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暨南大學力學專業(yè)教師歐陽東指導的學生魯劉磊的博士學位論文,抽檢被認定為“存在問題學位論文”。經(jīng)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決定停止該導師博士招生2年并減少相關學院的研究生招生計劃指標。
(10月11日澎湃新聞)
博士生學位論文出問題的不單單是暨南大學,此前,高校畢業(yè)生論文抄襲、造假、找人代寫的丑聞時常見諸媒體,正是這些害群之馬攪得原本嚴謹?shù)膶W術圈烏煙瘴氣。
仔細思量,他們絕對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態(tài)度不端正。有能力通過博士生招生考試的學生,肯定經(jīng)過了學士、碩士階段嚴格的學術訓練;有能力成為博士生導師的老師,一定擁有較高的學術素養(yǎng)。這樣堪稱“完美”的師生搭配,按道理應該在學術研究中有一番作為,但理想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不少博士生連畢業(yè)論文都無法保質保量完成。
當然,可能有學生魚目混珠,能力不行只想著早點畢業(yè),用“博士”兩字給學歷鍍上一層金,至于過程,則抱著“能混則混”的態(tài)度。但學生對自己不負責,導師怎可放任不管?要知道,當導師把學生收入“門下”,就意味著擔起了將他們培養(yǎng)成才的重任。
博士學位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開題到中期、答辯,導師是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把關人,既要對論文的格式、進度和內容把關,更要對學生的學術態(tài)度、研究方式方法及時糾偏,引導他們精雕細琢,交出一份優(yōu)秀的學位論文。若導師嚴格要求、悉心指導,怎么會落得論文出問題,導師“連座”被處分的下場?
教不嚴,師之惰。被學生“連座”的老師不值得同情。筆者以為,博士階段的學習更像是師徒之間的傳承,傳承的不僅是學術專長,還有治學態(tài)度,如果做不到傾囊相授,這樣的導師不再招生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