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寧
帆船行進時會遇到三種情況:順風、橫風和逆風。順風情況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于橫風和逆風情況,就需要運用一些力的分解知識來具體進行分析。
一、課程重點
本節(jié)課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力的分解的知識,并靈活運用于帆船的設計中。
【涉及領域】物理、工程、數(shù)學
【建議年級】小學高年級
【建議時間】120分鐘
【材料】空牛奶盒子、黏土、手工棒、線、膠帶、織物、剪刀、臺扇、水容器、秒表
二、課程任務
首先,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如何對力進行分解。然后,各組設計帆船并制作。最后,教師模擬不同的風向,讓各組通過分析后自選船帆角度,測試并記錄小船行進的速度。
三、課程步驟
1.導入(10分鐘)
教師首先播放一段視頻,或者利用帆船模型向學生講解帆船行進的原理。教師除了準備單桅帆船模型外,還可以準備多桅帆船模型,并讓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當順風時,怎么擺放船身和船帆的角度,使船行駛得最快?
(2)在船上有不止一個帆的時候,怎么擺放船身和船帆的角度?
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調整船帆角度和船身角度很有必要。對于雙桅桿帆船,如果船身順風向前,學生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帆是吹不到風的,順風直行向前反而不是速度最快的解決辦法。教師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進行引導。
(1)把雙帆船的船身側過來的時候,船不能直行向前,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2)在風大小相同的情況下,船是直行還是走Z字型的速度更快?為什么?
2.宣布任務及評價量規(guī)(5分鐘)
【宣布任務】各組需要制作一個可調節(jié)船帆方向的小船,然后在教師模擬的三種風向下,自主調節(jié)帆船角度,以提高船只行駛速度。宣布任務后,呈現(xiàn)評價量規(guī)(見表1)。
3.探究風向、帆船方向和船帆方向的關系(25分鐘)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船、風向和船帆的示意圖,并用箭頭標出三者的受力情況。
順風。當風從船只正后方吹過來的時候,船只頭部向前,所受力的分解如圖1(左)所示。在風向有一些改變時,風給船帆施加的力會有一個分力,如圖1(右)所示。
橫風。讓學生拿出兩個三角板和直尺,對橫風情況進行模擬。直尺代表船行進的方向,三角板的一條斜邊代表船帆的角度,另一條斜邊靠在直尺上,如圖2(左)所示。不同迎角下,船帆所受推力的情況見圖2(右)。當風從一側吹過來時,學生用筆推代表船帆的斜邊,可以發(fā)現(xiàn)代表船的三角板同樣會向前行駛。學生可以選擇30度、45度和60度三種船帆角度,猜測哪種角度的船帆在橫風下受力最大。
教師將三種情況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在草稿紙上將三種情況繪制出來,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然后比較在哪種情況下船帆受力最大。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在橫風為90度的情況下,45度的船帆受力最大。教師可以總結:在風向為正向的情況下,船帆角度最合理的值應該是風向的角度除以二。
逆風。在逆風情況下,帆船所受力的分解如圖3(左)所示。逆風時,怎么才能讓帆船向前行駛?給各組試驗的時間,教師進行巡視,并引導各組思考。學生很快會發(fā)現(xiàn),將船只方向擺一個角度,使船帆角度小于船只于風向的角度時,帆船可以斜向行駛。在實際運用中,小船可以通過Z字型的路線,逆著風向行駛,如圖3(右)所示。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影片,幫助學生理解并鞏固這一知識點。
4.設計帆船并制作(40分鐘)
各組進行設計,要求設計圖完整,有材料使用標注和分工名單。小組設計圖完成后,交由教師檢查并領取材料進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各組將組名標注在船身上,統(tǒng)一收集進行測試。
5.帆船測試(20分鐘)
教師宣布測試方案,限定風向分別為0度、30度和60度,要求各組按照順序依次測試。幾輪測試期間,各組可以改變船帆角度。教師在黑板上呈現(xiàn)表2,記錄每一組的成績。
6.展示和總結(20分鐘)
所有小組完成后,給每個組至少5分鐘的時間進行匯報。匯報內容包括設計思路、問題和解決方案、具體分工、作品應用。將速度快的、質量好的、設計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展示,全班討論這些設計中的優(yōu)秀之處,以及有待改進之處。
(責任編輯 張慧籽)