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 翔
今天所有關(guān)注DOTA2賽事的觀眾里,可能沒有誰不知道“xiao8”這個ID,這個ID的背后代表了一系列接觸的成就,在比賽舞臺上的高光時刻和一系列為DOTA2玩家所津津樂道的成就。但是,我們到底應(yīng)該如何去報道一個運動員呢?
雜志曾經(jīng)報道過QGhappy的選手彭云飛,故事圍繞著他童年的經(jīng)歷展開,一個極其勵志的故事,一個以電子競技為平臺而掙脫出命運枷鎖的少年。但是回到人物報道的核心,如何塑造一個相對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的時候,我們在內(nèi)容的討論中覺得關(guān)于彭云飛的報道是符號化的,所有的勵志故事就是圍繞著一縷執(zhí)念展開,命運對他有多么的苛責,他的反抗就有多么強烈。
從整個的采訪來看,慘痛的經(jīng)歷其實在彭云飛身上還留下過很多烙印,而且之后的比賽過程中一些的問題也是來源于此。所以對于選手的報道我們一直非常的謹慎,不希望沉迷在賽訓的呈現(xiàn)和其背后的原因。
在這次關(guān)于“xiao8”張寧的報道,其實是我們記者執(zhí)意要求的結(jié)果。作為只有一年媒體經(jīng)驗的記者,我擔心他很容易沉浸在選手一次次接受采訪而形成的固定模式中,所以在第一次采訪之后,我和記者非常鄭重的討論了一次方向。非常欣喜的是記者主動提出,希望可以不按照TI4來做展開,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張寧在TI4之后的一些困境和嘗試上。
雖然定下了更好的采訪方向,但也意味著更困難的溝通。
之后幾個月的時間里,記者不斷地與張寧和他的太太嘗試溝通更多比賽之外的細節(jié),還有幸采訪到了張寧的父母和哥哥,最終才得以勉強支撐起了這篇報道。從最初的溝通,到最后與采訪對象之間建立起信任,更多的細節(jié)得以呈現(xiàn),我們希望借此開辟在電競選手報道上的新局面,去除人物符號化。
當問題回到張寧身上的時候,他從TI4的功成名就到今天,一直都在面臨著一個相同的問題,想要跳出比賽擁有更豐富的生活而不得。
這是所有職業(yè)運動員可能都會遭遇到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正在越來越多遭遇到的問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拉平了不同人群之間的信息差距,人們的欲望也被明顯的放大,好像更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只要伸伸手就可以得到,就是這樣伸伸手的過程,讓很多本來可以得到的平實幸福從指間流過。
去探討人情的部分,是選手身份外我們希望提及,甚至是充分展示的部分。在比賽之外,是一個什么樣的性格成就了張寧在比賽上的成績,而同樣是這樣的性格讓他在生活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了很久,才找到了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呈現(xiàn)過程中,張寧對于一件事情的執(zhí)著讓我們找到了原點,而且在過程當中也確實有非常觸動人心的部分。但同樣是由于這樣的執(zhí)著,張寧讓自己在生活里撞得捅破血流。一個在游戲選擇英雄過程中對人心的揣測極為清晰的冠軍隊長,卻被自己的專注和強勢帶入了難解的循環(huán)。
對正常生活狀態(tài)里難以處理問題的逃避,讓他陷入更深對游戲的鉆研,但違背人體生理極限的訓練和生活方式,最終導致了比賽成績的奔潰,整個過程讓人唏噓,又同樣觸動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在描述這部分的時候,涉及到很多個人隱私的問題,如何取舍,又如何在保護采訪對象的情況下做出表述,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個糾結(jié)在兩段婚姻和職業(yè)選擇之間,看上去讓人覺得有點難過的男人,才是相對完整的張寧。在去除人物符號化的嘗試里,這篇張寧的報道給出了一些回答。
在又一年TI的節(jié)點上,中國電競行業(yè)的浮躁幾乎達到了頂點,粉絲需要不斷地用冠軍去刺激,歡呼之后的一地雞毛卻需要每一位參與其中的選手來承擔。之前看到一篇關(guān)于2008年奧運會金牌選手的回顧,如今只有林丹依然在戰(zhàn)斗。這些里在歡呼和掌聲過后,到底應(yīng)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是一個一直在尋找答案而不得的問題。
張寧本身對職業(yè)和生活相比于很多更年輕的選手有著更深切的渴望,這樣的深切對他來說才是這些年以來,影響他最深刻的部分。因為DOTA2已經(jīng)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但在這之后,如何面對生活,如何解決三十歲以后的問題,是馬上就要三十歲的張寧必須要解決的。
這些當下也好,過去也罷,其實指向的是未來。
我們試著用更貼近人的本身方式去還原一些看上去“非常人”的狀態(tài),其實希望對于電子競技行業(yè)本身有不理解的人,可以切身的感受到這些一門心思都在電競項目上的選手其實也是和我們一樣有困擾,有苦惱,有慌亂,有迷茫的普通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