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譯文】
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只會學習書本知識,那樣的話,只能增加外在的華美,這會成為怎樣的人呢?
【精彩解讀】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事非躬親不知難。如果不能身體力行,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這樣讀書對社會發(fā)展并沒有太大的作用,甚至會起到反面的影響。
趙國大將趙奢是一位久經(jīng)沙場的名將,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趙王信任。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法,在外人面前講起戰(zhàn)術來頭頭是道,十分在行,自以為天下無敵,而趙奢卻不以為然。過了幾年,趙奢病倒了,臨終前再三囑咐趙王,不要讓趙括帶兵打仗,趙王對此卻迷惑不解。
又過了幾年,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老將廉頗前去抵擋。廉頗非常有經(jīng)驗,他根據(jù)敵強我弱的形勢,采取堅守不出、保存實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國的進攻。強大的秦軍連續(xù)攻了3年也沒打敗趙軍。
秦國見廉頗很難對付,就采用了反間計,派人潛入趙國,四處散布流言,挑撥趙王和廉頗的關系。時間一長,趙王果然中計,忘記了趙奢的臨終遺言,派只會空談兵法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沒有分析清楚敵情,也不聽信下屬的建議,就輕率地改變了老將廉頗的戰(zhàn)略,在秦軍的引誘下出兵迎戰(zhàn),把自己在書上學來的兵法生搬硬套到實戰(zhàn)中來,結(jié)果使40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括也被亂箭射死了。
經(jīng)典并不是背得越多就越好,而是要將經(jīng)典中的教誨落實在生活、待人接物上,落實在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言行方面。當真正踐行《弟子規(guī)》的時候,方能體會到為什么圣賢這么重視根基的落實,有了根基,整個道德學問才能穩(wěn)固。這時,學問越高,在社會上越能發(fā)揮作用,從而成為真正的棟梁之材。
(摘自《〈弟子規(guī)〉中的11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