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這個詞,細想起來挺有意思的。先說“和”字,由禾苗和口兩部分組成,那涵義大概就是有了生長著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該氣定神閑,和和氣氣了。
這個規(guī)律,在農(nóng)耕社會或許是顛撲不破的。那時只要人的溫飽得到解決,其他的都好說。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fā)達進步。人的較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單是手中有糧,就無法撫平激蕩的靈魂了。中國有句俗話,叫作“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梢娢赋溆酥?,就有新的問題滋生,起碼無法達至完全的心平氣和。
再說“柔”這個字。通常想起它的時候,好像稀泥一灘,沒什么筋骨的模樣。但細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頭削成的矛,看來還是蠻有力度和進攻性的。柔是褒義,比如“柔韌、以柔克剛、剛?cè)嵯酀贌掍摶骼@指柔……”,都說明它和陽剛有著同樣重要的美學和實踐價值。
記得早年當醫(yī)學生的時候,一天課上先生問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時候,什么濃度為好?學生齊聲回答,當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說,錯了。太高濃度的酒精,會使細菌的外壁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續(xù)的酒精就再也殺不進去了,細菌在壁壘后面依然活著。最有效的濃度,是把酒精的濃度調(diào)得柔和些,潤物無聲地滲透進去,效果才佳。
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
柔和是一種品質(zhì)與風格。它不是喪失原則,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一種不曾劍拔弩張,依舊扼守尊嚴的藝術。柔和是內(nèi)在的原則和外在彈性充滿和諧的統(tǒng)一,柔和是虛懷若谷的謙遜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現(xiàn)代人在風馳電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報上的征婚廣告,盡是征詢性格柔和的伴侶,人們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語調(diào)是柔和的,面龐的線條是柔和的,身體的張力是柔和的……
當我們輕輕念出“柔和”這個詞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一縷淡藍色的溫潤,彌漫在唇舌之間。
有人追索柔和,以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書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訣竅,比如怎樣讓嗓音柔和,手勢柔和……我見過一個女孩子,為了使性情顯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筆寫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手掌總是藍的。以致?lián)P手時常嚇人一跳,以為她練了邪門武功。并為自己規(guī)定每說一句話之前,在心中默數(shù)從1到10……她除了讓人感到木訥和喜怒無常外,與柔和不搭界。
一個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對外在柔和形式的模仿和操練,都是沙上樓閣。
看看天空和海洋吧。當它們最美麗和博大,最安寧和清潔的時候,它們是柔和的。
只有成長了自己的心,才會在不經(jīng)意之間,收獲了柔和。
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卷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面龐柔和了,就更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和了,就更準確地表明與人平等的信念。
柔和,是力量的內(nèi)斂和高度自信的寧馨兒。愿你在某一個清晨,感覺出柔和像云霧一般悄然襲身。
(選自《畢淑敏精選集》,有刪節(jié))
技法提煉
1.邏輯縝密的縱向論述:文章的主題是“柔和”,開篇先從“柔”“和”二字的構(gòu)造引入,這是對“柔和”一詞含義和文化內(nèi)涵的解釋。緊接著就是分析“柔和”的意義和力量,通過對生活的觀察,作者認識到柔和是一種品質(zhì)和境界,是一種堅守和謙遜,是原則與彈性的和諧統(tǒng)一,對“柔和”的認識顯然更深一層。隨后開始論述如何追求乃至達到“柔和”的境界,在認識到“柔和”的意義之后,自然想要追索它,因而在邏輯上更進一層,符合人們認知事物由淺入深,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2.事例論證與理論論證相結(jié)合的論證方式:議論文的論證過程應該是多元的,論證時,理論論證是基礎,但理論過多會導致文章枯燥無趣;事例論證是最常見的論證方式,但一味地舉例又有堆砌材料之嫌。因而綜合使用各種論證方式是最簡便最具操作性的辦法。本文在論述“柔和”的意義和力量時,先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事例)論證柔和比風暴更有力量,后進行理論分析,結(jié)構(gòu)上符合由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到抽象的哲思道理的升華。
人們常常以為只有批評才需注重場合,若是表揚,在任何時機任何情形下都是適宜的。這也是一個誤區(qū)。批評就像是冰水,表揚好比是熱敷,彼此的溫度不相同,但都是療傷治痛的手段。批評往往能使我們清醒,凜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過失,迸發(fā)出挺進的激奮。表揚則像溫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脈憤張,意氣風發(fā),噴薄出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眾場合的批評和表揚,除了對直接對象的鞭撻和鼓勵,還會涉及到同時聆聽的他人的反應。更不消說領導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這樣:對個別人的批評一般也是對大家的批評,對某個人的表揚更是對大多數(shù)人的無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當著自家的孩子,頻頻提到別人孩子的品行作為,無論批評還是表揚,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曉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評和表揚永遠是雙刃劍。使用得好,犀利無比,斬出一條通達的道路,使得我們快速向前。使用得不當,就可能傷了自己也傷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鮮血。
我想,對于孩子來說,凡是隸屬天分的那一部分,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不必過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艷麗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濃重的不可抵擋的天意蘊藏其中,無論其個體如何努力,可改變的幅度不會很大,甚至絲毫無補。玫瑰花絕不會變成綠色,小草也永無芬芳。
人也一樣。我們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特質(zhì),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氣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這一范疇里,都大可不必過多地表揚或批評。夸獎這個小孩子是如何美麗,那個又是如何聰明,不但無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學習,把別人的優(yōu)點化為自己的長處,反倒會使沒有受表揚的孩子滋生出滿腔的怨怒,使那受表揚者繁殖出莫名的優(yōu)越。批評也是一樣,奚落這個孩子笨,嘲笑那個孩子傻,他們自己無法選擇換一副大腦或是神經(jīng),只會悲觀喪氣也許從此自暴自棄。旁的孩子在這種批評中無端地得了傲視他人的資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來,松懈了努力。
批評和表揚的主要馳騁疆域,應該是人的力量可以抵達的范圍和深度。他們是評價態(tài)度的標尺而不是鑒定天資的分光鏡。我們可以批評孩子的懶散,而不應當指責兒童的智力。我們可以表揚女孩把手帕洗得潔凈,而不宜夸賞她的服裝高貴。我們可以批評臨陣脫逃的怯懦無能,卻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與體弱。我們可以表揚經(jīng)過鍛煉的強壯機敏,卻不必太在意得自遺傳的高大與威猛……
(選自《畢淑敏散文精品賞析》)
技法點評
選段論證了兩層內(nèi)容,第一層是說批評和表揚都應注意場合,第二層則更進一步,論述批評和表揚不僅要注意場合,更要注意方式和內(nèi)容,對人的天分方面的批評和表揚可以含蓄,對態(tài)度的批評和表揚則很有必要。批評和表揚的對象由孩子到任何一個人,由個體到整體,講出了普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