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銳
(安徽工業(yè)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1)
礦化帶(煤)是歷史時期一種特殊的地質產物,亦是一種重要的氣候敏感沉積物[1]。煤的沉積開始于晚泥盆世,在此之前由于木本植物在陸地上并不廣泛發(fā)育,煤的分布范圍很小。
通過對淮南地區(qū)礦化帶碳同位素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不僅可以作為區(qū)域環(huán)境氣候變化的有效例證,還可以為泛大陸等全球性事件的研究豐富資料,同時也是利用礦化帶碳同位素進行古生代研究的又一次嘗試。
淮南礦田位于安徽北部,華北板塊東南隅,東起郯廬斷裂,西至商丘-麻城斷裂,北抵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凹陷[2]。煤田呈復向斜形態(tài),主體構造線軸向為北西西-東西。礦化帶厚約740m,其中可采礦層總厚約為33m,可分為7個含煤段,主要為一套砂巖、粉砂巖、泥巖夾煤層的三角洲碎屑巖沉積體系[3]。
本次研究的樣品均采自淮南地區(qū)不同礦中礦化帶內,包括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和上石盒子組中的13個層位共207個礦化帶樣品(煤樣品),具體為山西組的1煤組11個樣、3煤組7個樣,下石盒子組的4煤組36個樣、5煤組24個樣、6煤組21個樣、7煤組29個樣、8煤組24個樣、9煤組4個樣,以及上石盒子組的11煤組24個樣、13煤組20個樣、14煤組1個樣、15煤組1個樣、17煤組5個樣。
對采集到的塊狀煤樣進行篩選和分樣,研磨過160目篩,然后取10g樣品放置于密封袋中以備測試。有機碳同位素分析采用高溫灼燒氧化法,用MAT-252型質譜儀測定CO2的δ13C值。測試結果以δ值表示:
其中R為13C/12C值,Sa為待測樣品,St為國際通用標準PDB,所測試樣品誤差在0.2‰以內。
淮南地區(qū)礦化帶(煤)中δ13C值范圍基本穩(wěn)定在-22.28‰--26.13‰之間,平均值為-24.09‰,與中國及世界其他地區(qū)腐殖煤的有機碳同位素平均值進行對比,差異并不顯著?;茨厦褐笑?3C值從下向上顯示出逐漸正偏的特征,整體最大偏移量為1.36‰。
僅在5煤組和11煤組發(fā)生了明顯的負偏移現象,但偏移幅度較小,其中5煤組相比下部4煤組的偏移量為-0.46‰,而11煤組相較下部9煤組的偏移更小,僅為-0.27‰。
3.2.1 煤有機顯微組分對δ13C值的影響
在淮南礦區(qū)二疊紀礦化帶(煤)有機顯微組分中,以鏡質組為主,含量為46.95%~80.00%,惰性組次之,占13.96%-40.88%,而殼質組含量最少,為5.4%-25.24%。由于深礦層有機顯微組分組成特征并沒有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沒有對淮南礦區(qū)二疊紀煤層δ13C值的變化產生貢獻。
3.2.2 植物對δ13C值的影響
前人的研究表明淮南地區(qū)二疊紀成煤植物主要為C3植物。現代C3植物的δ13C值一般較低,范圍多分布在-20‰--38‰之間,并且在(-27±2)‰區(qū)間內數據出現的頻率較高[4]?;茨系V區(qū)二疊紀煤層的δ13C值均落入現代C3植物碳同位素組成的典型范圍之內。
3.2.3 大氣CO2濃度對δ13C值的影響
大氣中低濃度的CO2限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細胞為了盡可能利用CO2,在羧化反應中來不及對13C產生分餾,使植物的δ13C值升高;相反,高濃度CO2大氣環(huán)境下,羧化作用的阻抗能力明顯增強,植物對13C的辨別力提高,優(yōu)先選擇利用12C合成有機物,直接導致植物中更加富集13C,即δ13C值降低。
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主要結論有:
(1)淮南地區(qū)礦化帶(煤)中δ13C值的變化范圍在-22.28‰--26.13‰之間,平均值為-24.09‰,落入全球腐殖煤礦的δ13C值范圍之內;
(2)淮南地區(qū)礦化帶(煤)中δ13C值出現逐漸正偏的總體變化趨勢主要源于全球大氣CO2濃度的不斷降低和區(qū)域氣候的干旱性演化;
(3)淮南地區(qū)礦化帶(煤)中碳同位素組成出現的小幅度負偏波動可能是由于大氣CO2中δ13C值的貧化所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