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孩子遭遇挫折時不理不踩甚至落井下石的大人,拜托就別美化自己的作為啦。你們給的那都是挫折,不叫教育!
如果孩子處在痛苦里,家長卻袖手旁觀,甚至出言指責“怎么做不好還發(fā)脾氣?”“一點也不堅強!”對于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遠不如成人的孩子來說,這些冷漠和指責會造成“二次挫折”,讓他們不但無法消除挫折感,反而會因挫折感而自卑、自責,結(jié)果就容易陷入無助之中。
應該怎么辦?大人可以陪在孩子身邊,把他們攬在懷里慢慢解釋,“你現(xiàn)在是遇到了挫折,所以會有這些感受。這種反應是完全正常的,不過如果你愿意,可以用一些更平和的辦法來表達這些感受。”這就是在教孩子認知情緒,表達情緒。表達過后,如果孩子的心情變好了,就說明他們消除了挫折感,同時也擁有了“應對挫折感”的能力。
而這樣的良性互動,還會教給孩子兩件事:一,大人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在遇到問題時求助的;我會遇到挫折,也會因挫折而感到難受,但我只要堅持想辦法,就能從挫折里走出來——真正的挫折教育,目標就是培養(yǎng)出這樣有信心,有毅力,樂觀不氣餒的孩子。
對家長來說,首先要盡量減少孩子遭遇到的不必要的挫折,然后在孩子無可避免地遭遇挫折時耐心陪伴,通過講解和示范,來安撫、教導他們,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與支持,成為他們永遠的避風港和安全基地。做到這些,才叫“挫折教育”。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