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先進的自主潛水器“潛龍三號”4月25日在南海北部陸坡東沙西南海域順利完成試驗性應(yīng)用第一潛。近底調(diào)查26小時、航程84公里,“潛龍三號”帶回了數(shù)千張拍自水下1400米左右的海底照片,看到了比較豐富的深海生物、斑狀菌席和疑似冷泉碳酸鹽巖,并探測到近底水體存在甲烷濃度異常。
“潛龍三號”是“潛龍家族”的最新成員,南海之行是其首次出海接受大考。而在此前西太平洋進行的A航段海試中,“海龍Ⅲ”無人纜控潛水器即“海龍家族”最新成員也首次出海告捷。在中國海洋科考領(lǐng)域,為人們所熟知的還有另一個“豪門”即載人潛水器“蛟龍家族”。
經(jīng)過多年努力,中國已形成了由“潛龍”“海龍”“蛟龍”構(gòu)建的“三龍”探海格局,并且不斷提升到新水平,折射出中國海洋科技裝備領(lǐng)域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潛龍”縱橫海底平原和山川
長3.5米、高1.5米、重1.5噸,外形像一條橘黃色的胖魚,顯得憨萌可愛。這是“潛龍三號”給人們的直觀印象。 這條“胖黃魚” 主要應(yīng)用于深海資源環(huán)境勘查,從類別上來說屬于“自主無人潛水器”,具備強大的探測功能。它除了能夠進行海底微地貌成圖、溫鹽深探測、甲烷探測等之外,還具備濁度探測、氧化還原電位探測、海底照相以及磁力探測等諸多探測功能。
這條“胖黃魚”有4個“鰭”,也就是4個可旋轉(zhuǎn)舵推進器,以完成前進后退、上浮下沉等動作。“魚嘴”上安裝的是前視聲吶,可以將潛水器采集的聲學(xué)數(shù)據(jù)轉(zhuǎn)化為圖像,用以識別障礙物和周邊環(huán)境,隨后在主控計算機的控制下通過自主轉(zhuǎn)動和躲避,保障自身安全和正常作業(yè)。“魚尾”上安裝的是磁力探測儀,可對探測目標進行準確分析研判。
在外人看來,“潛龍二號”和“潛龍三號”就是一對“雙胞胎”,外形、體重等一模一樣。但“潛龍三號”是“潛龍二號”的優(yōu)化升級版,簡單來說,前者能耗更低、續(xù)航更大、國產(chǎn)化程度更高、噪聲更低、抗流能力更加強、聲學(xué)成像質(zhì)量更高。相對于兩個“弟弟”,“潛龍一號”從外觀上來看無疑顯得“另類”。它不是“魚”造型,而是長4.6米、直徑0.8米的橘紅色圓柱體?!皾擙堃惶枴钡脑O(shè)計適宜在海底五六千米地勢較平坦的深海中作業(yè),而兩個“弟弟”適宜在海底翻山越嶺,不是為了取代“大哥”。
“海龍”海底取樣手到擒來
在“大洋一號”綜合海試A航段任務(wù)中,大放光彩的是“海龍”系列潛水器。它們是一種遙控水下機器人,擅長局部作業(yè)、定點精細探測,可以進行大功率、長時間的水下工作,在海底硫化物礦區(qū)勘查中被廣泛使用,典型應(yīng)用包括礦區(qū)調(diào)查、礦區(qū)成圖、勘查取樣。
“海龍Ⅲ”和“海龍11000”均出自上海交通大學(xué)。在2009年執(zhí)行的中國大洋第21航次科考中,“海龍?zhí)枴笔状纬晒M行了試用。在東太平洋海隆觀察到了罕見的巨大硫化物“黑煙囪”,并用機械手準確抓獲了多金屬硫化物樣品。在之后航次的大洋科考中,“海龍?zhí)枴蓖瓿闪藢δ洗笪餮蠖嘟饘倭蚧镄聟^(qū)的探測,成功采集到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和生物樣品,還同步拍攝了高清晰的海底照片和作業(yè)全程視頻影像?!昂}?zhí)枴睂崿F(xiàn)了從粗獷取樣觀測到精細取樣觀測的跨越,使中國海底勘探技術(shù)提高了一個層次,標志著中國大洋科考進入機器人時代。
“蛟龍”志在載人全深海無禁區(qū)
在中國深潛器“三龍”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蛟龍”了,不僅在于其體積顯得更大,外形與眾不同,更在于其有“載人”功能,需要潛航員深海駕駛,可以給科學(xué)家群體等提供進入深海開展科考活動的難得機遇。葉聰和崔維成全程參與了“蛟龍?zhí)枴钡难兄坪秃T嚉v程,都是名副其實的“蛟龍英雄”。蛟龍?zhí)?,其設(shè)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yè)型載人潛水器?!膀札?zhí)枴弊鳂I(yè)能力覆蓋99.8%的全球海洋面積。
(綜合新華社訊、《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