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
1975年1月2日,正在北京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上班的王世襄收到了一封來自上海的信函。那是已多年未通音訊的四舅金西厓給他的回信。此后兩人魚雁往來,互通信息,于是就有了這批信札,也有了《刻竹小言》誕生的故事。
改行竟成大師
提起《刻竹小言》,學界皆知是金西厓、王世襄合作的經典之作,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好評如潮,被譽為“對竹雕作出最全面研究之作”。
金西厓(1890年至1979年),名紹坊,字季言,號西厓。以號行。浙江湖州南潯人。我國近現代竹刻藝術史上繼往開來的竹刻藝術大師,著名學者啟功稱贊“于五百年來竹人之外獨樹一幟”。
金西厓早年學土木工程,畢業(yè)于圣芳濟學院,后任建筑師、上海市文史館館員。自幼從其兄金城學畫刻印。金城對他說:“搞書畫的人多,刻竹人少,不如從仲兄金東溪學刻竹?!苯鹞鲄儚钠溲?,專攻刻竹。他悟性高,進步很快,朝夕奏刀,三年中竟刻制扇骨三百余枚。其能留青刻山水于小臂擱,酷似張希黃;又仿周子和縮摹金石文字于扇骨,殘缺銅繡,金石氣息,均能摹仿酷肖。金西厓不僅竹刻技藝高超絕倫,在竹刻理論上也頗有建樹,其晚年的代表作《刻竹小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刻竹小言》由王世襄整理出版。王世襄曾在自述詩中寫道:“外家才藝殊,兩舅工刻竹。小言命編校,敢不忠所托。從此癖此君,耽愛情頗篤?!闭砭司说闹饕渤蔀樗窨萄芯康陌l(fā)端,后來陸續(xù)撰寫和出版了一系列關于竹刻的論著,成為現代竹刻理論研究的泰山北斗。
發(fā)現重要文獻
《刻竹小言》到底是怎么誕生的,王世襄在整理的過程當中又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新近發(fā)現的這批王世襄致金西厓信札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這批信札共41通計88頁,時間跨度從1974年底到1976年底,大部分為王世襄用毛筆書寫在花箋紙上,格調高雅、字跡工整、內容豐富。最可貴的是,其核心主題基本圍繞如何整理《刻竹小言》展開。
1973年,王世襄自湖北咸寧調回北京工作。至1974年,家屬也全部調回北京,一家人總算重新安頓下來。這時,王世襄開始寫信給失聯(lián)多年的四舅金西厓。多年沒有通信,一旦重新“聯(lián)通”,舅甥之間親情躍然紙上,除了工作生活的情況之外,最重要的話題就是竹刻。這還要從王世襄從書堆中找到金西厓十多年前寄給他的《刻竹小言》初稿開始:
告訴您一件非常非常高興的事。昨天甥整理發(fā)還的東西,在一捆稿件中把您以前寄給甥的《刻竹小言》和有關刻竹的幾封信都找到了。因為我當時都貼在一個本子上,所以只要本子在,便不會散失。甥現在決定立即動手整理,然后由荃猷刻蠟版,先印出一個油印本子來,以后再找正式出版的機會。
底稿只有三千字
《刻竹小言》原稿的原始面貌究竟如何?據金西厓后人透露,原稿非常簡略,也沒有分章節(jié),總計大約3000字。筆者見過開頭兩頁,與我們后來所見的《刻竹小言》確實有很大差別,究其原因還是金西厓當時年時已高(1975年時已85歲),所以才需要篤好工藝的外甥王世襄整理完善。
對于舅舅的著作,王世襄認為非常有價值和意義,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整理工作中去。對于整理此稿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王世襄也有清醒的認識:
甥自覺為您整理此稿有些有利條件,一是過去搞過幾年畫論,現尚未全忘記。二是甥雖不刻竹,但能燙炙葫蘆,設計構圖等有許多相通之處。三是甥喜愛刻竹,過去有收藏,且有精品。四是文物工作搞了多年,有一些知識,尤其是對工藝美術品等。但也有不利條件,就是不會刻竹。有些基本技法還不知道。因此,您接到稿子后,務請對錯誤欠缺的地方提出意見,以便今后修改補充。(見1975年6月1日信)
王世襄經過閱讀大量竹刻類文獻,列出了全部書稿的大綱。他對全書的大致框架和設想如下:
1、自序 已寫好初稿,附函寄上。
2、簡史 以您的刻竹小言為綱,待充補一些材料,尚未開始寫。
3、備材 完全根據您的材料,已寫好初稿隨函寄上。約一千字。
4、工具 尚未寫。
5、作法 包括具體刻法和有關刻法的一些議論,有些是答問之詞,已開始寫了五六條約一千字。估計可寫三千字,待初稿寫好再寄上。
6、述例 專講實例,其中有前人的作品,也有您和二舅的作品。準備從兩拓本中選您的作品七八件,用二舅的兩三件。前人作品也將用約二十件。估計可寫三千字。
手寫全書寄舅父
在《刻竹小言》整理的過程中,王世襄始終抱著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每寫好一部分即第一時間郵寄四舅審閱,他自知竹刻技法和專業(yè)術語方面非幾之長,所以專業(yè)方面請金西厓把關。他在1975年6月1日兒童節(jié)寫給舅父的信中這樣寫道:
此稿甥有加以發(fā)揮的地方,否則不能如此之長。但發(fā)揮之處,許多是從大舅的畫稿中、您的刻件中體會出來的,只是替您講了出來而已。其中有關理論的,自信尚能自圓其說,屬于具體刻法的,可能有錯誤,更要請您指出。
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多次的修改和廣泛的征求意見,《刻竹小言》終于脫稿。王世襄又請惠孝同、啟元白、張伯駒、黃君坦、黃苗子、夏承燾幾位名人題詞,還寫一個后記,交代編撰的過程。
完稿后,王世襄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因為當年他手錄石印慈母的《濠梁知樂集》時,金章已經去世,為此他一直引以為憾。這次完成舅父著作的整理任務,他覺得是了卻了一樁多年的心愿。
《刻竹小言》整理工作雖然告竣,并且受到學人的好評??墒窃诋敃r的環(huán)境下,出于種種原因,一時間競找不到合適的單位出版印刷。
為了讓舅父在有生之年能見到此書面世,王世襄用毛筆抄錄一份手寫本(儷松居寫本)郵寄給舅父。1976年底,王世襄又專門自費油印了200冊,以廣其傳。
解開諸多疑問
《刻竹小言》誕生的過程,通過解讀這批信札,其實已經基本明了,但其中豐富的信息量,卻為我們厘清了不少問題,有的甚至顛覆了以往的認知。
第一,成書時間。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刻竹小言》的成書時間是1948年,因為金西厓的自序中落款是戊子十月。通過這批信札,我們知道此書的真正成書時間應為1975年至1976年間。雖然1948年王世襄赴美之前暫住金西厓家中時,也曾提起刻竹編書的事,但金西厓真正提筆寫成提綱挈領類的初稿是在1965年前后。
第二,第一作者。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所有正式出版的《刻竹小言》均署名“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按照一般的理解,《刻竹小言》的第一作者理應是金西厓,而且主要的著作權應該屬于金西厓。通過解讀這批信札,我們可以了解到:事實上,王世襄在《刻竹小言》的誕生的過程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西壓的初稿只有3000左右,后來正式出版的版本有6.3萬字(含題跋、后記),幾乎擴展了20倍,尤其是書中的自序、簡史、述例、附錄、題跋均初稿所缺,這多半要歸功于王世襄這個整理者。不過,作為本書最為核心的做法、備材等章節(jié),恐怕更多的信息來自于竹刻藝術大師金西厓本人;王世襄經過自己的參悟發(fā)揮,對這些章節(jié)進行了整理擴充。所以筆者認為,王世襄扮演的角色不應是“配角”,而應是“主角”;不但是整理者,也是創(chuàng)作者。因此,《刻竹小言》至少也是金西厓、王世襄兩人合著。
第三,版本問題。由于王世襄的努力,《刻竹小言》有多個版本行世。主要有1976年王世襄自費油印本、1980年人民美術出版社《竹刻藝術》、2003年人民大學出版社《刻竹小言》(影印本)等。通過這批信札可知,《刻竹小言》還有兩個版本。我們知道,王世襄在整理的過程中是“一頁一頁、一章一章”抄錄郵寄給金西厓審閱的。定稿后,王世襄先是用圓珠筆手錄復寫了幾份,這是一個版本。之后,王世襄又用毛筆謄寫了一份,并附高清圖片(儷松居寫本),然后用靜電復印了幾份,這是第另一個版本。
這批信札數量眾多,是竹刻史和竹刻理論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獻,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也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