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姐姐,父母離婚了,判給了母親。母親再婚,經(jīng)常和繼父鬧騰,聽起來是不是很慘?但是小姑娘眼里事情是這樣的:媽媽很會做菜,也喜歡做。爸爸(繼父)是飯店里的廚師長,媽媽做家常菜,爸爸做大菜。爸爸、媽媽脾氣都不好,愛吵吵,忘性也大,吵完才兩分鐘又沒事了。我很愛爸爸、媽媽。
中國人一般忌諱爭執(zhí)、吵架。家人沒矛盾當然最好,都能好好說話也很好。然而,如果實在避免不了吵,怎么辦?像小姑娘的繼父、母親是烈性子,心思比較單純,爭執(zhí)的內(nèi)容大多是些雞毛蒜皮的家常小事,比如継父有點職業(yè)肥,母親不讓他喝飲料,他非要喝,咣一下吵起來。說到底是為了配偶好,各自心里清楚,沖突發(fā)生時間短,吵完就了,不記仇。這是簡單性吵架。
如果各自表達出想法,把矛盾暴露出來進行溝通,又互相達成諒解,進一步解決問題,就是建設(shè)性地吵。不好的吵架是破壞性地吵,只發(fā)泄情緒,互相指責(zé)兼翻陳年舊賬,而引發(fā)吵架的問題依舊存在。在家里,吵架不可怕,怕的是破壞性吵架。
(摘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