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民族和人口眾多。歷史文化淵源深厚。財神文化也相當豐富多元。
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神,一般認為有“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范蠡,“武財神”關羽等。除上述幾位外,民間供奉的財神還有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其繪像經(jīng)常與“?!薄暗摗薄皦邸比呛拖采窳性谝黄?,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jié)時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招財進寶的偏財神
民間的偏財神經(jīng)常是指被稱為“五路神”的財神。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元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逼渲械奈迓肥侵笘|西南北中五方,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fā)大財。五路財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他們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這天天剛放亮,一陣陣鞭炮聲便傳入耳中。
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在初四晚上舉行迎神儀式,準備好果品、糕點及豬頭等祭祀用品,請財神喝酒。屆時,主人手持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方財神堂接財神,5位財神接齊后,掛起財神紙馬,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拜罷,將財神紙馬焚化。到了初五凌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一直吃到天亮開門營業(yè),據(jù)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清代蔡云《吳覦》中有生動描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彼^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爭先放頭通鞭炮。祈盼發(fā)家致富。
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還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偏財神。有關利市仙官的來歷,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所謂利市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指做買賣時得到的利潤;二是指吉利和運氣;三是指喜慶或節(jié)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人們信奉他,是希望利市財神保佑大家生活幸福美滿,萬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別是商人,還把利市仙官圖貼到門上,并配以招財童子,對聯(lián)寫道:“招財童子至”與“利市仙官來”,隱喻財源廣進、吉祥如意。
撒錢濟貧的準財神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眾多財神中,有一類只能算作是準財神。意為未得財神封號,但由于此神能給人們帶來一定的財運,承擔了一部分財神的職責,于是人們就將其作為財神看待。劉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準財神。劉海蟾原名劉海,五代時人,籍燕山(今北京),曾為遼朝進士,后為丞相輔佐燕主劉宗光,此人素習“黃老之學”。
《歷代神仙通鑒》中有云:一日,有自稱正陽子(呂洞賓)的道士來見,劉海以禮相待,道士為其演習“清凈無為之示,金液還丹之要”。索雞蛋十枚,金錢十枚,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成塔狀。劉海驚道:“太險!”道士答道:“居榮祿,履憂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劉海頓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劉玄英,道號“海蟾子”,拜呂洞賓為師,得道成仙,云游于終南山、太華山之間。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由此看來。劉海是個頓悟棄富的道士,本與財神無緣,劉海成為財神也許是源于他的道號——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劇毒,對人體有害,被列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強心、鎮(zhèn)痛、止血等作用,又為人們所崇拜?!短接[》引《玄中記》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又能食山精?!碑敃r人們把蟾蜍當成了避五病、鎮(zhèn)兇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物,是有靈氣的神物。劉海是以“蟾”為道號而聞名,又以“劉海戲金蟾”的傳說被抬上了財神的寶座。
劉海戲金蟾出現(xiàn)在大量的民間年畫和剪紙中。歷代畫家也有不少關于這一題材的佳作傳世。在這些作品中,劉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頑童形象,其頭發(fā)蓬松,額前垂發(fā),手舞錢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著錢串的另一端。做跳躍狀,充滿了喜慶、吉祥的財氣,劉海所戲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舉世罕見。金蟾被看作是一種靈物,古人認為得之可以致富,這是劉海被塑造成財神的主要依據(jù)。如今商家店鋪門面柜臺上多擺設金蟾吐金錢的擺件。以圖金錢廣進、財源茂盛。據(jù)說,劉海用計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里,就把錢撒到哪里,救濟了不少窮人,人們尊敬他、感激他,遂稱他為“活神仙”。為此,人們還修建了劉海廟,把他的故事編成戲劇傳唱至今。
人神歡騰財神節(jié)
財神節(jié)有兩個日子。一是正月過年時節(jié),一是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中國的漢族民間習俗是農(nóng)歷正月初五拜財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財神生日。該習俗遍及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qū),南亞國家和華人聚居之地。
這一天,所有的商戶都要大放鞭炮,大宴賓朋,感謝財神的到來,感謝親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開開心心、歡歡喜喜,所有美好的語言和祝福匯聚一起。鞭炮自清晨開始,一直延續(xù)到午后。中午宴賓朋,晚上親人聚,熱熱鬧鬧一整天。祭祀時,紅燭高燒,鞭炮齊鳴,用面做成元寶、圣蟲,或用錢做成錢龍,吃水餃謂之“元寶”,意謂招財進寶。
每年春節(jié)時。一般人家必懸掛財神圖畫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據(jù)《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并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鼻迦祟欒F卿《清嘉錄》中也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正月初五迎財神的情形。
如上所述。各地供奉財神習俗大體相同,但由于地域文化差異,財神節(jié)略有差別。我國北方地區(qū)有在正月初一拜財神、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是日家家戶戶擺供品為財神祝壽,祈求財神賜福,保佑來年財源廣進、五谷豐登、幸福美滿。
在山東的日照、青島、威海等地,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是民間的財神節(jié)。這一天,所有經(jīng)商的、炒股的、買外匯的甚至普通老百姓,大宴賓朋,感謝財神的到來。
在浙江溫州、義烏等地,自清康熙年間始,每到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這天,便進入節(jié)目的氣氛。從早上起,家家戶戶就忙著購買香紙鞭炮,置辦供品佳肴,氣氛不亞于中秋節(jié)和春節(jié)。
港澳臺地區(qū)信奉財神之風勝于內地。各地都有大量財神廟,其中以供奉財帛星君和趙公明為主,間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財神。但是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財神節(jié)。主要祭祀的是財帛星君李詭祖。
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相傳財帛星君李詭祖是天上的太白星,屬于金神,其天職為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因此成為民間眾多求財信眾供奉的神靈。通常財帛星君的繪像還經(jīng)常與福、祿、壽三星及喜神列在一起合稱五福(福、祿、壽、財、喜),通常有五福臨門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