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教師抓住了實體需要的源,就會使流變成有源之水,并會把這樣的教學轉(zhuǎn)化為學生自身的活動,讓他們?nèi)プ龈鞣N各樣的探索,積極地質(zhì)疑、對比、歸納、發(fā)現(xiàn)。這時學習的過程也許比學習的結果更重要,在優(yōu)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把學習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學生才能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tài)中,英語才能彰顯魅力,精彩紛呈。
【關鍵詞】疑問權;發(fā)言權;辯論權;反思權
【作者簡介】唐碧蘭,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新時代學校。
經(jīng)過多年的小學英語教學,我深刻的感受到:能否真正走進新課程,關鍵是每一位教師要更新觀念,調(diào)整角色,提高素質(zhì)。課堂是學生發(fā)展的天地,要想讓你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我們老師就應該多留給孩子們自主學習權利。
一、疑問權——把“提問的能力”交給學生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使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使學生敢于“疑”,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問題成為學生科學探究英語的起點,讓問題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因此,要想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快樂的英語探究者,就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預習課,主要目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反復閱讀、深入文本、感知內(nèi)容、體驗意義、發(fā)現(xiàn)問題,在發(fā)現(xiàn)問題過程中,解決簡單的和基本的問題,并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認為重要的問題填入“問題發(fā)現(xiàn)表”。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時,讓學生完成:
在學現(xiàn)在進行時時,通過大量操練句型以后,讓學生自己總結現(xiàn)在進行時定義:表示說話時 發(fā)生的事情,結構為“主語+ + ”。
教師在“預習課”的角色是引導者、服務者,為學生問題生成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對那些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鼓勵和獎勵,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好習慣,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二、發(fā)言權——把“思維的碰撞”拋給學生
近些年來在小學英語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書的編寫體系每個單元就是一個topic,而圍繞這些主題的教學內(nèi)容則幾乎都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熟悉情景。因此,學生需要體驗,需要交流,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組織、幫助、指導他們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確立主題,創(chuàng)設情景,組織,幫助指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交際性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及時反饋評價學生是否完成學習任務。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手段:
1.反復演示。學生在接收到新的語言信息,經(jīng)過加工而立即提供反饋,顯示認識和接受的情況,即把所學的新語言項目重復出來。如:學生在聽到教師的多次使用肢體語言重復演示I have a cold . / headache / sore throat …后,學生懂得了這句話的語法形式和功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和表情說出來。
2.舉一反三操練。教師提供一些活動,例如,學過I go to school by...要求學生用新的語言表達思想,如:I go to the park / the supermarket / the post office /bookstore by ...,孩子們通過有意義的舉一反三的操練,達到熟練地運用語言。
3.自我編造。教師與學生通過組織一些與主題相關的或類似的活動,讓學生自主地承擔角色,無控制地運用所學語言表達出來。如:五年級學生在學5A Unit 5 My New Room之后,自編 My Dream Room或My Dream Home。學生語言的運用要鋪成一個個階梯,才能爬得更高、更遠。
三、辯論權——把“發(fā)現(xiàn)的空間”留給學生
我們的英語課堂不是平靜的水面,學生出錯再所難免,不要把錯誤視為洪水猛獸,也不要視而不見,聽之任之,而要把它看作一種正常現(xiàn)象,更要將它作為將知識引向深一步的鍥機。在教顏色“What colour…?”一課時,當在情景鋪墊下學生掌握了What colour is…? It’s…后,向復數(shù)進軍時,學生仍舊用It’s…作答。學生中分成兩派為了用“It’s…”“They’re…”爭論不休。這時,我充分肯定了某些學生在前面所采用的簡略回答“Red/green….”。并適時的調(diào)用前面單元所學They are two apples. They are red.來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出現(xiàn)錯誤時應允許有爭辯,不要怕爭辯耽誤你寶貴的課堂時間,更別擔心它會影響你公開課的完美,爭辯是思維最好的觸媒劑。爭辯、交流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學會傾聽,接納和評析,讓聽說讀寫更深一步,設想老師如果一開始就不容置疑擺出觀點剝奪孩子的發(fā)言權,這樣學生以后會為了不出錯而用自己的嘴巴說別人的話“人云亦云”,相信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
四、反思權——把“評價的體驗”還給學生
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善于反思、總結經(jīng)驗、揚長避短,那么他一定比有同樣經(jīng)歷的人有更加豐碩的收獲。反思,有利于孩子們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提高各方面素質(zhì),不斷完善自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新知識,遠比通過教師教而獲得知識,效果好得多。學生學完What’s in/on/under……?后,我給學生們練了幾項聽力,部分同學有時用There is/ are….回答,有時用It’s…,雖然我對本課的重點There be….進行了強調(diào),但學生課后仍上來跟我理論,我們對What’s in…?/ What’s that/this in…?進行了幾組比較,讓學生自己比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別,從而得出結論。讓他們對自己學習上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對自己的弱點有客觀的評價,通過自我反思和評估使自己逐漸成長為終身學習者。如,一堂課即將結束之即,教師可就如下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Are you happy ?”“What have you learned at this lesson ?”“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等,讓學生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是否達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識,學生在反思中將知識進行內(nèi)化、提升。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習策略,學習過程進行反思。
總之,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們!把“提問的能力”交給學生,以問題為紐帶進行英語教學;把“思維的碰撞”拋給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的探究中學習英語,把“發(fā)現(xiàn)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去發(fā)現(xiàn)英語的奧秘;把“評價的體驗”還給學生,釋放孩子的雙手,孩子才有更廣闊的天空,才能在英語教學中帶來更多的精彩!老師們,留給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權力吧!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