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號香山居士,被譽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據(jù)統(tǒng)計,白居易傳世詩歌有2923首,他一生的建樹和作為在詩文里基本上都有所呈現(xiàn)。從一定意義上講,詩人是在用詩歌記錄自己的人生。閱讀他的作品,你會覺得此人不僅文學(xué)高妙,而且在書法、美食、音樂、園藝等方面的造詣也頗深。事實上,這樣的印象都還不夠全面,我們對他作為水利人的角色認識是沒有到位的,他曾滿懷激情和愛心興水治水,主持和參與了三項民生水利工程:一是治理杭州西湖,二是開筑蘇州山塘河,三是開鑿龍門八節(jié)灘。白居易可謂水利專家中最著名的詩人,又是詩人中極其出色的水利專家。
治理杭州西湖
白居易822年7月14日出任杭州刺史,10月到崗;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月末離開杭州。他在杭州的時間尚不足20個月。離開杭州時,他曾寫過兩首詩,一首題為《西湖留別》:“征途行色慘風(fēng)煙,祖帳離聲咽管弦。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綠藤蔭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边€有一首題為《杭州回舫》:“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fēng)月知?!?/p>
這兩首傷離別的詩,滑眼看過似無深意,實則隱含了許多詩人對曾經(jīng)的事業(yè)的眷戀和不舍。在有限任期內(nèi),白居易曾帶領(lǐng)百姓治理西湖。李商隱作《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銘并序》專門記載了此事:“既至,筑堤捍江,分殺水孔道。用肥見田。發(fā)故鄴侯泌五井,渟儲甘清,以變飲食。”《新唐書》本傳對此做出呼應(yīng):“始筑堤捍錢塘湖,鐘洩其水,溉田千頃。復(fù)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白居易本人對此也頗為自豪,會昌元年(841年),年屆古稀的他還寫過《寄題余杭郡樓,兼呈裴使君》念及此事。詩云:
官歷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與風(fēng)月,最憶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
綠觴春送客,紅燭夜回舟。
不敢言遺愛,空知念舊游。
憑君吟此句,題向望濤樓。
所謂的“不敢言遺愛”到底是謙辭,治理西湖的工程所在地、范圍以及《錢塘湖石記》的石碑所在,都在“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里有了交代。白居易的念念不忘,分明是在感慨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自己的為政理想還算實現(xiàn)了。他赴任杭州路過洞庭湖,曾留下感言“安得禹復(fù)生,為唐水官伯”,這是在向天地鄭重表白:自己夢想成為唐代的大禹,此舉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是空前的。他到任杭州時,可謂躊躇滿志,在給皇帝穆宗的表書里是下了決心的:“夙興夕惕,焦思苦心。恭守詔條,勤恤人庶。下蘇凋瘵,上副憂勤。”他是有備而來的,把施政重心確定在治水興水上,一方面是為了盡職盡責(zé),“勸課農(nóng)桑”“務(wù)知百姓之苦”(《大唐六典·卷三十·三府督護州縣官吏》),的確為唐朝刺史之要務(wù);另一方面,與當(dāng)時杭州年年鬧旱災(zāi)有直接關(guān)系,“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余在郡三年,仍歲逢旱”。其中,823年的旱情尤為嚴(yán)重,“去秋愆陽,今夏少雨,實憂災(zāi)沴,重困杭人”。為抗旱救災(zāi),白居易曾帶領(lǐng)屬下“歷禱四方”以求雨。求天求地求龍神佑護,當(dāng)時的人們認為把這些做到位以后,即使一滴雨也沒求來,民眾也被調(diào)動起來了,此時發(fā)起興修水利的號召,就很容易得到支持和擁護。
在興水治理西湖上,白居易的具體所為和建樹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成體系的,結(jié)合其《錢塘湖石記》進行如下概說:一是興筑西湖大堤,增加蓄水量,解決了上千頃土地的灌溉問題。大堤未筑前,湖邊“不啻千余頃”的田地,以及“自錢塘至鹽官界”的官河兩岸之良田,其灌溉并無保障;工程完工后,湖堤“高加數(shù)尺”“水亦隨加,即不啻足矣”,其灌溉問題迎刃而解。二是就西湖的泄洪問題給出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并預(yù)留了泄洪道。三是為防止“盜泄湖水,以利私田”提出解決辦法,主張“其石函、南筧,并諸小筧闥,非澆田時,并須封閉筑塞,數(shù)令巡檢,小有漏泄,罪責(zé)所由,即無盜泄之弊矣”。四是配套完成城市飲水工程的改造。該工程在《錢塘湖石記》里還只是構(gòu)想,但最終是完成了的,此即《新唐書》本傳所謂“復(fù)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錢塘湖石記》寫于824年3月10日,白居易5月末離開杭州。由此可斷言,他在離任前都還在搶抓工期,按照最初構(gòu)想把好事辦實,為自己的杭州政務(wù)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古往今來,凡是具有實干精神和愛民情懷的官員,沒有不受百姓喜愛和尊敬的,白居易自然也不例外。824年5月末,他離開杭州時,當(dāng)?shù)孛癖姖M含熱淚趕來送行。這一場面也有詩為證,“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nóng)饑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別州民》)。白居易治理西湖的德政影響久遠,當(dāng)時朝廷對他在杭州的表現(xiàn)即給予了充分肯定,“在公形骨鯁之志,闔境有褲襦之樂”;到了北宋,蘇東坡還曾在《錢塘六井記》里對此大加贊賞:“白公樂天治湖浚井,刻石湖山,至于今賴之?!?/p>
疏通蘇州山塘河
824年秋天,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從杭州回到洛陽,置買了房產(chǎn),打算安穩(wěn)過日子。沒料到次年3月4日即有除書下達,要他赴任蘇州刺史。他當(dāng)即動身,于5月5日到達蘇州。結(jié)合史料來觀察,他在蘇州任上只有十六七個月,有效工作時間也就一年多。他同樣恪盡職守,在“削使科條簡,攤令賦役均”的同時,也將水利建設(shè)作為大事來抓。當(dāng)時蘇州的旱情十分嚴(yán)重,“為郡已周歲,半歲罹旱饑”(《答白太守行》)。為此,他再次帶領(lǐng)民眾完成了一個工程,查閱其作品,與此相關(guān)的表述共有四處:一是“改號齊云樓,重開武丘路”(《吳中好風(fēng)景二首》);二是“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武丘寺路》);三是白氏就《武丘寺路》自下題注云,“去年重開寺路,桃李蓮荷,約種數(shù)千株”;四是“約略留遺愛,殷勤念舊歡”(《齊云樓晚望偶題十韻兼呈馮侍御周殷二協(xié)律》)。這里提及的“武丘”,即今日的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qū)。
經(jīng)考證,白居易完成的這一項目名曰:山塘河水利工程。它是一個綜合配套工程,即在虎丘山環(huán)山開河筑路,水陸兩道直通蘇州城。歷代文獻對此皆有記載,其中尤以明代《萬歷長洲縣志》的表述最為清晰,“唐白公居易來守是州,始鑿渠以通南北而達于運河,由是南行北上無不便之,而習(xí)為通川,今之山塘是也。公又緣山麓鑿水四周,溪流映帶,別成仙島”。該工程發(fā)揮的功用多樣,一是使蘇州古城與大運河實現(xiàn)了水陸南北貫通,二是有助于水利灌溉和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三是使閶門城外直至虎丘山下一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另外,該工程當(dāng)時是做了綠化配套的,在河堤上栽桃李,在塘中新種蓮荷,總計有數(shù)千株。白居易本人對該工程也相當(dāng)滿意,曾以游人身份體驗過泛舟山塘河夜游武丘寺帶來的樂趣,其詩《夜游西武丘寺八韻》有云:
不厭西丘寺,閑來即一過。
舟船轉(zhuǎn)云島,樓閣出煙蘿。
路入青松影,門臨白月波。
魚跳驚秉燭,猿覷怪鳴珂。
搖曳雙紅旆,娉婷十翠娥。
香花助羅綺,鐘梵避笙歌。
領(lǐng)郡時將久,游山數(shù)幾何。
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白氏山塘河水利工程影響同樣極為深遠,可謂功在當(dāng)代,造福千秋。先看山塘河連接的虎丘山,白居易在世時即已成為當(dāng)?shù)氐囊淮竺麆?,游人如織,盛況空前。到了明代,袁宏道、張岱等皆曾著文描繪過時人游覽虎丘的盛況,袁宏道寫道,“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后人沿著白氏所鑿山塘河興建了長街,繁華景象更是非同一般,《紅樓夢》中曾有這樣描述:“有城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fēng)流之地。這閶門外有條十里街”。再來看山塘河河道,到了清代同樣是一道美麗的景觀,《清嘉錄》有云:“虎丘山下,白堤七里,彩舟畫楫,銜尾以游……又楊韞華《山塘棹歌》云‘尋春剛遇落花時,好遣小蠻唱《柳枝》。癡絕烏篷裙屐客,新詩題滿白公祠’”。這段史料證明后人在觀景看花時,也會情不自禁地感念白居易的興水功績和“高行美才”。
白居易在蘇州任上為時雖短,但他以民為本,政省刑寬,蘇州民眾對他極為愛戴。在他離開蘇州時,官民齊相送,依依不舍,其情其景也有詩為證,“青紫行將吏,班白列黎氓。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別蘇州》)。當(dāng)時在和州刺史任上的劉禹錫,獲悉此事后贈詩云:“聞有白太守,棄官歸舊溪。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夸者竊所怪,賢者默思齊?!痹诜Q贊白居易的德政之余,還表達了見賢思齊之意。
開鑿龍門八節(jié)灘
人老體健最重要,遺憾的是白居易晚年過得并不順暢。839年冬十月,他“得風(fēng)痺之疾,體癏目眩,左足不支”,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痛風(fēng)病。此后他去長物“賣駱馬”,放妓“別柳枝”,過“在家出家”的日子;841年又因年高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秋又遇老友劉禹錫去世。他自己的感受是“一枝蒲柳衰殘身”“死生無可無不可”。按理說過這種風(fēng)燭殘年的日子,通常情況下一般人連自身都照顧不過來,哪還有心思管他人之事!但是,白居易的表現(xiàn)卻與眾不同,844年他又做了一件大好事,與悲智僧道遇一同發(fā)心,“經(jīng)營開鑿”洛陽伊河之八節(jié)灘、九峭石。
八節(jié)灘是唐代由古陽洞乘船東渡伊河至香山必經(jīng)之河道。這個地方石峭流急,不便舟楫,民間一直有鬼門關(guān)之說。白居易“早棲心釋梵”(《病中詩十五首并序》),晚年更是香山寺的??停瑏硗皂毝梢梁?。八節(jié)灘、九峭石的險情,以及過往人流所受的苦楚,他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晚年的身份不比蘇杭刺史一般,自然沒有足夠的人力、財力與物力供他調(diào)用和發(fā)動,他只能等待機會。幸好他遇見悲智僧道遇,再加上香山寺僧眾及時做出響應(yīng),這才成就了他們合力“開得龍門八節(jié)灘”之善舉。
以下是白居易為“開龍門八節(jié)灘”所作的兩首詩。
一
鐵鑿金錘殷若雷,八灘九石劍棱摧。
竹篙桂楫飛如箭,百筏千艘魚貫來。
振錫導(dǎo)師憑眾力,揮金退傅施家財。
他時相逐四方去,莫慮塵沙路不開。
二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津。
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
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
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后人。
結(jié)合詩句和序文來看,寫作時間是在該工程完工后。施工場面熱火朝天,“鐵鑿金錘殷若雷”;工程完工后效果明顯,“十里叱灘變河漢”;水運交通極為便利,“竹篙桂楫飛如箭”。過往民眾當(dāng)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既有了安全保障,又免了諸多苦楚,“夜舟過此無傾覆,朝脛從今免苦辛”。在整個工程的建設(shè)中,悲智僧道遇、香山寺僧眾及普通民眾是主要出力者,白居易帶頭“施家財”負責(zé)資金籌措。這一工程完工,白居易自然非常歡喜,除了寫成《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詩二首》外,還寫過《歡喜二偈》提及過此事,“心中別有歡喜事,開得龍門八節(jié)灘”。
白居易“開得龍門八節(jié)灘”對后人影響頗大,明朝時期朝鮮李朝詩人高敬命(1533—1592)甚至將此事作為典故,寫進《用漫韻示季明》一詩,詩云:“半世交游伯仲間,盟隨鳩鷺未應(yīng)寒。同尋白社千竿竹,議鑿龍門八節(jié)灘。自有詩書供討論,更將觴詠寄追歡。期君歲暮輸心地,寧待風(fēng)斤斲堊漫”。
在中國古代搞水利建設(shè),其難度非同一般。從運作方式來看,它需要廣泛征發(fā)民夫,有計劃、有目標(biāo)、有期限地進行群體協(xié)力勞動。從對治水者的要求來講,有志治水、不避艱辛、躬身實踐等是一方面,另外還要懂得工程技術(shù)(比如《錢塘湖石記》當(dāng)中提及的“函”“筧”等),熟諳水情特點、地質(zhì)地貌,并有超強的統(tǒng)籌調(diào)度人力物力的能力等。這些都是治水事務(wù)的復(fù)雜性、艱巨性和技術(shù)性所決定的。白居易一生涉及三個水利工程,前兩者是在蘇杭刺史任上完成的,時間短,任務(wù)重,最后他都交出了滿意的答卷,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盡管他離開蘇杭時都曾用“甘棠遺愛”典故,謙稱自己政績不怎么樣,事實上蘇杭的老百姓是特別感謝他的,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桿秤,他們掂量得出白居易在水利建設(shè)上所做的一切并不容易。晚年白居易“開得龍門八節(jié)灘”,更不一般,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另類行為,在這一工程中,我們司空見慣的官府主體沒有了,白居易的行為純粹類于今日所見的志愿者行動,是大善舉大慈悲,是真正的大愛行為。白居易被后世譽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偉岸人格及其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不單單體現(xiàn)在詩歌文本上,還在于他的行動上。他詩名大于政聲,以至后人忽略了他所參與和指揮完成的水利工程,忽略了他“唯人瘼是求”的情懷與抱負。白居易一生憂念民生,“心中為念農(nóng)???,耳里如聞饑凍聲”(《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為此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