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時,江南的一個小村莊突然流行一種怪病,患病的人全身皮膚都長出一粒粒大小不一的疙瘩,而且奇癢無比。針對此病,當(dāng)?shù)蒯t(yī)生都束手無策。后來,有位術(shù)士說遠(yuǎn)在東海的一座島山,生長著一種能治這種病的草藥,但島上遍布毒蛇,草藥又被毒蛇壓在身下,采之十分艱難。
一天,在一位老農(nóng)的指點下,幾名壯士挺身而出。他們在五月初五當(dāng)天帶上雄黃酒登上蛇島,一邊向毒蛇灑酒,一邊尋找草藥。歷盡千辛萬苦,最后僅剩一人背回兩簍草藥。村民們用這種草的種子煮水洗澡,僅三天病就好了。因為此藥長在蛇身下,如同蛇的床一般,故起名為“蛇床”,其種子即“蛇床子”。
中醫(yī)認(rèn)為,蛇床子味辛、苦,性溫,入腎、脾兩經(jīng),主治男子陽痿、陰囊濕癢、女子帶下、陰癢、宮寒不孕以及風(fēng)濕痹痛、疥癬濕瘡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