”和“很”修飾。漢語形容詞的構成較為隨意,通常一個名詞,或名詞加“的”便可構成形容詞(當然包括本身是形容詞)。例如,藍色的天空,中國人民,好天氣。英語形容詞構成可以通過后綴或詞尾實現(xiàn),一般的形容詞詞尾包括:-able,-full,-ish,-like,-ous,-ly,-y等。例如,beautiful,terrible,selfish.當漢語形容詞做狀語時,而在英語中是副詞充當狀語,例如:
他走得很慢。He walks very slowly.
這花開得很好。The flower blossoms greatly.
最后,英漢動詞的區(qū)別。
無論是在英語還是在漢語中,動詞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它們是語法體系中的主要詞類,在句法結構和言語交際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如果對動詞的用法進 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英、漢動詞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英語時態(tài)的語法形式由謂語動詞的特定形式來體現(xiàn),就是由to be, to have, to do, will等助動詞的變化形式所構成的。例如:
I study English every day.(一般現(xiàn)在時)
She is reading a book now.(現(xiàn)在進行時)
He will go to school tomorrow. (一般將來時)
與英語相比,漢語中的動詞在構成時態(tài)方面的用法簡單得多,在動詞后面加上時態(tài)助詞“了”“著”“過”表示動作進行的狀態(tài),或者是在句子中使用表示時間的名詞“過去”、“現(xiàn)在”、“將來”等或副詞“曾經(jīng)”、“剛剛”、“已經(jīng)”等說明動詞發(fā)生的時間。例如:
昨天晚上我這個時候正看著電視。(表示進行)
我的作業(yè)已經(jīng)完成。(表示完成)
你讀過這本書么?(表示過去)
鑒于以上英語和漢語在詞性上的這些差異,在進行英語翻譯時,首先應注意那些具有較多詞性的詞在句中的具體詞性,以便于準確的把握詞義和判斷句型結構。語言是人們進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一門藝術,在語言翻譯中,詞性之間的轉換應以達到交流為目的。
二、漢譯英中的詞性轉換
1.漢語動詞轉換成英語名詞。漢語是一種動態(tài)語言,也就是說,人們在談話中傾向于使用動詞。在一句話中,通常包含幾個動詞,充當漢語句子的成分,既靈活又方便。因此,漢語中有大量的動賓結構,導致多個謂語動詞的句子出現(xiàn),有時甚至一個短句也包含一個以上的謂語動詞。在漢語中,一種詞類可以充當多種句法成分。此外,漢語具有動態(tài)敘事的特點。英語句子通常只有一個主要謂語動詞,動詞只能作謂語。如果動詞充當其他成分,它必須改變形式并轉換詞性。換言之,我們傾向于將動詞在漢英翻譯中轉換為名詞。
英語是靜態(tài)語言,動詞只作謂語。只有增加詞綴或改變詞性,動詞才能充當句子的其他成分。在漢譯英過程中,除了謂語動詞外,人們通常把動詞轉換成名詞,特別是抽象名詞。例如,
很難把這部小說列入哪一個類型中去。
This novel defies easy classification.
他長期以來習慣于在最后一分鐘作出決定。
He has long been used to last-minute decisions.
在第一句中,這里所說的“classification”是用來表示“列入類型”這個動作,第二句中“decisions”是用來表示“作出決定”這個動作。一些英語名詞被廣泛地用來表示行動的意義。奈達說,名詞在一些語言中被廣泛地用來表示動作的意義,例如英語。漢語動詞可以譯成具有動詞性質(zhì)的英語名詞。這兩個例子中使用的名詞可以強調(diào)事實,避免和前面句子使用相同的句型。
它統(tǒng)治那個地區(qū)長達20年之久。
He had been the ruler of that region for as long as twenty years.
他酷愛古典音樂。
He is an ardent lover of classical music.
在第一句中,這里所說的“the ruler of”是用來表示動“統(tǒng)治”的動作,第二句中,“an ardent lover”是用來表示“酷愛”的動作。當一些動詞在英語名詞中增加詞根時,就要加上這樣的后綴:“-or”或“-er”,不是指某一個專業(yè)人員,而是指一個動詞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把這些名詞轉換成動詞,使我們的翻譯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2.漢語動詞轉換成英語形容詞。漢語動詞可以譯成英語形容詞。漢語是動態(tài)語言,英語是靜態(tài)語言。漢語句子中可能有一個以上謂語動詞,但英語句子中通常只有一個謂語動詞。在漢譯英過程中,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除了把漢語動詞轉換成名詞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方法,就是把漢語動詞轉換成意義相關的形容詞。動詞通常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而形容詞是用來表示感情,欲望,感知等心理狀態(tài),通常是在句中作表語。例如:
那個家伙老是滔滔不絕講個不停。
That fellow is very talkative.
他們迫切地想弄到消息。
They were news-hungry.
這里的第一句用“talkative”表示“滔滔不絕講個不?!钡膭幼?。第二句用“news-hungry”表示“迫切地想弄到消息”的動作。形容詞“talkative”“news-hungry”不強調(diào)動態(tài)過程,強調(diào)靜態(tài)過程。
3.漢語動詞轉換成英語介詞。在漢譯英中,人們經(jīng)常把動詞譯成名詞,然后把它譯成介詞和名詞短語。也就是說,作為一種翻譯技巧,詞類轉換是極其重要的。此外,有些英語介詞是用來表示動作意義的,因此,在漢譯英動詞名物化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需要添加介詞,或者直接將動詞轉換成相應的介詞或介詞短語。例如:
(1)11點時,他已睡在被窩里。
He was between sheets by eleven.
(2)他用手指在墻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He wrote down his own name on the wall with his finger.
介詞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前起作用,起連接作用。正如在(1)和(2)的例子中,介詞“between” 和 “with”之后出現(xiàn)在名詞短語“sheets” “his finger”,在“墻壁”和“手指”之間充當連接裝置。
眾所周知,介詞總是與名詞連用構成介詞短語。因此,名詞的頻繁使用有助于英語介詞在語言中的優(yōu)勢。
(3)許多學生反對他。
Many students are against him.
(4)我永遠支持你。
Remember that I am always with you.
這句用“against” 和 “with”表示“反對”和“支持”的動作。介詞“against” 和“with”并不是強調(diào)動態(tài)過程,而是強調(diào)靜態(tài)過程。介詞“against”優(yōu)于“oppose”或“object to”或其他動詞,介詞“with”優(yōu)于“sustain” 或 “support”或其他動詞,充分尊重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三、總結
本文主要研究英語和漢語各部分之間的轉換。本文首先對研究問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然后重點論述了翻譯中轉換的必要性。通過對這些文本的分析,總結出詞性的轉換規(guī)律。在前人的研究中,對翻譯中的詞性轉換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但我們必須避免盲目使用詞性轉換,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用適當?shù)姆g技巧以達到翻譯忠實于原文的理想效果。詞類轉換是否還有其他更好、更準確的方法,需要我們在各種翻譯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M].第一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47-52.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M].第三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66-69.
[3]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 [M].第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