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
現(xiàn)代文明中,“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后要洗手”是基本衛(wèi)生習慣,因為人們都知道,病原微生物無處不在。這一常識在三百多年前卻是一項空白,直到荷蘭顯微鏡學家、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安東尼·列文虎克出現(xiàn)。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蘭代爾夫特,因父親早逝,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困頓的生活讓他沒有機會上學,他剛滿16歲就為了謀生去一家布店當學徒。五年后,他終于開起一間自己的裁縫鋪。可裁縫鋪的生意十分冷清,只能勉強維持生存。一直到快40歲時,列文虎克才終于擺脫掉裁縫鋪,謀得一個在代爾夫特市政廳看門的工作——工作清閑,收入不錯。在一次和人閑聊時,列文虎克聽說眼鏡店里可以磨制放大鏡,把看不清的小東西放大,非常神奇。這激發(fā)了列文虎克的好奇心,驅(qū)使他也想買放大鏡探討那些微小生物??僧斔麃淼窖坨R店時,發(fā)現(xiàn)放大鏡貴得嚇人。
然而,昂貴的售價沒有嚇跑列文虎克的好奇心。他在眼鏡店看到師傅磨制鏡片時方法并不神秘,只需要耐心和細心,于是決定在工作之余,自己動手磨制鏡片。在磨制的過程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還需要一些科學技術(shù)做輔助。可列文虎克除懂荷蘭文外,其他文字一竅不通,所以他沒辦法閱讀相關(guān)的科技資料,只能自己不斷摸索。就這樣,經(jīng)過艱辛勞作,列文虎克終于磨出第一塊透鏡,并在透鏡下面安上一塊鉆了小孔的銅板,制成一架簡易的顯微鏡。有了這架顯微鏡,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妙的世界:手指上的皮膚粗糙得像橘皮,蜜蜂腿上的細毛像縫衣針……
隨著好奇心的增加,他又開始磨制更大、更好的透鏡,觀察的東西也更加廣泛。顯微鏡下,一種被他稱為“狄爾肯”(拉丁文中細小活潑的物體之意)的微小生物頻頻出現(xiàn),他為此做了大量記錄,還把從于草浸泡液中所觀察到的微生物稱為“微動物”。
他的一個朋友——醫(yī)生兼解剖學家德·格拉夫,同時也是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聽說后專程前來拜訪。面對這位知名人士兼好友的來訪,列文虎克熱情地接待了他,并拿出自己的顯微鏡請他觀看。格拉夫看后嚴肅地說:“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你應該立即把顯微鏡和觀察記錄送給英國皇家學會。”
列文虎克異常興奮,把這些記錄整理好,并命名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皮膚、肉類以及蜜蜂和其他蟲類的若干記錄》,寄給英國皇家學會。當時,在場的學者們看了標題后,有人開玩笑說:“這真是一個咬文嚼字的啰唆標題。”不過,當他們讀到列文虎克寫的這樣一段話:“大量難以相信的各種不同的極小的‘狄爾肯……它們來回地轉(zhuǎn)動,也向前和向一旁轉(zhuǎn)動……”,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這竟是科學家毫無所知的神秘事情。
英國皇家學會非常震撼,特別聘請兩位專家來證實列文虎克的報告,結(jié)果證明列文虎克的實驗完全屬實。隨后,他的信件被譯成英文發(fā)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刊物上,轟動了整個學術(shù)界。一時間,列文虎克從“門外漢”成為皇家學會成員,受到英國女王親自接見。但這些榮譽和成功并沒有讓他止步,他開始觀察人和其他動物血液中的紅血球(紅細胞的舊稱),繪制它們的形態(tài);觀察雨水,發(fā)現(xiàn)雨水中的微生物運動時頭部會伸出兩個小角;列文虎克甚至還觀察到人的牙垢中存在比微生物更小的生物——人們直到200年后才認識到這就是致病的“細菌”。
人們沿著他開辟的道路,開始對微生物界進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和人類的密切聯(lián)系,推動了生物學和醫(yī)學的進步。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