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芹, 戴桂紅, 朱曉蔚, 盛海輝, 張麗華, 周家華
(1.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9; 2. 泰州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 江蘇 泰州 225300; 3. 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 201203; 4.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病理科, 江蘇 南京 210009; 5.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肝膽胰外科, 江蘇 南京 210009)
腎惡性橫紋肌樣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 of the kidney,MRTK)是一種罕見的高度惡性腫瘤,主要發(fā)生于嬰幼兒及青少年,發(fā)生于成人者極為少見。該腫瘤于1978年由Beckwith等[1]首次描述,稱為“橫紋肌肉瘤樣瘤”,1981年Haas等[2]將其定義為獨立的惡性腎腫瘤,并命名為MRTK。為提高對該腫瘤的認識,我們收集3例MRTK,觀察其病理組織學形態(tài)特征、免疫表型,并結合文獻復習分析診斷及鑒別診斷要點。
收集2010年5月至2016年1月診斷為MRTK 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2例為生物芯片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病例,1例為泰州市人民醫(yī)院病例。3例患者均為男性,平均年齡為45.7歲,病變均位于左側腎臟。
例1年齡58歲,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腰腹部酸痛;例2年齡36歲,主要表現(xiàn)為腹部不適伴尿頻;例3為43歲,表現(xiàn)為間歇性左上腹部脹滿不適。
3例B超檢查均顯示左側腎實質內占位性病變,血供豐富。腹部CT檢查均提示腎實質內不均勻密度影,邊界不清,增強掃描后均有強化且密度不均勻(圖1)。
例1和例2行根治性腎切除術并淋巴結清掃,例3行根治性腎切除術。例1和例3術后加以化療。例3在術后2月發(fā)現(xiàn)肺轉移,1年后死于腫瘤肺轉移。例1和例2術后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轉移。
圖1 3例腎惡性橫紋肌樣瘤患者CT影像
大體檢查:腫瘤最大徑6~12 cm,境界欠清,浸潤性生長,切面灰白、灰紅,魚肉樣,質軟。鏡下觀察HE染色標本,3例均為形態(tài)比較單一的腫瘤細胞浸潤性生長,部分區(qū)域出現(xiàn)腺泡樣或梁狀結構。腫瘤細胞中等至偏大,圓形或卵圓形及梭形,胞質嗜酸性,部分胞質內含有特征性的球形嗜酸性包涵體,瘤細胞呈漿細胞樣或橫紋肌肉瘤樣形態(tài),核偏位、空泡狀,核膜清晰,核仁顯著,核分裂易見(圖2)。
3例瘤細胞均陽性表達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圖2)及上皮細胞角蛋白(CKpan),例1和例2的 CD99表達陽性,例1瘤細胞平滑肌肌動蛋白(SMA)灶區(qū)陽性,例3瘤細胞S-100灶區(qū)陽性;但3例結蛋白、CD34、肌調節(jié)蛋白(MyoD1)、突觸素、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tegrase interaetor 1,INI1)均為陰性。
圖2 腎惡性橫紋肌樣瘤組織形態(tài)學及免疫組化結果
MRTK是腎Wilms瘤的特殊類型,由22號染色體上的INI1/SMARB1基因丟失或突變所致[3]。MRTK通常發(fā)生于嬰幼兒和兒童,約占兒童腎腫瘤的1.8%,惡性度高,預后差[4]。近年的陸續(xù)報道顯示,MRTK亦可發(fā)生于腎外其他部位,如生殖系統(tǒng)、胃腸道、肝臟、縱隔、眼眶、軟組織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5]。成人MRTK極其罕見,多見于30~70歲,男女發(fā)病率無顯著差異,臨床癥狀缺乏特征性,表現(xiàn)為腰部酸痛、腹部包塊、尿頻、血尿等,影像學檢查亦缺乏特異性。MRTK組織由不相黏附的片狀或巢狀的大圓形或多邊形橫紋肌樣細胞組成,核大,圓形、卵圓形或腎形,核偏位,染色質呈空泡狀,核仁突出,核分裂象易見,細胞質豐富嗜酸性,胞質內可見特征性的球形毛玻璃樣包涵體。部分病例由分化原始的小圓細胞組成,或含有梭形細胞成分,部分病例內間質可呈黏液樣。腫瘤內常見出血壞死。免疫組織化學顯示,瘤細胞表達Ckpan、波形蛋白、EMA,部分病例可表達CD99、突觸素和NSE,或灶性表達S-100和肌動蛋白,但不表達結蛋白和CD34[6]。最近的報道顯示,MRTK組織INI1表達缺失,而其他類型的軟組織肉瘤如骨外尤文肉瘤、腎母細胞瘤、透明細胞肉瘤、滑膜肉瘤、橫紋肌肉瘤、上皮樣血管肉瘤、未分化肉瘤及促結締組織增生性小圓細胞腫瘤等均可表達INI1[7-9]。本組病例的免疫表型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由于MRTK極為罕見,需注意與下列腫瘤鑒別: ① 腎母細胞瘤,多見于6歲以前的兒童,鏡下腫瘤主要由3種基本成分構成,即未分化的胚芽組織、間胚葉性間質和上皮樣成分,但各自比例不同。② 橫紋肌肉瘤,是15歲以下特別是嬰幼兒和兒童最為常見的一種軟組織肉瘤,其各種亞型與年齡關系密切,發(fā)生部位與年齡也有密切關系,最常發(fā)生于頭頸部、軀干和四肢。瘤細胞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但基本重演了骨骼肌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細胞。瘤細胞表達結蛋白、肌肉特異性肌動蛋白(MSA)、MyoD1和肌漿蛋白,其中MyoD1和肌漿蛋白顯示為核染色。③ 腎細胞癌,是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多見于老年人。通常病灶與周圍分界清楚,但鏡下無包膜,癌細胞多呈實性巢索狀排列,部分呈管狀、腺泡狀或乳頭狀排列。癌細胞體積較大,呈立方形,有時呈柱狀或楔形,胞質透明,胞核染色質細膩或粗顆粒狀,圓形、卵圓形或怪異形,核仁可大可小。間質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癌細胞表達低分子量CKpan與波形蛋白。④ 腎透明細胞肉瘤(CCSK),又稱兒童骨轉移性腎腫瘤,是一種發(fā)生于兒童腎臟的罕見惡性腫瘤,幾乎不發(fā)生于成人,此瘤多發(fā)生于7個月~6歲兒童,發(fā)病高峰年齡為2歲左右。CCSK典型組織學形態(tài)表現(xiàn)為腫瘤富含細胞成分,瘤細胞較小,大小一致,核圓形、卵圓形,染色質細膩,核仁不清,胞質淡染或空泡狀,核分裂象多少不等。瘤細胞呈巢狀、腺泡狀、梁狀、條索狀排列,間質內分布大量樹枝狀小血管,可伴有黏液樣、纖維化及玻璃樣變性。免疫組化顯示,瘤細胞除波形蛋白陽性表達,其他標志物如CK、EMA、結蛋白、S-100、HMB45、CD34、MyoD1、INI1一般均為陰性表達[10]。⑤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是一種T細胞淋巴瘤,占兒童淋巴瘤的10%~30%。鏡下可見瘤細胞體積大、形態(tài)多樣,細胞核呈圓形、卵圓形、胚胎樣、分葉狀,或呈特征性的馬蹄形,染色質呈斑塊狀,??梢?~3個嗜堿性核仁。胞質豐富,嗜雙色性或嗜堿性。免疫表型方面,瘤細胞表達一種或數(shù)種T細胞分化抗原,如CD45RO、CD2、CD4及CD43等,大多數(shù)病例表達CD30、EMA、間變型淋巴瘤激酶(ALK)、白細胞共同抗原(LCA),多數(shù)病例表達TIA-1和粒酶B,不表達CD15抗原[11]。⑥ 上皮樣肉瘤,是一種分化方向尚不明確的惡性腫瘤,多見于10~35歲男性,多發(fā)于四肢。瘤細胞呈結節(jié)狀或花環(huán)狀排列,結節(jié)周圍包繞膠原纖維,結節(jié)中央常伴有壞死,多個結節(jié)可融合呈地圖狀。瘤細胞呈多邊形、卵圓形或胖梭形,胞質豐富,深嗜伊紅,似上皮細胞,與周圍梭形細胞在形態(tài)上有移行。值得注意的是,上皮樣肉瘤與MRTK的鏡下形態(tài)和免疫表型均有一定重疊,免疫組化顯示,兩者均表達EMA、CKpan、波形蛋白,均不表達INI1,但60%~70%上皮樣肉瘤表達CD34和ERG[12]。
由于成人MRTK極為罕見,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治療規(guī)范,臨床多參考兒童MRTK治療方案。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根治性腎切除,術后輔助放、化療及生物免疫治療,但總體療效差。Grünwald等[13]報道,將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在轉移和無手術條件的成人MRTK患者可抑制腫瘤生長,療效較好。Wohrle等[14]報道,抑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的藥物可能成為MRTK潛在的新療法。成人MRTK較嬰幼兒MRTK惡性度低,預后好于≤2歲的嬰幼兒,但比2~18歲未成年人差[15]。
總之,成人MRTK是一種高度惡性的罕見腫瘤,易于復發(fā)及轉移,治療困難,預后不良。同時,MRTK的免疫表型比較復雜,其準確診斷需要結合臨床并注意與其他相關腫瘤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