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菲
摘要:電視是一個龐雜的媒體,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如何講述中國電視文化是一個時代難題?!吨袊娨曃幕瘜W綱要》把中國電視文化的基本結構、類型特征和表現(xiàn)形態(tài),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從“歷史——社會——文化”的互動中解讀中國電視文化的形成和演變,提綱挈領探討了中國電視文化的物質、精神與制度向度,在史論結合中給中國電視文化的時代講述提供了一個有溫度的答案。
關鍵詞:電視文化 電視社會史 講述維度
“媒介即訊息,文化即生活。”電視是一種典型的公共傳播方式革命,當鮮活的信息流從屏幕上滾滾而下的時候,這個機器瞬間就完成了對大千世界的建構。將近一個世紀過去,電視和電視文化已以其無孔不入的力量,深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電視和電視文化落地生根,在人們的日常作息和文化記憶中茁壯成長,甚至成為一個國家民族歷史的一部分,每次翻開都栩栩如生。
一部好書就是打開歷史的一把鑰匙
“小時候很愛看電視,到鄰居家一呆就是深夜,非到電視機里說‘晚安不回家。孩子嘛,大人也見諒。那時,看電視像極了篝火晚會,通常是大家圍攏了聚在一起,盯著小屏幕看露天電影一樣,頗有些年集看大戲的儀式感。”這個場景很中國,很家常,也很溫馨。這是《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里的一段話,這個場景相信也是很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人者的共同記憶。
文化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意義系統(tǒng)的歷史傳承鏈條,也建構了人類知識穩(wěn)固的生產方式。電視的出現(xiàn),卻將這種與原生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知識生產與歷史延續(xù)方式進行了改寫?!吨袊娨曃幕瘜W綱要》以頗帶情感溫度的文字,嘗試著從電視與中國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復雜關系中去解釋中國電視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成因。
“電視”(Television)一詞的原意是指“從遠距離傳送而來的可視物”(前綴tele意為遙遠,詞干vision意為視覺、可視物),最初為法國科學家康斯坦丁·波斯基1900年起草國際會議文件時所用,后被用來指代新生的電視媒體。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電視開播之前,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播了電視信號。這其中,包括我們的近鄰日本、菲律賓和泰國。
電視,這個神秘莫測的小“魔盒”,不僅吸引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眼光,也成為彼時許多新興社會主義國家競相追逐的對象。在“二戰(zhàn)”后形成的冷戰(zhàn)格局中,“東風”與“西風”的較量,不僅體現(xiàn)為政治與軍事力量的對壘,也體現(xiàn)為對新生科技手段的掌握和運用。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較量中,電視信號開播與否與開播早晚,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體現(xiàn)。
1954年,毛澤東主席提出要辦電視和發(fā)展對外廣播,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錢俊瑞傳達了這一指示。1955年2月,中央廣播事業(yè)局向國務院提交報告,提出擬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規(guī)模的電視臺。而此時,不僅日本、菲律賓和泰國已經(jīng)建立了自己的電視臺,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國家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也已先后開播了電視。在這樣的情況下,周恩來總理迅速批準了中央廣播事業(yè)局的這份報告,并明確指示將擬建北京電視臺的計劃“一并列入文教五年計劃討論”。①
《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回憶了這段歷史:
“1956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學習電視技術的章之儉等人回國,并與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合作研發(fā)電視接收機,終于在1957年夏天研制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電視試驗機。在研發(fā)電視機和籌建電視臺的過程中,中央廣播事業(yè)局獲悉,臺灣在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幫助下也正在籌建電視臺,并初定于1958年10月開播(后因各種原因,臺灣電視遲滯到1962年10月才正式播出)。這一消息促使中央廣播事局下決心趕在臺灣之前‘土法上馬開播電視信號,1958年5月1日,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試驗播出,這一日期也成為中國電視事業(yè)的正式開端?!?/p>
在新華社當年發(fā)出的通稿中,中國電視事業(yè)以“北京電視臺”的身份和大家第一次見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已在5月1日實驗廣播?!雹跒榱嘶I建北京電視臺,天津的712工廠還仿照蘇聯(lián)“旗幟牌”電視機特別趕制了一批“北京牌”電視機,以解決電視開播后節(jié)目信號的接收問題。
土法上馬、條件簡陋,都無法阻擋中國電視人早期的試驗步伐和事業(yè)建設熱情。他們在“人困”(缺技術、缺人才)“馬乏”(缺設備、缺資金)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以高漲的革命熱情和執(zhí)著的事業(yè)精神,點燃了中國電視文化的薪火,并一代代傳承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樸實又充滿深情,它對當下的中國電視實踐而言,一個重要的意義便是提醒電視人“我們從哪里來”。只有清楚地知道了這一點,我們才不會迷失在電視媒體喧囂的商業(yè)追逐中,從而遺忘電視事業(yè)建設的初心和電視創(chuàng)作的根本方向。
一部好書就是啟迪智慧的一扇窗戶
中國電視文化,尤其是21世紀之后的中國電視文化,面貌越來越立體越來越多元。與新媒體技術和產業(yè)化運營帶來的喧囂相伴,這一時期隱藏于電視文化規(guī)?;踔潦欠簽E式增長背后的諸多機制性難題,諸如電視文化理論的增生問題,電視批評品格的凈化提升問題,電視運行機制的區(qū)域性梗阻問題,電視節(jié)目的弱智化問題,電視制作上的盲目跟風與趨利化問題,電視人的創(chuàng)造力匱乏與靈感枯竭問題等,也都開始一一浮現(xiàn)出來,并日漸成為制約中國電視文化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這其中,又尤以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成熟,給中國電視媒體帶來的沖擊與挑戰(zhàn)為最大。新媒體技術在激活中國風險資本,啟動民間投資和改變資本與勞動力之間的關系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同時給21世紀的中國電視文化帶來了市場監(jiān)管的難題。從根本上說,電視媒體與新技術的結合,絕不僅僅只是一種物理性意義并由此形成經(jīng)濟意義的傳播介質變革,而更應該是涵蓋了經(jīng)濟現(xiàn)象、技術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文化觀念與傳播觀念變革。
但對于電視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來說,顯然我們的管理者、實踐者和研究者,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建立起一套屬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監(jiān)管模式與應對辦法。無論如何,對于新時代的中國電視文化發(fā)展而言,我們正在遭遇挑戰(zhàn)?!吨袊娨曃幕瘜W綱要》開宗明義闡明了當下中國電視文化的講述維度和研究范式:
“對于中國的電視文化發(fā)展來說,制度文化是構成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歷史基礎,也是我們在講述中國電視文化特質時需要首先探討的對象。其次,電視文化需要借助節(jié)目內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與精神驅動力形成,文化說到底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實踐習慣,節(jié)目構成了電視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同時節(jié)目也是電視文化中與當下社會互動最為頻繁的部分,這構成了我們講述電視文化的第二個維度。第三個維度是中國電視文化的精神內核,中國電視文化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歷史傳統(tǒng),它常講常新、兼容并蓄,又深具科技氣質和創(chuàng)新勇氣。”
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一體多面地匯聚在中國電視文化的演進中,作者不可能、也沒必要湮滅掉中國電視媒體身上的商業(yè)性法則,但問題卻在于我們如何在新時代、新條件下防止電視媒體只沿著金錢和物欲的坡道越滾越快。綱領明而細目具,制度立而萬法備,以精神文化建設統(tǒng)領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發(fā)展方向,以制度文化建設規(guī)范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發(fā)展節(jié)奏,以物質文化突破帶動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既應是新媒體時代中國電視產業(yè)改革的基本原則,也應是21世紀繁榮發(fā)展中國電視文化的首要前提。
研究范式同樣是探討中國電視文化的關鍵,也是建構任何一門學科必須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對于中國電視文化學來說,該范式就是指賴以對電視實踐活動和理論研究等現(xiàn)象進行梳理和勾描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模式。它不但包含了學科結構上的問題,同時也包含了學科共同體成員所必須共同遵守的理念、框架與邏輯問題。中國電視文化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可以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電視傳播事業(yè)的變遷而變遷,但學科結構、基本理論和邏輯框架卻應該保持相對穩(wěn)定和大體整齊。
《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通過對中國電視文化60年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將其劃分為初創(chuàng)時期、轉型時期、探索時期和多元化建構時期四個階段,并在這幾個發(fā)展階段中,分別對應以階級斗爭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電視文化、民族意識與西方理論雜語喧嘩主導的電視文化、平民觀念和平民文化主導的電視文化、產業(yè)改革和多元發(fā)展主導的電視文化四個話語體系。四個階段、四種體系、四種話語,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和彼此交叉,勾勒出了中國電視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歷史邏輯。
但單對上述內容進行描述,未免枯燥,《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有意識地遵循了“列出現(xiàn)象——找出問題——分析原因——給出結論”的電視節(jié)目策劃模式,提煉總結出一套自己的電視文化學講述范式,這就是“現(xiàn)象——系統(tǒng)——模式——概念”的講述范式。而隱藏于其后的邏輯則是“中國電視文化史——中國電視批評——中國電視實踐——中國電視管理者/創(chuàng)作者/批評者”的宏觀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對每一樁具體歷史事件的分析,都具備了相對統(tǒng)一的論述模式和批評標準。它們既相互獨立又彼此呼應,與中國電視文化實踐共同支撐起了一個嚴謹?shù)膶W科體系。
一部好書就是一段有意義的生活
英國文化史學者羅伯特·卡特認為:“我們的文明是‘書籍文化的產物?!倍@一由“書籍文化”支撐起來的人類文明,在進入電子時代之后,卻迅速演變?yōu)橛梢暵犖幕影?,影視——還有連帶著興起的網(wǎng)絡,開始形成并主導我們當下的文化現(xiàn)實。
文化是一個廣博的概念,電視是一個龐雜的媒體,電視文化涵蓋廣泛又影響巨大。對于這樣一個三言兩語無法概括的討論對象而言,《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立足于簡明扼要、綱舉目張,有效地在深入——淺出之間,在理論——教學之間,在通俗——奧秘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在撰寫標準上,整部書把文字的可讀性、章節(jié)的順承性和邏輯的簡明性作為基本要求,既考慮了電視作為舶來媒體的屬性,又考慮了電視受本土文化制約的特點。明理、知情,重史、守勢,不妄言、不虛矯,從深入交待中國電視文化產生的“時”“勢”,到深入肌理剖析中國電視文化發(fā)展的“史”“實”,到最后收束于中國電視文化的當下影響和對“中國夢”建設的重要意義,《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都秉承著中國電視文化應與中國國情緊密聯(lián)系的宗旨,論斷嚴謹,措辭中肯,頗見史家功力。全書特別注重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中國夢”重大宣傳主題的時代主旨,專門論述了中國電視文化在舶來與本土、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產業(yè)與事業(yè)之間的不斷校正與發(fā)展過程,對大學生和社會讀者深入了解中國電視文化的演進邏輯和整體面貌,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電視是繼家庭和學校之后,引導社會成員完成社會化過程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它參與傳承文化、塑造規(guī)范,通過鮮活的熒屏敘事強化社會整合、增進集體意識,并確保社會價值間的聯(lián)系。在視聽文化主導的時代,電視文化這一濡染社會、生發(fā)世相的功能,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生活鮮活的文化圖騰和心理映像?!睆倪@個意義上講,“中國電視文化學”這個選題的理論意義、實踐功能和課堂指導作用均很突出,而這本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國電視文化學綱要》,則圓滿地完成了上述三個任務,這很難得,也很考驗功力。正如人民出版社公共事業(yè)編輯部王萍主任,在上報該選題時所評價的那樣:“全書闡明了電視文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啟示信念、標示坐標、重塑歷史的重要作用與規(guī)律,有力彰顯了全書的問題意識和時代性?!边@也是對該書一個恰當?shù)脑u價。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注釋:①劉習良:《中國電視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頁。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改名為中央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